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641经

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缘经

阿育王于如来法中得大敬信。时,王问诸比丘言:“谁于如来法中行大布施?”

诸比丘白王言:“给孤独长者最行大施。”

王复问曰:“彼施几许宝物?”

比丘答曰:“以亿千金。”

王闻已。如是思惟:“彼长者尚能舍亿千金,我今为王,何缘复以亿千金施?当以亿百千金施。”

时,王起八万四千佛塔,于彼一一塔中复施百千金,复作五岁大会,会有三百千比丘,用三百亿金供养于彼僧众中。第一分是阿罗汉,第二分是学人,第三分是真实凡夫。除私库藏,此阎浮提夫人、婇女、太子、大臣施与圣僧,四十亿金还复赎取。如是计挍,用九十六亿千金,乃至王得重病时,王自知命欲终尽。

时,有大臣名罗陀崛多。时,王宿命是施佛土时同伴小儿。时,彼大臣罗陀崛多见王重病,命垂欲尽,稽首以偈问曰

“颜貌常鲜泽,  百千婇女遶,
 譬如诸莲华,  蜜蜂当聚集,
 今睹圣王颜,  无有诸鲜泽。”

王即以偈答:

“我今无所忧,  失财及王位,
 此身及余亲,  及诸种种宝,
 我今所愁者,  不复睹贤圣,
 四事以供养,  我今唯念此,
 颜色有变异,  心意无所宁。

“又复,我常所愿,欲以满亿百千金作功德,今愿不得满足,便就后世时,计挍前后所施金银珍宝,唯减四亿未满。”王即办诸珍宝,送与鸡雀中。

法益之子,名三波提,为太子。诸臣等启太子言:“大王将终不久,今以此珍宝送与寺舍中,今库藏财宝已竭,诸王法以物为尊,太子今宜断之,勿使大王用尽也。”时,太子即典藏者,勿复出与大王用之。

时,大王自知索诸物不复能得,所食金器送与寺中。时,太子令断金器,给以银器,王食已,复送与寺中。又断银器,给以铜器,王亦以此送与寺中。又断铜器,给以瓦器。

时,大王手中有半阿摩勒果,悲泪告诸大臣:“今谁为地主?”

时,诸臣启白大王:“王为地主。”

时,王即说偈答曰:

“汝等护我心,  何假虚妄语,
 我今坐王位,  不复得自在。
 阿摩勒半果,  今在于我手,
 此即是我有,  于是得自由。
 呜呼尊富贵,  可厌可弃舍,
 先领阎浮提,  今一旦贫至。
 如恒河驶流,  一逝而不返
 富贵亦复然,  逝者不复还。”

又复,如佛偈所说:

“凡盛必有衰,  以衰为究竟,
 如来神口说,  真实无有异,
 先时所教令,  速疾无有碍
 今有所求索,  无复从我教,
 如风碍[*]于山,  如水碍[*]于岸,
 我今所教令,  于今已永绝,
 将从无量众,  击鼓吹贝螺,
 常作诸伎乐,  受诸五欲乐,
 婇女数百众,  日夜自娱乐,
 今者都永尽,  如树无花实,
 颜貌转枯尽,  色力亦复然,
 如花转萎悴,  我今亦复尔。”

时,阿育王呼侍者言:“汝今忆我恩养,汝持此半阿摩勒果送鸡雀寺中,作我意,礼拜诸比丘僧足,白言:‘阿育王问讯诸大圣众,我是阿育王,领此阎浮提,阎浮提是我所有,今者顿尽,无有财宝布施众僧,于一切财而不得自在。今唯此半阿摩勒果,我得自由,此是最后布施檀波罗蜜哀愍我故,纳受此施,令我得供养僧福。’而说偈言:

“半阿摩勒果,  是我之所有,
 于我得自在,  今舍于大众。
 缘心在于圣,  更无济我者,
 怜愍于我故,  纳受阿摩勒。
 为我食此施,  因是福无量,
 世世受妙乐,  用之无有尽。”

时,彼使者受王敕已,即持此半阿摩勒果,至鸡雀寺中,至上座前,五体着地作礼,长跪合掌,向上座而说偈曰:

