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13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力士人游行,到郁鞞罗住处鹦鹉阎浮林。

时,有竭昙聚落主,闻沙门瞿昙在力士人间游行,至郁鞞罗聚落鹦鹉阎浮林,说现法苦集、苦没。我当往诣彼沙门瞿昙,若我诣沙门瞿昙者,彼必为我说现法苦集、苦没。即往彼郁鞞罗聚落,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闻世尊常为人说现法苦集、苦没。善哉,世尊!为我说现法苦集、苦没。”

佛告聚落主:“我若说过去法苦集、苦没者,知汝于彼为信、为不信,为欲、不欲,为念、不念,为乐、不乐,汝今苦不?我若说未来苦集、苦没者,知汝于彼为信、不信,为欲、不欲,为念、不念,为乐、不乐,汝今苦不?我今于此说现法苦集、苦没,聚落主!欲为苦本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缘而苦生。”

聚落主白佛言:“世尊极略说法,不广分别,我所不解。善哉,世尊!唯愿广说,令我等解。”

佛告聚落主:“我今问汝,随汝意说,聚落主!于意云何?若众生于此郁鞞罗聚落住者,是若缚、若打、若责、若杀,汝心当起忧、悲、恼、苦不?”

聚落主白佛言:“世尊!亦不一向。若诸众生于此郁鞞罗聚落住者,于我有欲、有贪、有爱、有念、相习近者,彼遭若缚、若打、若责、若杀,我则生忧、悲、恼、苦。若彼众生所无欲、贪、爱、念、相习近者,彼遭缚、打、责、杀,我何为横生忧、悲、恼、苦[*]?”

佛告聚落主:“是故当知,众生种种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欲生、欲习、欲起、欲因、欲缘而生众苦。聚落主,于意云何?汝依父母不相见者,则生欲、贪、爱、念不?”

聚落主言:“不也,世尊!”

“聚落主!于意云何?若见、若闻彼依父母,当起欲、爱、念不?”

聚落主言:“如是,世尊!”

复问:“聚落主!于意云何?彼依父母,若无常变异者,当起忧、悲、恼、苦不?”

聚落主言:“如是,世尊!若依父母无常变异者,我或邻死,岂唯忧、悲、恼、苦?”

佛告聚落主:“是故当知,若诸众生所有苦生,一切皆以爱欲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缘而生苦。”

聚落主言:“奇哉,世尊!善说如此依父母譬。我有依父母,居在异处,我日日遣信问其安否;使未时还,我以忧苦,况复无常,而无忧苦?”

佛告聚落主:“是故我说,其诸众生所有忧苦,一切皆以欲为根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缘而生忧苦。”

佛告聚落主:“若有四爱念无常变异者,则四忧苦生;若三、二,若一爱念无常变异者,则一忧苦生。聚落主!若都无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即说偈言:

若无世间爱念者,  则无忧苦尘劳患,
 一切忧苦消灭尽,  犹如莲花不着水。

当其世尊说是法时,揭昙聚落主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法,深入于法,度诸狐疑不由于他、不由他度,于正法、律得无所畏。从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已度,世尊!我以超越。我从今日,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尽其寿命为优婆塞,唯忆持我。”

佛说此经已,竭昙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力士人”,巴利本作 Mallā (或 Malatā)。

“郁鞞罗”,巴利本作 Uruvelakappa。

“竭昙”,大正藏校勘纪录又作“揭昙”。

“竭昙”,巴利本作 Gandhagata (或 Bhadragaka)。

宋、元、明三本无“法”字。

圣本无“于彼”二字。

“是若缚、若打”,元本作“是若打缚若”,明本作“若打若缚”,圣本作“若缚若打”。

“恼苦”,宋、元、明三本作“苦恼”。[*]

“邻”,宋本作“降”。

“花”宋、元、明、圣四本作“荷”。

“竭”,大正藏原为“揭”,今依据圣本改作“竭”。

[注解]

力士人间:力士国的人间。“力士”为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中印度恒河北部,首都为拘夷那竭,又译为“力士聚落”,音译为“末罗”。

游行:游历各个地方,随缘度化。也称作“游行人间”、“人间游行”、“行脚”。

说现法苦集、苦没:解说在这一生中苦的起因以及灭苦。“现法”指这一生。

我若说过去法苦集、苦没者,知汝于彼为信、为不信:我知道如果解说过去世的苦的起因以及灭苦,你可能相信、可能不相信。

世尊极略说法,不广分别:佛陀只极为简略地说法,没有详细解释。意思是希望佛陀能进一步说明。

习近:亲近。

依父母:比对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及南传经文,可知这里特指依靠父母亲照顾的子女,也就是指子女。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的重点,类似作家金庸在《神雕侠侣》和《飞狐外传》曾引用《妙色王因缘经》的一偈:“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本经也是知名偈子中“犹如莲花不着水”一语在《阿含经》的出处。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