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63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婆蹉种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彼云何无知故,作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世间无常、世间常无常、世间非常非无常,世有边、世无边、世有边无边、世非有边非无边,命即是身、命异身异,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
佛告婆蹉:“于ⓑ色无知故,作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乃至非有非无后死。’于受、想、行、识无知故,作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乃至非有非无后死。’”
婆蹉白佛:“瞿昙!知何法故,不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乃至非有非无后死。’”
佛告婆蹉:“知色故,不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乃至非有非无后死。’知受、想、行、识故,不作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乃至非有非无后死,如是[*]不知、知。如是不见、见,不识、识,不断、断,不观、观,不察、察,不觉、觉①。’”
佛说此经已,婆蹉种出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而去。
[校勘]
ⓐ “已”,圣本作“已讫”。
ⓑ “于”,元本作“知”。
ⓒ 圣本无“是”字。[*]
[注解]
① 如是不知、知。如是不见、见,不识、识,不断、断,不观、观,不察、察,不觉、觉:将本经问答中“无知(不知)、知”这一对词,以“不见、见”、“不识、识”……“不觉、觉”这几对词一一代入,可分别得到其他经文。例如以“不见、见”代入,则婆蹉的问题为:“瞿昙!彼云何不见故,作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瞿昙!见何法故,不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佛陀说因为对五阴无知,所以作十四无记的见解。真正知五阴,就不会作十四无记的见解了。
这是因为如实知身心乃至万物是由五阴所构成,则能客观地分析身心乃至万物生起、灭去的因缘,不以恒常不变的“我”为前提。见到因缘法,才能不陷于十四无记的戏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