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卷43 第116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比丘尼,眼識色因緣生,若欲、若貪、若、若念、若決定著處,於彼諸心善自防護。所以者何?此等皆是恐畏之道,有礙、有難,此惡人所依,非善人所依,是故應自防護。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譬如田夫有好田苗,其守田者懶惰放逸,欄牛噉食;愚癡凡夫亦復如是。六觸入處,乃至放逸亦復如是。

「若好田苗,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欄[*]牛不食,設復入田,盡驅令出;所謂若心、若意、若識,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德善自攝護,盡心令滅。若好田苗,其守護田者不自放逸,欄[*]牛入境,左手牽鼻,右手執杖,遍身搥[*]打,驅出其田。諸比丘!於意云何?彼牛遭苦痛已,從村至宅,從宅至村,復當如前過食田苗不?」

答言:「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憶先入田遭捶杖苦故。」

「如是,比丘!若心、若意、若識,多聞聖弟子於六觸入處極生厭離、恐怖,內心安住,制令一意。諸比丘!過去世時,有王聞未曾有好彈琴聲,極生愛樂,耽湎深著,問諸大臣:『此何等聲?甚可愛樂!』大臣答言:『此是琴聲。』王語大臣:『取彼聲來。』大臣受教,即往取琴來,白言:『大王!此是琴作好聲者。』王語大臣:『我不用琴,取其先聞可愛樂聲來。』大臣答言:『如此之琴,有眾多種具,謂有柄、有槽、有麗、有絃、有技巧方便人彈之,得眾具因緣乃成音聲,非不得眾具而有音聲,前所聞聲,久已過去,轉亦盡滅,不可持來。』

「爾時,大王作如是言:『咄!何用此虛偽物為?世間琴者是虛偽物,而令世人耽湎深著;汝今持去,片片析破,棄於十方。』大臣受教,析[*]為百分,棄於處處。如是,比丘!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諸法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而便說言:『是我、我所』,彼於異時,一切悉無。諸比丘!應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實觀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識色」,大正藏原為「色識」,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識色」。

「礙」,聖本作「閡」。

「懶」,聖本作「瀨」。

「欄」,聖本作「闌」。[*]

「苗」,聖本作「園」。

「食」,大正藏原為「暴」,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食」。

「心」,宋本作「止」,元、明二本作「上」,聖本作「正」。

「深」,大正藏原為「染」,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深」。

大正藏無「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絃」,聖本作「戾」。

「技」,大正藏原為「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技」。

「如是」,大正藏原為「是念」,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如是」。

「深」,大正藏原為「染」,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深」。

「析」,聖本作「折」。[*]

聖本無「處」字。

[註解]

昵:同「暱」,親近、親愛的意思。

決定著:必定執著;極具吸引力的事物。

五欲功德: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這五種欲的功能。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五種欲」。

巧方便人彈之:有善巧方法(良好技術)的人彈它。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在《中阿含經》卷二十五〈因品4〉第102經念經對本經的守田者(牧牛兒)的譬喻有更深入的、次第的修行上的解說。

回到《雜阿含經》卷43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