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3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毘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正受①故解脱,非不正受。云何?世尊!为先正受而后解脱耶②?为先解脱而后正受耶?为正受解脱不前不后一时俱生耶?”
尔时,世尊默然而住。如是摩诃男第二第三问,佛亦再三默然住。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尊者阿难作是念:“释氏摩诃男以此深义而问世尊,世尊病差ⓐ③未久,我今当说余事,以引于彼语。
“摩诃男!学人④亦有戒,无学人亦有戒;学人有三昧⑤,无学人亦有三昧;学人有慧,无学人亦有慧;学人有解脱,无学人亦有解脱。”
摩诃男问尊者阿难:“云何为学人戒?云何为无学人戒?云何学人三昧?云何无学人三昧?云何学人慧?云何无学人慧?云何学人解脱?云何无学人解脱?”
尊者阿难语摩诃男:“此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受持学戒;受持学戒具足已,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如是三昧具足已,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如实知,此苦灭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如实知;如是知、如是见已,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此五下分结断,于彼受生得般涅槃⑥,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彼当尔时,成就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
“复于余时尽诸有漏,无漏解脱、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当尔时成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如是,摩诃男!是名世尊所说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
尔时,释氏摩诃男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礼佛而去。
尔时,世尊知摩诃男去不久,语尊者阿难:“迦毘罗卫释氏乃能与诸比丘共论深义?”
阿难白佛:“唯然,世尊!迦毘罗卫释氏能与诸比丘共论深义。”
佛告阿难:“迦毘罗卫诸释氏快得善利⑦,能于甚深佛法贤圣慧眼而得深入。”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差”,圣本作“瘥”。
[注解]
① 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确地获得”,指正确地到达定境。又译为“等至”,音译为“三摩钵底”。
② 为先正受而后解脱耶:是先正确地达到定境,然后才得到解脱吗?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为先得定后解脱耶?”,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是定在先,之后有智吗?”。
③ 差:同“瘥”,病痊愈。读音为“拆”作四声。
④ 学人:佛弟子中尚未证阿罗汉的圣者,还有法须修学,因此称为“学人”或“有学”。(阿罗汉则是“无学”,已毕业了。)
⑤ 三昧: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又译为“三摩地”、“三摩提”,义译为“等持”。按:“三昧”、“正受”都是禅定的别名,通常可以互用,但又有些细微意义的差别,详见卷三十一第883经的“读经拾得”。
⑥ 般涅槃:完全灭除烦恼、生死。“般”为“完全”。
⑦ 快得善利:真是受益良多。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常有同学读完本经后问:“为何佛陀不回答摩诃男?阿难回答了释氏摩诃男的问题吗?”
本经的情境是释氏摩诃男提出两个很大的主题“定”和“解脱”。他表示,既然在因果上“定”有助于“解脱”,那么是否在时间上“定”应先于“解脱”?
然而,定的种类繁多,解脱也有不同层次,且入定本身也能暂时解脱某些烦恼。如果将各种定、各种解脱混为一谈,可能会造成误解。阿难尊者考量到当时佛陀才病愈不久,体力不足以长篇大论、逐一解释,因此就主动代为说明。
释氏摩诃男的问题是:“是否先正受而后解脱?”这就好比有人问:“是否工作时间长,工作的报酬就高?”虽然从某个角度来看是对的,但是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报酬(例如清洁工工作十小时的报酬,通常并不高于医师工作九小时的报酬),报酬也有不同的种类(例如固定薪资与绩效奖金的差异),如果将这些情况一概而论,可能会引发误解。因此,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厘清其脉络。
阿难尊者将“定”和“解脱”这两个主题,先整体区分出“学人”和“无学”的不同,然后分别以戒、定、慧、解脱的次第来说明,可说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从慧得解脱”。其中定又分四禅等定、解脱有分断五下分结(证三果)与五上分结(证四果)等层次,这样将脉络理清楚,释氏摩诃男自然就不会再通通混为一谈了。
举例而言,成就三果的“学解脱”会先于成就四果的“无学三昧”,只看这部分的话“学解脱”较早于“无学三昧”,也可说不见得“先正受而后解脱”。另外再举一例,“灭尽定”是一种三果以上圣者才能入的定,因此如果只看灭尽定,不见得能说是先(灭尽)定后解脱。再者,灭尽定在佛学名词分类上是“正受”而不是“三昧”(详见卷三十一第883经的“读经拾得”),虽然释氏摩诃男的问题是以“正受”来称呼定,阿难尊者的回答中则是以“三昧”来称呼定,精准地确保了回答当中没有任何逻辑漏洞。(这段看不懂的话没关系,只是文字上的枝微末节,不影响实修。)
从阿难尊者的回答,也可推论出戒、定、慧、解脱的次第并不是完全分割的,例如并不是说先修戒到完全圆满之后才能开始修定,先修定到完全圆满之后才能开始修慧,否则当被问到“是否先定后解脱”(本经提问的重点)或“是否先定后慧”(南传对应经典提问的重点)时,阿难尊者直接回答“是”就好了。根据《杂阿含经》卷二十九“学相应”的经文,虽然戒、定、慧三学的次第有“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的因果关系,但各个修行的阶段都需要这三学,只是修行的重心随着阶段的不同会渐次提升:初果以前三学都要但多着重戒,然后到三果仍是三学都要但多着重在戒、定,最后三学全都加强而证得四果。
- 三果的“学解脱”和四果的“无学解脱”有什么不同?
本经提到了戒、定、慧、解脱的修行次第。其中三果圣者阿那含证得的是“(有)学”的版本,四果圣者阿罗汉证得的是“无学”的版本。
阿那含永不再生于人间,可视为从欲界“解脱”,但还须要于色界或无色界天继续修行以证得阿罗汉,因此仍在“学”,还没有毕业。所以阿那含的解脱是“(有)学解脱”。
阿罗汉则已解脱于三界,不再轮回,真正毕业了,而是“无学”,获得“无学解脱”。
“无学解脱”证得涅槃是究竟的解脱,但佛教也有说禅定是心暂时解脱于烦恼,例如初禅(入定时)解脱于五盖,因此“解脱”这个用词并不限于究竟的解脱,称阿那含的解脱为“学解脱”也就其来有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