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欲入他家,作如是念,彼當施我,莫令不施,頓施①非漸施,多施非少施,勝施非陋施,速施非緩施。以如是心而至他家,若他不施,乃至緩施,是比丘心則屈辱②。以是因緣,其心退沒③,自生障礙ⓐ。
「若復比丘欲入他家,作如是念:『出家之人卒至他家,何由得施非不施,頓施非漸施,多施非少施,勝施非陋施,速施非緩施?』作如是念而至他家。若彼不施,乃至緩施,是比丘心不屈辱,亦不退沒,不生障礙ⓑ ,唯迦葉比丘作如是念而入他家。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作如是念而入他家,出家之人卒至他家,何由得施非不施,乃至速施非緩施?」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礙」,大正藏原為「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礙」。
ⓑ 「礙」,聖本作「閡」。
[註解]
① 頓施:恭敬地布施。「頓」指不怠慢。
② 心則屈辱:感到委屈、受辱。
③ 退沒:墮落。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不期待也不怕受傷害
佛陀教導比丘化緣時,要有「施主沒什麼欠我的」這種心理準備,因此不期待,也就不會有所失望。
在家人也可以應用這樣子的心態,當需要別人的幫助甚至投資時,往往期待越大,失望也越大,若能抱持佛陀在本經所說的豁達的心態,也能減少得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