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82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二百五十戒,随次半月来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若彼善男子自随意所欲而学①者,我为说三学。若学此三学,则摄受一切学戒。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何等为增上戒学?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不重于定,定不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恚、痴薄,成一种子道②。彼地未等觉者,名斯陀含,彼地未等觉者,名家家③,彼地未等觉者,名七有④,彼地未等觉者,名随法行⑤,彼地未等觉者,名随信行⑥,是名增上戒学。
“何等为增上意学?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学……”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能得中般涅槃⑦。彼地未等觉者,得生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无行般涅槃⑧,彼地未等觉者,得有行般涅槃⑨,彼地未等觉者,得上流般涅槃⑩,是名增上意学。
“何等为增上慧学?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重于慧,慧增上。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大正藏在“是”字之后有一“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大正藏无“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① 自随意所欲而学:自己想要修学。
② 一种子道:“斯陀含果”的圣人中,只须在欲界天中受生一次就能涅槃者,只剩出生一次的种子,因此名为“一种子”。又译为“一种”。
③ 家家:“须陀洹果”的圣人中,只须天界及人间总共不到七生(也就是须陀洹在天界与人间最多各出生七次的一半)就能涅槃者。因为从人间的“家”生于天界的“家”、又从天界的“家”生于人间的“家”没几次就能涅槃,所以名为“家家”。
④ 七有:即“须陀洹”,断身见(执著于五阴有“我”的见解)、戒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疑(对于真理的怀疑犹豫;对佛法僧戒的疑惑)的圣人,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七次就能涅槃。
⑤ 随法行:随着修证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是“须陀洹向”的阶段。又译为“法行”。
⑥ 随信行:随着对佛法的清净信心而修行,是“须陀洹向”的阶段。又译为“信行”。
⑦ 中般涅槃:“阿那含果”的圣人中,从人间命终往生天界的中阴阶段即证得涅槃者。因为在“中”阴阶段“般涅槃”,所以名为“中般涅槃”。
⑧ 无行般涅槃:“阿那含果”的圣人中,往生天界后不经努力修行而证得涅槃者。因为“无”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为“无行般涅槃”。
⑨ 有行般涅槃:“阿那含果”的圣人中,往生天界后努力修行而证得涅槃者。因为“有”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为“有行般涅槃”。
⑩ 上流般涅槃:“阿那含果”的圣人中,先往生色界较低层次的天,命终后往生更高层次的天,甚至色界或无色界最高天而证得涅槃者。因为往更“上”层的天界“流”转后“般涅槃”,所以名为“上流般涅槃”。又译为“上流色究竟”。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从随信行开始到阿罗汉,每个阶段性成就都须要戒增上,因此成就随信行以上的果位,皆不堕恶道。
本经提到的各种修行阶位的意义,可参见卷二十六的导读“四向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