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72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该亲近奉事的比丘若比丘持戒、修德、惭、愧,成真实法① ,见此人者,多得果报。若复闻者,若随忆念者、随出家者,多得功德,况复亲近恭敬奉事。所以者何?亲近奉事如是人者,时时得闻深妙之法;得闻深法已,成就二正,身正及心正,方便修习定觉分;修习已,修习满足,乃至舍觉分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① 成真实法:成就正法;修习佛法有成。“真实法”即正法、真实的教义。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如何辨别善知识?
佛陀常教导弟子如何辨别善知识,最常见的是以观察对方的“戒”作为开始:
本经表示应当依据持戒、修德、惭、愧、成真实法这五个条件,找到该亲近奉事的比丘。其中前四个条件多少可由观察其言行得知。
《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48经教导我们要观察对方的戒行,观察他是否清净;看他遭遇苦难时的反应;并和他交谈以知他的智慧。这些都要在长时间、用心、以智慧观察的前提下,而不要只看肤浅的表相。
也可说是观察对方是否相应于戒、定、慧,是否没有贪、瞋、痴。
《中阿含经》卷三十六〈梵志品2〉第145经瞿默目揵连经则列出十个条件:修习禁戒、广学多闻、作善知识、乐住远离、乐于燕坐、知足、常行于念、常行精进、修行智慧、诸漏已尽。
《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80经则表示不染著的人(“若彼眼见色,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念,内心寂静,不行非法行,行等行,不踈涩行”),才应奉事。
《中阿含经》卷二十一〈长寿王品2〉第85经真人经以及《增壹阿含经》卷八〈安般品17〉第9经则进一步表示:如果因为我出身高、长得帅、谈吐佳、有名气、诵经持律学论、行头陀行、持戒、清修、证得各种禅定,而“自贵贱他”,就不是善知识的作为。
这也呼应最前面佛陀说的“惭、愧”的条件,善知识不会自我抬举,而是修证无我。
至于神通感应、道场大小、捐款多少、宗派师承、超出戒律的苦行等等,都不在条件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