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74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不净观,多修习已,当得大果大福利。云何修不净观?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不净观俱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不净观”,巴利本作 Asubhasaññā(不净想)。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淫欲重的人适合修不净观以对治,以不净观修身念处的入门法,可参见卷二十四第608经的“读经拾得”中“不净观”的部分。

不净观的主要修法是在身念处的范畴,不过在修不净观纯熟后,也可以修习受念处:将觉知转向感受是苦、乐或是中性的不苦不乐;持续知道当下的感受,即可修受念处。例如不净观修得好时,身心轻安会有乐受(相较下也减轻了淫欲的吸引力),这是受念处觉知的范畴。

修受念处时觉知感受的,知道苦、乐、不苦不乐的,就是“心”。心念处的练习须要知道内心当下的状态,心的状态有很多种,初学者可以先练习知道贪、瞋、痴的有与无。例如不净观修得好,不起贪心,修心念处时即可觉知。另一方面,进阶的不净观修法会到墓地观察死尸,到墓地时会先作慈心观之后才作不净观,有慈心观则不起瞋心,也是心念处的范畴。

心念处修得好时,五盖会减轻,修法念处可从觉知这五盖的有与无开始,认出一个盖现前的同时,也应该认出导致生起这个盖的原因,以及如何去除它的方法。观察五盖的起因、条件,也就是法念处的观察因缘。

持续修不净观到正念专注在当下,念念分明,即是以不净观修成“念觉支”。在修念处时判断在哪种状态,什么法有益、什么法无益,就是“择法觉支”;择有益的法,努力修行不净观,就是“精进觉支”;发现没有五盖时,就会有“喜觉支”生起;这没有了烦恼的喜悦能让身心都轻安,是“猗觉支”;自然内心就能定了下来,而是“定觉支”;心里愈来愈专注,在平等的状态,成就“舍觉支”。

像这样依序练习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乃至七觉支的方法,也可参见卷二十四第616经的“读经拾得”。

如果有意专修不净观,进一步的说明可参见《坐禅三昧经》卷一、《达摩多罗禅经》卷二,不同状况的对治则可参见《禅秘要法经》。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