“领于阎浮提,  一伞击一鼓,
 游行无所碍,  如日照于世,
 业行报已至,  在世不复久,
 无有王威德,  如日云所翳,
 号曰阿育王,  稽首礼僧足,
 送此布施物,  谓半阿摩勒,
 愿求来世福,  哀愍彼王故,
 圣众愍彼故,  受是半果施。”

时,彼上座告诸大众:“谁闻是语而不厌世间?我等闻是事,不可不生厌离,如佛经所说。见他衰事,应生厌离,若有识类众生者,闻是事岂得不舍世间?”而说偈曰:

“人王世中最,  阿育孔雀姓,
 阎浮提自在,  阿摩勒为主,
 太子及诸臣,  共夺大王施,
 送半阿摩勒,  降伏财者,
 使彼生厌心,  愚夫不识施,
 因果受妙乐,  示送半摩勒。”

时,彼上座作是念言:“云何令此半阿摩勒,一切众僧得其分食?”即教令研磨,著石榴羹中,行已,众僧一切皆得周遍。

时,王复问傍臣曰:“谁是阎浮提王?”

臣启王言:“大王是也。”

时,王从卧起而坐,顾望四方,合掌作礼,念诸佛德,心念口言:“我今复以此阎浮提施与三宝,随意用之。”而说偈曰:

“今此阎浮提,  多有珍宝饰,
 施与良福田,  果报自然得,
 以此施功德,  不求天帝释,
 梵王及人主,  世界诸妙乐,
 如是等果报,  我悉不用受,
 回向成佛道以是施功德,  疾得成佛道,
 为世所尊仰,  成得一切智,
 世间作善友,  导师最第一。

时,王以此语尽书纸上,而封缄之,以齿印印之。作如是事毕,便即就尽

尔时,太子及诸臣、宫人、婇女、国界人民,兴种种供养葬送,如王之法而阇维之。

尔时,诸臣欲立太子绍王位,中有一大臣,名曰阿[少/兔]陀,语诸臣曰:“不得立太子为王。所以者何?大王阿育在时,本誓愿满十万亿金作诸功德,唯减四亿,不满十万,以是故,今舍阎浮提施与三宝,欲令满足。今是大地属于三宝,云何而立为王?”

时,诸臣闻已,即送四亿诸金,送与寺中,即便立法益之子为王,名三波提。次复太子,名毘梨诃波低,为绍王位,毘梨诃波低太子,名曰毘梨诃西那,次绍王位。毘梨诃西那太子,名曰沸沙须摩,次绍王位。沸沙须摩太子,名曰沸沙蜜多罗,次绍王位。

时,沸沙蜜多罗问诸臣曰:“我当作何等事,令我名德久存于世?”

时,贤善诸臣信乐三宝者,启王言:“阿育大王是王之前种姓,彼王在世,造立八万四千如来塔,复兴种种供养,此之名德,相传至今。王欲求此名者,当造立八万四千塔,及诸供养。”

王言:“大王阿育有大威德,能办此事,我不能作,更思余事。”

中有恶臣,不信向者,启王言:“世间二种法传世不灭,一者作善,二者作恶。大王阿育作诸善行,王今当行恶行,打坏八万四千塔。”

时,王用侫臣语,即兴四兵众,往诣寺舍,坏诸塔寺。王先往鸡雀寺中,寺门前有石师子,即作师子吼。王闻之即大惊怖,非生兽之类,而能吼鸣,还入城中。如是再三,欲坏彼寺。

时,王呼诸比丘来,问诸比丘:“使我坏塔为善?坏僧房为善?”

比丘答曰:“二不应行。王其欲坏者,宁坏僧房,勿坏佛塔。”

时,王杀害比丘,及坏塔寺。如是渐渐至婆伽罗国,又复唱令:“若有人能得沙门释子头来者,赏之千金。”

尔时,彼国中有一阿罗汉,化作众多比丘头,与诸百姓,令送至于王所,令王库藏财宝竭尽。时,彼王闻阿罗汉作如是事,倍复瞋恚,欲杀彼阿罗汉。

灭尽定三昧力能不受刀伤时,彼罗汉入灭尽正受,王作无量方便,杀彼圣人,终不能得。入灭尽三昧力故,不伤其体。如是渐进至佛塔门边。

善人恶人各有神护彼所塔中,有一鬼神,止住其中,守护佛塔,名曰牙齿。彼鬼神作是念:“我是佛弟子,受持禁戒,不杀害众生,我今不能杀害于王。”又复作念:“有一神名曰为虫,行诸恶行,凶暴勇健,求索我女,我不与之;今者为护正法故,当嫁与彼,令其守护佛法。”即呼彼神语言:“我今嫁女与汝,然共立约誓,汝要当降伏此王,勿使兴诸恶行,坏灭正法。”

