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7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王舍城须摩竭陀池侧有外道出家名上坐,住彼池侧,于自众中作如是语:“我说一偈,若能者,我当于彼修行梵行。”

时,有众多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闻有外道出家名曰上坐,住须摩竭陀池侧,于自众中作如是说:“我说一偈,有能报者,我当于彼所修行梵行。”乞食毕,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与众多比丘入城乞食,闻有外道出家名曰上坐[*],住须摩竭陀池侧,于自众中作如是说:‘我说一偈,有能报者,我当于彼修行梵行。’唯愿世尊应自往彼,哀愍故。”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即日晡时从禅觉,往至须摩竭陀池侧。

时,上坐[*]外道出家遥见世尊,即敷床座,请佛令坐。世尊坐已,告上坐[*]外道出家言:“汝实作是语:‘我说一偈,若能报者,我当于彼修行梵行’耶?汝今便可说偈,我能报答。”

时,彼外道即累绳床以为高座,自昇其上。即说偈言:

比丘以法活,  不恐怖众生,
 意寂行舍离,  持戒顺息止
。”

尔时,世尊知彼上坐[*]外道心。即说偈言:

汝于所说偈,  能自随转者,
 我当于汝所,  作善士夫观

 观汝今所说,  言行不相应,
 寂止自调伏,  莫恐怖众生,
 行意寂远离,  受持净戒者,
 顺调伏寂止,  身口心离恶,
 善摄于住处,  不令放逸者,
 是则名随顺,  调伏及寂止
。”

尔时,上坐[*]外道出家作是念:“沙门瞿昙已知我心。”即从床而下,合掌白佛言:“今我可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法不?”

佛告上坐[*]外道出家:“今汝可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

如是上坐[*]外道出家得出家,作比丘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乃至心善解脱,得阿罗汉。

[校勘]

“坐”,元、明二本作“座”。[*]

“坐”,大正藏原为“座”,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坐”。

宋、元、明三本无“行”字。

宋、元、明三本无“床”字。

“随顺”,宋、元、明三本作“顺随”。

“即”,元、明二本作“却”。

[注解]

报:应答。

哀愍故:因为悲悯的缘故。

出自见量法师“漫谈四分律中的绳床”一文,青松萌芽期刊第3期,民国86年9月

累绳床:将多张以绳子织为椅垫的椅子交叠,成为更高的椅子。按:绳床即椅子,古印度的椅子以木板制作并铺上绳子编成的垫子,因此称为绳床。自己坐到高座上,是种自我抬举的表现。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敷高床”。

比丘以法活,不恐怖众生,意寂行舍离,持戒顺息止:出家人应遵循真理而生活,不让众生畏惧,心意寂静地远离世间,持戒清净而能随顺于调伏以安定。

汝于所说偈,能自随转者,我当于汝所,作善士夫观:你如果能照着自己所说的偈诵修行的话,我就会认为你是位好修行人。

善摄于住处,不令放逸者,是则名随顺,调伏及寂止:好好地收摄心念而念住,不让心放逸,这样才能称为随顺于调伏以寂静安定。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捡心修念处,谦下处卑劣,除欲弃贪求,故获无所畏”。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外道出家说的一口好修行。

佛陀跟他说,如果你真的照着你说的,言行如一,那你就是位好修行人。

佛陀解说了外道出家所说的偈子,尤其提到了:“善摄于住处,不令放逸者,是则名随顺,调伏及寂止。”

“善摄于住处”指收摄心念而安住在该安住的地方,例如心念安住在身、受、心、或法的四念住,就是具体的实作方法。

“不令放逸者,是则名随顺,调伏及寂止”的意思是达成念住则心能够不放逸,才能真正地调伏身心、进入禅定。

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原本态度高傲的外道出家听完佛陀的解说,就知道佛陀不像他只会耍嘴皮子,而是真正精通修行的方法以及外道出家的实际修行程度,当下决定随佛出家,随后也证得了阿罗汉。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