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69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长爪外道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一切见不忍。”

佛告火种:“汝言一切见不忍者,此见亦不忍耶?”

长爪外道言:“向言一切见不忍者,此见亦不忍。”

佛告火种:“如是知、如是见,此见则已断、已舍、已离,余见更不相续、不起、不生。火种!多人与汝所见同,多人作如是见、如是说,汝亦与彼相似,火种!若诸沙门、婆罗门舍斯等见,余见不起,是等沙门、婆罗门世间亦少少耳。

“火种!依三种见。何等为三?有一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忍。’复次,有一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不忍。’复次,有一如是见、如是说:‘我于一忍、一不忍。’火种!若言一切忍者,此见与贪俱生,非不贪;与恚俱生,非不恚,与痴俱生,非不痴;系,不离系,烦恼,非清净,乐取,染着生。若如是见:‘我一切不忍。’此见非贪俱、非恚俱、非痴俱,清净非烦恼,离系非系,不乐不取,不着生。火种!若如是见:‘我一忍、一不忍。’彼若忍者,则有贪,乃至染着生,若如是见不忍者,则离贪,乃至不染着生。

“彼多闻圣弟子所学言:‘我若作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忍。”则为二者所责、所。何等二种?谓一切不忍,及一忍、一不忍,则为此等所责。责故诘,诘故害,彼见责、见诘、见害故,则舍所见,余见则不复生。如是断见、舍见、离见,余见不复相续,不起不生。’

“彼多闻圣弟子作如是学:‘我若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不忍。”者,则有二责二诘。何等为二?谓我一切忍,及一忍、一不忍。如是二责二诘,乃至不相续,不起不生。’

“彼多闻圣弟子作如是学:‘我若作如是见、如是说:“一忍、一不忍。”则有二责二诘。何等为二?谓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忍,及一切不忍。”如是二责,乃至不相续,不起不生。’

“复次,火种!如是身色麁四大,圣弟子当观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若圣弟子观无常、观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住者,于彼身、身欲、身念、身爱、身染、身着,永灭不住。

“火种!有三种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此三种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彼触集,则受集;彼彼触灭,则受灭,寂静、清凉、永尽。彼于此三受,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彼彼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出如实知;如实知已,即于彼受观察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彼于身分齐受觉如实知,于命分齐受觉如实知,若彼身坏命终后,即于尔时一切受永灭、无余永灭。彼作是念:‘乐受觉时,其身亦坏;苦受觉时,其身亦坏;不苦不乐受觉时,其身亦坏,悉为苦边。于彼乐觉,离系不系;于彼苦觉,离系不系;于不苦不乐觉,离系不系。于何离系?离于贪欲、瞋恚、愚痴,离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斯等,名为离苦。’”

当于尔时,尊者舍利弗受具足始经半月。时,尊者舍利弗住于佛后,执扇扇佛。时,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叹说于彼彼法,断欲、离欲,欲灭尽、欲舍。”尔时,尊者舍利弗即于彼彼法观察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尔时,长爪外道出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长爪外道出家见法、得法、觉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得无所畏,即从坐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愿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于佛法中修诸梵行。”

佛告长爪外道出家:“汝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

即得善来比丘出家,彼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乃至“心善解脱,得阿罗汉。”

佛说是经已,尊者舍利弗、尊者长爪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长爪”,巴利本作 Dīghanakha。

宋、元、明、圣四本无“见”字。

“一切见不忍”,巴利本作 Sabbaṃ me na khamati。

“火”,元本作“少”。

“若”,宋、元、明、圣四本作“苦”。

“责”,大正藏原为“种”,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责”。

圣本无“一”字。

大正藏无“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爱”,圣本作“受”。

“染”,明本作“乐”。

明本无“永灭”二字。

“苦边”,圣本作“边苦”。

圣本无“于”字。

[注解]

长爪:外道名,是舍利弗的舅父,持守不剪指甲的外道戒,因此被人称为长爪梵志。后随佛出家,成为摩诃拘𫄨罗尊者,佛陀称赞他“得四辩才,触难答对”第一。

不忍:不接受。这里的“忍”是忍可、接受的意思。

火种:事火婆罗门的通称,即以火供祭祀火天的外道。

汝言一切见不忍者,此见亦不忍耶:你说不接受一切见解,那你接受“不接受一切见解”这个见解吗?

诘:询问、责问。

何因?何集?何生?何转?:什么是其原因?什么是其集起?什么产生它?什么转动它?

身分齐受觉:身体终结的感受。“分齐”即分际、界限。

命分齐受觉:这一生寿命终结的感受。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长爪外道自称不接受一切见解,佛陀反问他:“那你接受‘不接受一切见解’这个见解吗?”结果他回答:“我也不接受。”佛陀则顺势告诉他:“很多人都会这么说,但真正能舍离一切见解的话,就是世间少有的人。”

佛陀因势利导,从“不接受一切见解”引导到“能舍离一切见解”,表示真正能舍离一切见解的话,则不相应于贪、瞋、痴。而佛弟子不管原先有什么见解,被人质疑的话也都能舍离这些见解,也就是离于贪、瞋、痴。

佛陀接着教他观察四大所构成的身体的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也就是从“能舍离一切见解”进一步升华到“能舍离对身体的执著”。

佛陀接着引导他观察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并观察三受集起和灭去的因缘,乃至观察三受的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也就是进一步升华到“能舍离对感受的执著”和观察因缘。

这些即四念住当中的身念住、受念住、及法念住,舍利弗尊者这时刚随佛出家半个月,听到佛陀的这番开示就证得阿罗汉了。而长爪外道则得法眼净,证得初果,接着随佛出家,最后证得阿罗汉。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

[校勘]

圣本在“四”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