时,王所有一大鬼神,名曰乌茶,威德具足,由彼神故不奈王何。时,牙齿神作方便,今日王威势自然由此鬼神,我今诱诳共作亲厚。如是与彼神作知识,极作知识已,即将此神至于南方大海中。

时彼虫神排挡大山,推迮王上,及四兵众,无不死尽。众人唱言:“快哉!快哉!”是世人相传,名为快哉。彼王终亡,孔雀苗裔于此永终,是故世间富乐不足为贪。阿育大王有智之人,觉世无常,身命难保,五家财物亦如幻化。觉了彼法,勤行精进,作诸功德,乃至临终,系心三宝,念念不绝,无所悋惜,唯愿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校勘]

“一一”,大正藏原为“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一一”。

“罗陀崛多”,巴利本作 Rādhagupta。

“曰”,大正藏原为“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鸡雀”,巴利本作 Kurkuṭa。

“三波提”,巴利本作 Sampadī。

“阿摩勒”,巴利本作 Amalaka。

“有”,大正藏原为“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有”。

“河”,宋本作“何”。

“返”,宋、元、明三本作“反”。

“碍”,大正藏原为“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碍”。[*]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高丽藏改作“波”。

“击”,大正藏原为“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击”。

“吝”,大正藏原为“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吝”。

“尊”,宋、元、明三本作“遵”。

“少/兔”,大正藏原为“少/免”,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少/兔”。

“罗”,明本作“楼”。

“毘梨诃波低”,巴利本作 Vṛhaspati。

“毘梨诃西那”,巴利本作 Vṛhasena。

“沸沙须摩”,巴利本作 Puṣyadharman(沸沙达摩)。

“沸沙蜜多罗”,巴利本作 Puṣyamitra。

宋、元、明三本无“王”字。

“由”,大正藏原为“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由”。

大正藏无“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威”,宋、元、明三本作“灭”。

“推迮”,元、明二本作“磓笮”。

[注解]

余甘子,照片由grace提供

阿摩勒:是音译,即“余甘子”,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直径约1.5公分,可以生食,味酸、微涩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后甘,口中尚余甘味,可生津止渴,也可药用。又译为“菴罗摩罗”、“菴摩罗”、“诃梨勒”。

学人:佛弟子中尚未证阿罗汉的圣者,还有法须修学,因此称为“学人”或“有学”。

还复赎取:还付钱赎回(夫人、婇女、太子、大臣等阿育王施给僧团的眷属)。

计挍:即“计较”。

就后世:即将往生。

法益之子,名三波提:阿育王儿子拘那罗(义译为“法益”)的儿子,名叫三波提。他是阿育王的孙子。

驶流:湍急的水流。

檀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修行布施到彼岸,例如清净布施、离相布施而能到涅槃的彼岸。其中“檀”是音译,义译作“布施”;“波罗蜜”是音译,义译作“到彼岸”,单译为“度”。

厌离:舍弃。

吝:“吝”的异体字。

封缄:封信。

就尽:过世。

阇维:为音译,即火葬。又译为“荼毘”。

向者:刚才(贤善诸臣所说的话)。

侫臣:奸臣。

排挡大山,推迮王上:将山岳推倒,推压到国王身上。“挡”同“挡”,“迮”读音同“则”,逼迫的意思。

不足:不值得。

五家财富:随时会换人拥有的财富。五家指王、贼、水、火、恶子,这五者都可能夺走财富,因此说财富是五家的。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是转轮王,至死护持佛法。但是他的一位后裔则是大恶王,奸臣并跟他说要留名百世的话,可以“遗臭万年”比较容易。因此太子登基后毁灭佛法、破佛塔寺,只为成为千古名人。实际上,后世只记载阿育王的后裔一败涂地,在本经外这位恶王早被人遗忘。
  • 大恶王基于过去的福报而有大鬼神守护(或许也受到阿育王广植福田的庇荫),不易横死,但守护的鬼神一旦疏忽,横死的几率就会增加,终于被其他鬼神所害。

[进阶辨正]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