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860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前三月结夏安居竟,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世尊缝衣。

时,有长者梨师达多及富兰那兄弟二人,于鹿径泽中修治田业,闻众多比丘在于食堂,为世尊缝衣,言:“如来不久作衣竟,着衣持钵,人间游行。”闻已,语一士夫言:“汝今当往诣世尊所,瞻视世尊;若必去者,速来语我。”

时,彼士夫即受教敕,往到一处,见世尊出,即速来还白梨师达多及富兰那:“世尊已来,及诸大众。”

时,梨师达多及富兰那往迎世尊。世尊遥见梨师达多及富兰那随路而来,即出路边,敷尼师坛,正身端坐。

梨师达多及富兰那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四体支解,四方易韵,所忆念事,今悉迷忘,何时当复得见世尊及诸知识比丘?世尊今出至拘萨罗,从拘萨罗至伽尸,从伽尸至摩罗,从摩罗至摩竭陀,从摩竭陀至殃伽,从殃伽至修摩,从修摩至分陀罗,从分陀罗至迦陵伽。是故我今极生忧苦,何时当复得见世尊及诸知识比丘?”

佛告梨师达多及富兰那:“汝见如来及不见如来,见诸知识比丘及不见,汝且随时修习六念。何等为六?汝当念如来事……”广说乃至“念天。然其长者,在家愦闹,在家染著;出家空闲,难可俗人处于非家,一向鲜洁,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长者白佛:“奇哉!世尊!善说此法:‘在家愦闹[*],在家染著,出家空闲,难可俗人处于非家,一向鲜洁,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我是波斯匿王大臣,波斯匿王欲入园观,令我乘于大象,载王第一宫女,一在我前,一在我后,我坐其中。象下坂时,前者抱我,后者攀我背;象上坂时,后者抱我颈,前者攀我。彼诸婇女为娱乐王故,衣缯彩衣,著众妙香,璎珞庄严。我与同游,常护三事:一者御象,恐失正道。二自护心,恐生染著。三自护持,恐其颠坠。世尊!我于尔时,于王婇女,无一刹那不正思惟。”

佛告长者:“善哉,善哉,能善护心。”

长者白佛:“我在家中所有财物,常与世尊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共受用,不计我所。”

佛告长者:“善哉,善哉,汝拘萨罗国钱财巨富,无有与汝等者,而能于财,不计我所。”

尔时,世尊为彼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而去。

[校勘]

“梨师达多”,巴利本作 Isidatta。

“富兰那”,巴利本作 Purāṇa。

“拘萨罗”,巴利本作 Kosala。

“伽尸”,巴利本作 Kāsi。

“摩罗”,巴利本作 Malla。

“摩竭陀”,巴利本作 Māgadha。

“闹”,大正藏原为“丙”,宋、圣二本为“挠”,今依据高丽藏改作“闹”。*

“前”,圣本作“侍”。

“项”,宋、元、明、圣四本作“颈”。

“颈”,宋、元、明、圣四本作“项”。

“彩”,大正藏原为“婇”,今依据高丽藏改作“彩”。

“照”,明本作“诏”。

“照”,元、明二本作“诏”。

“而”,宋、元、明三本作“起”。

[注解]

修治田业:在田中工作。

伽尸: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拘萨罗国东南,中印度北部。又译为“迦尸”。

摩罗: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毘罗卫城的东边,中印度北部。“摩罗”为音译,义译是“力士”,本来是当地人的族名,后来也作国名,该族人发源自拘尸那竭城。又译为“末罗”。

摩竭陀: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恒河中游南岸地区。另译为“摩竭提”。

殃伽: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摩竭陀国的东北边,曾隶属于摩竭陀国。又译为“鸯伽”。

愦闹:混乱喧闹。

波斯匿:优婆塞名,是舍卫城的城主、拘萨罗国的国王,相传与佛陀同年纪。年长后继承王位,早年暴恶无信,后来因末利夫人的引导,笃信佛法,治理拘萨罗国及迦尸国,国威强盛。他将妹妹为韦提希夫人嫁给摩竭提国频婆娑罗王,女儿胜鬘夫人嫁给阿逾阇国友称王。又译为“胜军”。

下坂:下斜坡。

项:脖子。如果要与“颈”区别,则“颈”可指脖子的前部,“项”可指脖子的后部。

上坂:上斜坡。

衿:衣领。

缯彩:彩色丝织品。

刹那:极短的时间;古印度的时间单位,相当于七十五分之一秒。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波斯匿王的大臣骑着大象载国王的宫女入园,他的前面坐着一位宫女、后面也坐一位宫女,当象走下坡时,宫女一位攀着他的背、一位拉着他的脖子,此时大臣完全不敢乱想,因为若不正思惟,要不就迷路、要不就起邪念被国王杀头、要不就害宫女掉下大象摔死,想要平安无事就得要坐怀不乱,所以他“无一刹那不正思惟”。

佛陀因此称赞他“能善护心”,这也值得作为在家人于世间行走时护心的借镜。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

[校勘]

圣本在“十”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