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58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大目揵连亦于彼住。
时,有婆蹉种出家诣尊者大目揵连所,与尊者目揵连面相问讯慰劳,慰劳已,退坐一面。语尊者大目揵连:“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目连答言:“婆蹉!随意所问,知者当答。”
时,婆蹉种出家问尊者目揵连:“何因、何缘余沙门、婆罗门①有人来ⓐ问云何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②,皆悉随答。而沙门瞿昙有来问言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而不记说?”
目揵连言:“婆蹉!余沙门、婆罗门于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出③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于如来有后死则取著④,如来无后死、有后死、有ⓑ无后死、非有后死非无后死则生取著。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出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于ⓒ如来有后死生取著,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生取著。
“如来者,于色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出如实知;如实知故,于[*]如来有后死则不着,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则不着。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出如实知;如实知故,于如来有后死则不然,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则不然。甚深广大,无量无数,皆悉寂灭。
“婆蹉!如是因、如是缘,余沙门、婆罗门若有来问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则为记说。如是因、如是缘,如来若有来问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不为记说。”
时,婆蹉种出家闻尊者大目揵连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而去。
[校勘]
ⓐ “来”,大正藏原为“求”,今依据圣本、高丽藏二本改作“来”。
ⓑ 宋、元、明、圣四本无“有”字。
ⓒ 圣本无“于”字。[*]
ⓓ 大正藏无“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① 余沙门、婆罗门:其他(宗教)的修行人。
② 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如来死后常存、还有后续的生死,如来死后就没了、没有后续的生死,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如来死后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我死此生彼,我死此不生彼,我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我非生彼非非生彼”,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死后如来存在,死后如来不存在,死后如来存在且不存在,死后如来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③ 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出:物质及物理世界的现象,及其起因、消灭、滋味、祸患、出离。详见卷一第13经,卷二第41、42经。
④ 取著:执取;执著。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前一经中婆蹉问佛陀十四无记中第13、14个问题。
本经中婆蹉问大目犍连尊者十四无记中第9至12个问题,关于如来死后的有无。这些问题中将如来视为一个主体、灵魂,探讨这个灵魂死后的有无。
然而世间是缘起缘灭的,身心都是无常的,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轮回主体叫做如来。而在究竟的角度来看,如来已经彻底解脱于五阴了,只有因缘的生灭,而没有“我”的主体,那又怎么能说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呢?问题就错了,因此不予回答。
该问的不是如来死后的存在状况,而是:“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轮回主体叫做如来吗?”
因此大目犍连尊者说讨论这些问题的外道不如实知五阴及其集、灭、味、患、出(离),而执著在这些错误的问题上。如果如实知五阴无我,就不会执著在这些问题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