杂阿含经》第623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言美色,世间美色者,能令多人集聚观看者不?”

诸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若世间美色,世间美色者,又能种种歌舞伎乐,复极令多众聚集看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若有世间美色,世间美色者,在于一处,作种种歌舞伎乐戏笑,复有大众云集一处,若有士夫不愚不痴,乐乐背苦,贪生畏死,有人语言:‘士夫!汝当持满油钵,于世间美色者所及大众中过,使一能杀人者,拔刀随汝,若失一油者,辄当断汝命。’云何?比丘!彼持油钵士夫能不念油钵,不念杀人者,观彼伎女及大众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世尊!彼士夫自见其后有拔刀者,常作是念:‘我若落油一渧,彼拔刀者当截我头。’唯一其心,系念油钵,于世间美色及大众中徐步而过,不敢顾眄。”

“如是,比丘!若有沙门、婆罗门心安在四念处上,目不邪视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一切心法,住念处者,则是我弟子,随我教者。云何为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摄持一切心法,住身念处。如是,比丘!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复如是。是名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心法,住四念处。”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专心正念,  护持油钵,
 自心随护,  未曾至方
 甚难得过,  胜妙微细,
 诸佛所说,  言教利剑
 当一其心,  专精护持,
 非彼凡人,  放逸之事,
 能入如是,  不放逸教。”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㮈”,大正藏原为“奈”,今依据圣本改作“㮈”。

“言”,宋、元、明三本作“诸”。

“渧”,宋、元、明三本作“滴”。[*]

“断”,大正藏原为“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断”。

“眄”,明本作“盻”。

“住”,宋、元、明、圣四本作“住于”。

“身”,明本作“心”。

“教”,明本作“故”。

大正藏无“住”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甚”,圣本作“其”。

“过”,圣本作“遇”。

[注解]

波罗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十公里处的恒河河畔,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迦尸国的首都。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迦尸国又称为波罗㮈国。另译为“波罗奈”。

照片取自www.everystockphoto.com

仙人住处:传说鹿野苑是远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住处鹿野苑”。

鹿野苑:中印度波罗㮈城的地名,当地林中有许多鹿,因此称鹿野苑。佛陀成道后,在此地度化憍陈如等五位比丘证阿罗汉。

士夫:人。音译为“补特伽罗”。

乐乐背苦:喜欢快乐而背离痛苦;追求离苦得乐。

渧:“滴”的古代俗写。

顾眄:转头看。“眄”指邪视,读音同“免”。

沙门、婆罗门:修行人的统称。

未曾至方:不曾到过的地方。

言教利剑:佛陀的教导有如锋利的剑(能斩断烦恼)。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以手中捧著一碗油满满的钵经过市集,钵漏出一滴就会被杀头,来勉励要善摄根门、修行四念处,做到滴水(油)不漏。

日常生活中可以“念身”,走路时觉知正在走路,站着时觉知正在站着,改变姿势时觉知正在改变姿势,这样能不被各种思绪或外境牵着走,将心定锚在身体,并进一步“正知”,而善摄根门。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