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110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持尼師壇,著右肩上,至安陀林,布尼師壇,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爾時,祇桓ⓑ中有兩比丘諍起,一人罵詈,一人默然。其罵詈者,即便改悔懺謝於彼,而彼比丘不受其懺,以不受懺故。時,精舍中眾多比丘共相勸諫,高聲鬧亂。
爾時,世尊以淨天耳過於人耳,聞祇桓[*]中高聲鬧亂。聞已,從禪覺,還精舍,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我今晨朝乞食,還至安陀林,坐禪入ⓒ晝正受,聞精舍中高聲大聲,紛紜鬧亂,竟為是誰?」
比丘白佛:「此精舍中有二比丘諍起,一比丘罵,一者默然。時,罵比丘尋向悔謝,而彼不受。緣不受故,多人勸諫,故致大聲,高聲鬧亂。」
佛告比丘:「云何?比丘!愚癡之人,人向悔謝,不受其懺,若人懺而不受者,是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諸比丘!過去世時,釋提桓因有三十三天共諍,說偈教誡言:
「『於他無害心, 瞋亦不纏結,
懷恨不經久, 於瞋以不住①。
雖復瞋恚盛, 不發於麁言,
不求彼闕ⓓ節②, 揚人之虛短。
常當自防護, 以義內省察,
不怒ⓔ亦不害ⓕ, 常與賢聖俱。
若與惡人俱, 剛彊猶山石,
盛恚能自持, 如制逸馬車。
我說為善御, 非謂執繩者③。』」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常行忍辱,亦復讚歎行忍者。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當行忍辱,讚歎忍者,應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晝」,元、明、聖三本作「盡」。*
ⓑ 「桓」,明本作「洹」。*
ⓒ 「入」,大正藏原為「人」,今依據宋、元、明、磧砂藏四本改作「入」。
ⓓ 「闕」,大正藏原為「開」,宋本作「關」,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闕」。
ⓔ 「怒」,宋、聖二本作「恕」。
ⓕ 「害」,聖本作「虛」。
[註解]
① 不住:不執取。
② 闕節:品德有缺失。
③ 我說為善御,非謂執繩者:善於駕車而非只是拿著馬車繩隨著馬車亂跑。比喻能控制瞋恚,不為瞋恚所驅使。
[對應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