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2经
如是我闻:
尔时,舍卫国有憍慢③婆罗门止住④,父母种姓⑤俱净,无瑕点ⓐ能说者,七世相承悉皆清净;为婆罗门师,言论通达,诸论记典悉了万名,解法优劣,分别ⓑ诸字,悉知万事久远本末因缘ⓒ,句句记说⑥,容貌端正。或生志高、族姓志高⑦、容色志高、聪明志高、财富志高,不敬父母、诸尊、师长。闻沙门瞿昙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闻已,作是念:“我当往彼沙门瞿昙所,若有所说,我当共论;无所说者,默然而还。”
时,憍慢婆罗门乘白马车,诸年少婆罗门前后导从,持金柄伞盖,手执金瓶,往见世尊。至于园门,下车步进。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围遶⑧说法,不时顾念憍慢婆罗门。
时,憍慢婆罗门作是念:“沙门瞿昙不顾念我,且当还去。”
尔时,世尊知憍慢婆罗门心念,而说偈言:
“憍慢既来此, 不善更增慢⑨,
向以义故来, 应转增其义⑩。”
时,憍慢婆罗门作是念:“沙门瞿昙已知我心。”欲修敬礼。
尔时,世尊告憍慢婆罗门:“止!止!不须作礼,心净已足。”
时,诸大众咸各高声唱言:“奇哉!世尊!大德大力。今此憍慢婆罗门恃生憍慢、族姓憍慢、容色憍慢、聪明憍慢、财富憍慢,不敬父母、诸尊、师长,今于沙门瞿昙所谦卑下下,欲接足礼。”
时,憍慢婆罗门于大众前唱令静默,而说偈言:
“云何不起慢? 云何起恭敬?
云何善慰喻ⓓ⑪? 云何善供养?”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父母及长兄, 和尚ⓔ⑫诸师长,
及诸尊重者, 所不应生慢。
应当善恭敬, 谦下而问讯,
尽心而奉事, 兼设诸供养。
离贪恚痴心, 漏尽阿罗汉,
正智善解脱, 伏诸憍慢心。
于此贤圣等, 合掌稽首礼。”
尔时,世尊为憍慢婆罗门种种说法,示、教、照、喜⑬。如佛世尊次第⑭说法,说布施、持戒、生天功德,爱欲味患、烦恼⑮,清净、出要、远离,诸清净分⑯……如是广说,如白净衣无诸黑恶,速受染色。憍慢婆罗门即ⓕ于座上解四圣谛⑰——苦、集[*]、灭、道,得无间等⑱。
时,憍慢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⑲,度诸疑惑,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得无所畏。即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我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⑳不?”
佛告憍慢婆罗门:“汝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校勘]
ⓐ “瑕点”,宋、元、明三本作“偷盗”。
ⓑ “别”,大正藏原为“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别”。
ⓒ 大正藏无“字悉知万事久远本末因缘”十一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 “喻”,大正藏原为“谕”,宋版则为“豫”,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喻”。
ⓔ “尚”,宋、元二本作“上”。
ⓕ “即”,大正藏原为“则”,今依据高丽藏改作“即”。
ⓖ “静”,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静”。
[注解]
① 拘萨罗: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北部,其首都为舍卫城,佛陀晚年常在此国。另译为“憍萨罗”。
② 人间游行:游历各个地方,随缘度化。也称作“游行人间”、“游行”、“行脚”。
③ 憍慢:婆罗门名。憍慢即骄傲、傲慢。
④ 止住:居住。
⑤ 种姓:家世;血统;阶级。
⑥ 记说:记忆不忘而解说。
⑦ 族姓志高:自恃血统高贵。“志高”即趾高气扬。
⑧ 围遶:围绕。
⑨ 慢:傲慢。
⑩ 向以义故来,应转增其义:你是因为义理(或利益)而来的,应该要进而增大它。
⑪ 慰喻:慰劳开导。
⑫ 和尚:弟子对师父的尊称,为音译,又译为“和上”,义译为“亲教师”。
⑬ 示、教、照、喜:佛陀教化众生的四种方式,又称为“示、教、利、喜”,即开示(示)、教导(教)、鼓励(利)、使欢喜(喜)。
⑭ 次第:照次序的。
⑮ 爱欲味患、烦恼:爱欲让人起贪著的祸患和烦恼。
⑯ 清净、出要、远离,诸清净分:清净、出离、远离等等清净的说法。其中“清净”、“出要”、“远离”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诸清净分”指“各种清净的部分(说法)”。
⑰ 四圣谛:四项圣者所证的真理,即“苦、集、灭、道”。“苦”是说明生命是苦迫的,“集”是说明苦的起因,“灭”是说明苦的止息,“道”是说明可以灭苦的解脱之道。
⑱ 无间等:洞察。没有任何间隔、差距地以智慧观察。又译作“现观”。
⑲ 见法、得法、知法、入法:看见(理解)了正法、证得了正法、了知了正法、悟入了正法。形容证初果者对正法体悟的情境。
⑳ 受具足:受具足戒(完整出家戒律)。
[对应经典]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258经。
-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婆罗门相应7〉第15经憍傲经。
- 《杂阿含经》梵文残卷 SF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