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1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摩尼珠髻聚落主ⓐ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先日国王集诸大臣,共论议言:‘云何沙门释子比丘自为受畜金银宝物①,为净耶?为不净耶?’其中有言:‘沙门释子应受畜金银宝物。’又复有言:‘不应自为受畜金银宝物。’世尊!彼言沙门释子应自为受畜金银宝物者,为从佛闻?为自出意说②?作是语者,为随顺法③?为不随顺?为真实说?为虚妄说?如是说者,得不堕于呵责处④耶?”
佛告聚落主:“此则妄说,非真实说、非是法说、非随顺说⑤,堕呵责处。所以者何?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宝物者,不清净故;若自为己受畜金银宝物者,非沙门法、非释种子⑥法。”
聚落主白佛言:“奇哉!世尊!沙门释子受畜金银宝物者,非沙门法、非释种子法,此真实说。世尊!作是说者,增长胜妙,我亦作是说:‘沙门释子不应自为受畜金银宝物。’”
佛告聚落主:“若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珍宝清净者,五欲功德悉应清净⑦。”
摩尼珠髻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摩尼珠髻聚落主去已,告尊者阿难:“若诸比丘依止迦兰陀竹园住者,悉呼令集于食堂⑧。”
时,尊者阿难即受佛教,周遍宣令依止迦兰陀竹园比丘集于食堂。比丘集已,往白世尊:“诸比丘已集食堂,惟世尊知时。”
尔时,世尊往诣食堂,大众前坐,坐已,告诸比丘:“今日有摩尼珠髻聚落主来诣ⓑ我所,作如是言:‘先日国王集诸大臣,作如是论议:“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宝物,为清净不?”其中有言清净者,有言不清净者。今问世尊,言清净者,为从佛闻?为自妄说?’……”如上广说。“彼摩尼珠髻聚落主闻我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诸比丘!国王、大臣共集论议,彼摩尼珠髻聚落主于大众前师子吼说:‘沙门释种子不应自为受畜金银宝物。’诸比丘!汝等从今日,须木索木⑨、须草索草、须车索车、须作人⑩索作人,慎勿为己受取金银种种宝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摩尼珠髻聚落主”,巴利本作 Maṇicūḷaka gāmaṇi。
ⓑ “诣”,大正藏原为“谅”,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诣”。
[注解]
① 自为受畜金银宝物:为自己而收受金钱财宝。
② 自出意说:随自己的意思(编造)而说。
③ 随顺法:依从正法。指所说是正确的。
④ 堕于呵责处:被他人呵骂责难。
⑤ 随顺说:正确的说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法随法地回答”。
⑥ 释种子:释迦族血统的人,这里指佛陀的弟子。
⑦ 若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珍宝清净者,五欲功德悉应清净:假如佛教的出家人为自己而收受金钱财宝是清净的话,那么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这五种欲的功能应该都是清净的了。也就是说出家人为自己而收受金钱财宝其实是不清净的。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如斯沙门,得捉金等及以钱宝,亦应恣令受于五欲”,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对任何人来说,如果金银是适当的,则五种欲对他也是适当的;对任何人来说,如果五种欲是适当的,村长!则你绝对能认为他是非沙门法、非释迦人之子的法。 ”
⑧ 食堂:饭厅。
⑨ 须木索木:须要木材时,向在家人化缘索取木材。
⑩ 作人:仆人、工人。
[对应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