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0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世尊先为诸声闻少制戒时,多有比丘心乐习学;今多为声闻制戒,而诸比丘少乐习学?”

佛言:“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沉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减。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燃,如来正法于此则没。

“迦叶!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沉没。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已,然复依倚而住。若法、若、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住,是名。迦叶!五因缘故,如来正法于此沉没。

“迦叶!有五因缘令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迦叶!是名五因缘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是故,迦叶!当如是学:‘于大师所,当修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赞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

佛说是经已,尊者摩诃迦叶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相似像法”,巴利本作 Saddhamma paṭirūpaka。

“减”,大正藏原为“灭”,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减”。

“燃”,大正藏原为“然”,今依据圣本改作“燃”。

“复”,圣本作“后”。

“倚”,大正藏作“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倚”。

[注解]

东园鹿子母讲堂:佛陀的道场之一,是由鹿子母出资设立的大讲堂,在舍卫城。鹿子母本名毘舍佉,儿子名为“鹿”,因此又称为“鹿子母”。又译为“东园鹿母讲堂”。

晡时:黄昏时分,约下午三点至五点多。

从禅觉:禅坐完毕。

往诣:前往拜访。

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即“五浊”,五种污浊的生存状态:众生短命、烦恼众多、时节不佳而灾害多、众生作坏事、邪见盛行。

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看起来像正法的仿冒品在世上流行后(劣币逐良币),正法就消灭了。

非法言法、法言非法:将不合正法的说是正法,将正法说是不合正法。

以相似法,句味炽燃:以看起来像正法、仿冒的文字与词句,如火烧般逼迫(正法)。

下意:谦卑。

然复依倚而住:然而仍依附着佛法而生存。

学:佛弟子应学的,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开导,常指戒律。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戒”,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学”。

随顺教: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因为是随着次第而顺序教学,因此称作“随顺教”。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教授”,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定”。

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各个清净的修行人,是佛陀所称赞的。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同梵行,佛所赞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僧团”。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为何制戒渐多但清净的修行人渐少?

大迦叶尊者问佛陀:“为何以前制的戒少而乐于清净修行的人多,现在制的戒多但乐于清净修行的人少?”

佛陀答道是因为众生身口意恶业多、善法退减。根据戒律“随犯随制”的原则,这时制定的戒条自然会较多。

然而乐于受持戒律的比丘渐减、相似法出现、比丘对五者不恭敬,终究会造成正法的衰退。

  • 如何让正法久住?

要让正法久住,得对以下五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

  1. 大师:佛陀。
  2. 法:佛法。
  3. 学:戒律。
  4. 随顺教:教学。
  5. 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清净的修行人。

由本经也可见,在佛法中“尊师重道”和“依法不依人”不相违背。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