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6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婆蹉种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解说不?”尔时,世尊默然而住。
婆蹉种出家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而住。
时,婆蹉种出家白佛言:“我与瞿昙共相随顺,今有所问,何故默然?”
尔时,世尊作是念:“此婆蹉种出家长夜质直,不谄不伪①,时有所问,皆以不知故,非故恼乱,我今当以阿毘昙、律②纳受于彼。”作是念已,告婆蹉种出家:“随汝所问,当为解说。”
婆蹉白佛:“云何?瞿昙!有善、不善ⓐ法耶?”
佛答言:“有。”
婆蹉白佛:“当为我说善、不善法,令我得解。”
佛告婆蹉:“我今当为汝略说善、不善法。谛听,善思。婆蹉!贪欲者是不善法,调伏贪欲是则善法;瞋恚、愚痴是不善法,调伏恚、痴是则善法。杀生者是不善法,离杀生者是则善法;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是不善法,不盗,乃至正见是则善法,是为,婆蹉!我今已说三种善法、三种不善法。如是,圣弟子于三种善法、三种不善法如实知,十种不善法、十种善法如实知者,则于贪欲无余灭尽,瞋恚、愚痴无余灭尽者,则于ⓑ一切有漏灭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婆蹉白佛:“颇有一比丘于此法、律得尽有漏,无漏心解脱,乃至不受后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
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优婆塞修诸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优婆塞,乃有众多优婆塞修诸梵行,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得成阿那含,不复还生此。”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于此法、律修持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优婆夷,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复还生此。”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颇有优婆塞受五欲,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塞居家妻子,香华严饰③,畜养奴婢,于此法、律断三结,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一往一来,究竟苦边。”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受习五欲,于此法、律得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在于居家,畜养男女,服习④五欲,华香严饰,于此法、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婆蹉白佛言:“瞿昙!若沙门瞿昙成等正觉,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及优婆塞、优婆夷服习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则不满足;以沙门瞿昙成等正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诸梵行,及优婆塞、优婆夷服习五欲,而成就尔所功德故,则为满足。瞿昙!今当说譬。”
佛告婆蹉:“随意所说。”
婆蹉白佛:“如天大雨,水流随下,瞿昙法、律亦复如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男、若女,悉皆随流,向于涅槃,浚ⓓ输⑤涅槃。甚奇!佛、法、僧平等法、律。为余异道出家来诣瞿昙所,于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几时便听出家?”
佛告婆蹉:“若余异道出家欲来ⓔ于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乃至四月于和尚ⓕ所受衣而住,然此是为人粗作齐限⑥耳。”
婆蹉白佛:“若诸异道出家来于正法、律欲求出家、受具足,听于和尚[*]所受衣,著ⓖ满四月听出家者,我今堪能于四月在和尚[*]所受衣。著[*]于正法、律而得出家、受具足,我当于瞿昙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持梵行。”
佛告婆蹉:“我先不说粗为人作分齐⑦耶?”
婆蹉白佛:“如是,瞿昙!”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度彼婆蹉出家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
婆蹉种出家即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乃至半月,学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悉知、悉识、悉见、悉得、悉觉、悉证如来正法。
尊者婆蹉作是念:“我今已学ⓘ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彼一切悉知、悉识、悉见、悉得、悉觉、悉证,今当往见世尊。”
是时,婆蹉诣世尊所,稽首礼足,于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于学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悉知、悉识、悉见、悉得、悉觉、悉证世尊正法,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出家学道,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婆蹉:“有二法,修习多修习,所谓止、观。此二法修习多修习,得知界果⑧,觉了于界,知种种界,觉种种界。如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令我三结尽,得须陀洹;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种种神通境界,天眼⑨、天耳⑩、他心智⑪、宿命智⑫、生死智⑬、漏尽智⑭皆悉得。是故,比丘!当修二法,修习多修习,修ⓙ二法故,知种种界,乃至漏尽。”
尔时,尊者婆蹉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尔时,婆蹉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时,有众多比丘庄严方便⑮,欲诣世尊恭敬供养。
尔时,婆蹉问众多比丘:“汝等庄严方便,欲诣世尊恭敬供养耶?”
