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86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彼不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于彼色、受、想、行、识法,作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非我思惟,于彼法生厌、怖畏、防护;生厌、怖畏、防护已,以甘露门而自饶益,如是寂静,如是胜妙,所谓舍离,余爱、无欲、灭尽、。”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相”,宋、元、明三本作“相观”。

“爱”,宋、元、明三本作“爱爱”。

“涅”,宋本作“泥”。

[注解]

若行、若形、若相:禅定的修习、境界、目标。《中阿含经》作“所行、所想、所标”,《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引述经文作“如是诸行相状”,《显扬圣教论》作“如是行如是状如是相”。

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离于感官欲乐,离于恶的、不善的事情,觉与观两者皆有,由舍离而生起喜与乐,达成并保持在初禅的境界。其中“觉”又译为“寻”,是投向的注意力;“观”又译为“伺”,是持续的注意力。例如打坐时将心念投向呼吸,就是“寻”;接着将心念持续地省察呼吸,就是“伺”。“初禅”是色界的四个禅定层次的第一个层次。

色、受、想、行、识法:泛指身心以及世间一切事物。其中“色”是物质及物理世界的现象,“受”是感受,“想”是取相、认知,“行”是造作,例如意志力,“识”是识知、觉知。“法”在这边是广义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无形、真实、虚妄的事物或道理。

如病、如痈、如刺、如杀:譬喻五受阴的祸害如同疾病、脓疮、毒刺、凶器。

无常:迁流变化,没有恒常不变的。

苦:受到逼迫。

空: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实体。

非我:不是“我”,又译为“无我”。

防护:舍离以守护(内心的清净)。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使心从那些法脱离”。

甘露门:佛所教授的解脱法门。“甘露”是印度传说中的不死药,因为解脱的圣者不生,不生因而不死,所以称佛法为“甘露门”。

余爱尽:断尽剩余的贪爱。

涅槃:灭除烦恼、生死。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所说,是在证得初禅后,基于初禅的定力作慧观,也就是“因定发慧”。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