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7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补缕低迦外道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先日众多种种异道出家沙门、婆罗门集于未曾有讲堂,作如是论议:‘沙门瞿昙智慧犹如空舍,不能于大众中建立论议,此应此不应,此合此不合。譬如盲牛,偏行边畔,不入中田;沙门瞿昙亦复如是,无应不应,无合不合。’”

佛告补缕低迦:“此诸外道论议,说应不应,合不合,于圣法、律,如小儿戏。譬如士夫,年八、九十,发白齿落,作小儿戏,团治泥土,作象作马,种种形类,众人皆言:‘此老小儿。’如是。火种!种种诸论,谓应不应,合不合,于圣法、律,如小儿戏,然于彼中,无有比丘方便所应。”

补缕低迦白佛言:“瞿昙!于何处有比丘方便所应?”

佛告外道:“不清净者令其清净,是名比丘方便所应。不调令调,是名比丘方便所应。诸不定者令得正受,是名比丘方便所应。不解脱者令得解脱,是名比丘方便所应。不断令断、不知令知、不修令修、不得令得,是名比丘方便所应。

云何不净令净?谓戒不净者,令其清净。守护根门云何不调伏令其调伏?谓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不调伏,令其调伏,是名不调伏者令其调伏。云何不定令其正受,谓心不正定,令得正受云何不解脱者令得解脱?谓心不解脱贪欲、恚、痴,令得解脱。集谛云何不断令断?谓无明、有爱,不断令断。苦谛云何不知令知?谓其名色,不知令知。道谛云何不修令修?谓止、观,不修令修。灭谛云何不得令得?谓般涅槃,不得令得,是名比丘方便所应。”

补缕低迦白佛言:“瞿昙!是义比丘方便所应,是坚固比丘方便所应,所谓尽诸有漏。”

时,补缕低迦外道出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而去。

[校勘]

宋、元、明、圣四本无“议”字。

宋、元、明三本无“年”字。

大正藏无“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其”,明本作“具”。

“止”,圣本作“正”。

[注解]

空舍:空屋。

此应此不应,此合此不合:这点契合真理,那点不契合真理。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此相应,此不相应”。

边畔:田的边界。

团治泥土:捏泥巴。

方便所应:所应该努力的。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应懃修集”。

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确地获得”,指正确地到达定境。又译为“等至”,音译为“三摩钵底”。

名色:即色、受、想、行、识五阴。按:“不知令知”指让不知道五阴本质的人,能知道五阴的本质,即无常、苦、空、非我的本质。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第一段提到外道认为佛陀“智慧犹如空舍,不能于大众中建立论议”,可能是指对于外道热衷论议的十四无记问题,佛陀不加以讨论或回答,如上一卷第965967等经所载。由于佛陀不讨论十四无记的问题,外道便主张佛陀没有足够的智慧论议这些问题。

然而佛陀之所以不讨论十四无记的问题,并不是因为没有智慧,而是因为有大智慧,知道这些问题犹如儿戏,修行人不应该在这些问题上浪费时间。

至于什么是修行人应该努力的主题呢?佛陀举例如下:

  1. 令其清净:戒
  2. 令调:六根
  3. 令得正受:(正)定
  4. 令得解脱:贪瞋痴
  5. 令断:无明、有爱
  6. 令知:名色
  7. 令修:止、观
  8. 令得:般涅槃

前四个即持戒而守护根门,并进一步修定、慧而解脱贪瞋痴,也就是基于三增上学的实修。

后四个可分别对应到四圣谛的集谛、苦谛、道谛、灭谛,也就是真理。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