诸比丘答言:“尔。”
尔时,婆蹉语诸比丘:“尊者!持我语,敬礼世尊,问讯起居轻利ⓚ⑯,少病少恼,安乐住不?言:‘婆蹉比丘白世尊言:“我已供养世尊,具足奉事,令欢悦,非不欢悦;大师弟子所作皆悉已作,供养大师,令欢悦,非不欢悦。”’”
时,众多比丘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婆蹉稽首敬礼世尊足……”乃至“欢悦,非不欢悦。”
佛告诸比丘:“诸天先已语我,汝今复说。如来成就第一知见,亦如婆蹉比丘,有如是德力。”
尔时,世尊为彼婆蹉比丘说第一记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大正藏无“不善”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宋、元、明三本无“于”字。
ⓒ 大正藏在“趣”字之后有一“法”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浚”,宋、元、圣三本作“后”,明本作“波”。
ⓔ “来”,宋本作“求”。
ⓕ “尚”,圣本作“上”。[*]
ⓖ “衣着”,大正藏原为“依若”,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衣着”。[*]
ⓗ “觉”,圣本作“学”。
ⓘ “学”,大正藏原为“觉”,今依据圣本改作“学”。
ⓙ “修”,圣本作“修习”。
ⓚ “利”,元本作“和”。
[注解]
① 长夜质直,不谄不伪:长时间以来为人朴实正直,不谄媚、不虚伪。
② 阿毘昙、律:殊胜的佛法与戒律。其中“阿毘”指殊胜,“阿毘昙”字面直译为“胜法”,又译为“论”,在本经中取其字面意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阿毗达磨,阿毗毗奈耶”。
③ 香华严饰:用香花装饰、打扮。
④ 服习:受用、享用。
⑤ 浚输:疏通、通往。
⑥ 粗作齐限:只是大致上的原则。按:言下之意,是依个案的状况也会有例外。“齐限”是界限。
⑦ 粗为人作分齐:同“粗作齐限”。
⑧ 得知界果:知道(止观的)各种不同的成果。按:“界”是差别、分类的意思,详见《杂阿含经》卷十六、十七“界相应”的经文,这里依上下文来看可能着重于止观的种种界,例如修止所得的四禅境界,或是修“四界分别观”所知的四界差别。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是则名为知种种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将对种种界的贯通转起”。
⑨ 天眼:能见到不论远近的事物的神通。又译为“天眼通”、“天眼智通”、“天眼智”。
⑩ 天耳:能听到不论远近的声音的神通。又译为“天耳通”、“天耳智通”、“天耳智”。
⑪ 他心智:知道他人心里在想什么的神通。
⑫ 宿命智:能了知过去世的种种的神通。
⑬ 生死智:能见到死者往生到哪里的神通,即“天眼通”。
⑭ 漏尽智:断尽烦恼、解脱生死的智慧。
⑮ 庄严方便:将衣物装束整齐(以出远门)。“庄严”指装束整齐。
⑯ 起居轻利:生活起居轻松便利。
⑰ 第一记:记说为最高成就者,即“阿罗汉”。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婆蹉大结局
在外道出家的婆蹉一直执著在十四无记的戏论上,因此佛陀差点不再回他无益的问题了。
但佛陀考量到婆蹉是个直心且诚实的人,问十四无记的问题是因为真的不懂,而不是故意来捣蛋,因此后来还是让婆蹉再发问。
这次婆蹉总算问十四无记以外的问题了,他问:“什么是善法?”而佛陀也乘机将离贪瞋痴的十善业道介绍给婆蹉。
婆蹉问佛有没有人因为这善法而得到利益、得到解脱的?
不但有人得到解脱,而且有非常多人得到解脱!佛法能让人亲自体验,实在比起十四无记的戏论好太多了!因此婆蹉赶紧从佛出家,精勤修习,也亲身得证,成为人、天皆礼敬的阿罗汉。
- 亲自体证佛法的人们
婆蹉询问佛教的四众中是否有人证得以下成就,佛陀则回答说每一种成就都有非常多人亲自证得:
- 比丘、比丘尼证得阿罗汉;
- 行梵行的在家男、女众证得三果;
- 受五欲的在家男众证得二果;
- 受五欲的在家女众证得初果。
前两类都行梵行,离于男女之欲,但出家人证得阿罗汉的数目看来多得多,毕竟出家人专精修行,在大量时间及心力的投入下,才能彻底断除贪瞋痴,证得阿罗汉。
后两类似乎男女有别,然而在对应的《别译杂阿含经》及南传经文中男女没有差别,都是非常多人证得初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