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3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毘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正受故解脱,非不正受。云何?世尊!为先正受而后解脱耶?为先解脱而后正受耶?为正受解脱不前不后一时俱生耶?”

尔时,世尊默然而住。如是摩诃男第二第三问,佛亦再三默然住。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尊者阿难作是念:“释氏摩诃男以此深义而问世尊,世尊病未久,我今当说余事,以引于彼语。

“摩诃男!学人亦有戒,无学人亦有戒;学人有三昧,无学人亦有三昧;学人有慧,无学人亦有慧;学人有解脱,无学人亦有解脱。”

摩诃男问尊者阿难:“云何为学人戒?云何为无学人戒?云何学人三昧?云何无学人三昧?云何学人慧?云何无学人慧?云何学人解脱?云何无学人解脱?”

尊者阿难语摩诃男:“此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受持学戒,受持学戒具足已;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如是三昧具足已,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如实知,此苦灭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如实知;如是知、如是见已,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此五下分结断,于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彼当尔时,成就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复于余时尽诸有漏,无漏解脱、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当尔时成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如是,摩诃男!是名世尊所说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

尔时,释氏摩诃男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礼佛而去。

尔时,世尊知摩诃男去不久,语尊者阿难:“迦毘罗卫释氏乃能与诸比丘共论深义?”

阿难白佛:“唯然,世尊!迦毘罗卫释氏能与诸比丘共论深义。”

佛告阿难:“迦毘罗卫诸释氏快得善利,能于甚深佛法贤圣慧眼而得深入。”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差”,圣本作“瘥”。

[注解]

差:同“瘥”,音ㄔㄞˋ,病痊愈。

学人:佛弟子中尚未证阿罗汉的圣者,还有法须修学,因此称为“学人”或“有学”。

波罗提木叉:为音译,指佛陀制定的戒条,持守之可逐渐解脱烦恼。义译为“从解脱”、“别解脱”。

律仪:遵守法则;约束举止。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自制”。

威仪:行为的规矩、仪态。

般涅槃:完全灭除烦恼、生死。“般”为“完全”。

快得善利:快速获得很好的利益。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常有同学读完本经后问:“为何佛陀不回答摩诃男?阿难回答了摩诃男的问题吗?”

本经的情境是,摩诃男拿两个很大的主题“定”和“解脱”问其因果关系。然而定有很多种,解脱也有不同的层次,混为一谈的话容易误解。佛陀此时病刚好,不适合长篇大论、一一解说,因此就由阿难代为解说。

阿难将“定”和“解脱”这二个词,纳入戒、定、慧、解脱的次第来说明,可说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从慧得解脱”。阿难并说明定有分四禅、解脱有分断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等层次,整体起码可分“学”和“无学”的不同,因此抽丝剥茧、化繁为简地回答了摩诃男的问题。

  • 本经提到的修行次第是戒→定→慧、解脱。其中三果圣者阿那含证得的是“有学”的版本,阿罗汉证得的是“无学”的版本。

为什么阿那含证得的是“有学解脱”?因阿那含永不再生于人间,可视为一种“解脱”,但还须要于色界或无色界天进一步修行以证得阿罗汉,因此仍是“有学”,还没有毕业。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