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不能令牛增長,亦不能擁護大群牛,令等安樂。何等ⓐ為十一?謂不知色、不知相、不去蟲、不能覆護其瘡、不能起煙①、不知擇路、不知擇處、不知渡[*]處、不知食處、盡𤛓其乳②、不善料理能領群者,是名十一法成就,不能掌ⓑ護③大群牛。
「如是,比丘成就十一法者ⓒ,不能自安,亦不安他。何等為十一?謂不知色、不知相、不能除其害蟲、不覆其瘡、不能起煙、不知正路、不知止處、不知渡[*]處、不知食處、盡𤛓其乳、若有上座多聞耆舊④,久修梵行,大師所歎,不ⓓ向諸明智修梵行者稱譽其德,悉令宗敬、奉事、供養。
「云何名不知色?諸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是名為色不如實知。
「云何不知相?事業是過相,事業是慧相⑤,是不如實知,是名不知相。
「云何名不知去蟲?所起欲覺能安,不離、不覺、不滅,所起瞋恚、害覺能安,不離,不覺、不滅,是名不去蟲。
「云何不覆瘡?謂眼見色,隨取形相,不守眼根,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心隨生漏,不能防護;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是名不覆其瘡。
「云何不起煙?如所聞,如所受法,不能為人分別顯示,是名不起煙。
「云何不知ⓔ道?八正道及聖法、律是名為道,彼不如實知,是名不知道。
「云何不知止處?謂於如來所知法,不得歡喜、悅樂、勝妙、出離、饒益,是名不知止ⓕ處。
「云何不知渡[*]處?謂彼不知修多羅、毘尼⑥、阿毘曇⑦,不隨時往到其所,諮問請受:『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作何等法為勝非惡?』於隱密法不能開發,於顯露法不能廣問⑧,於甚深句義自所知者,不能廣宣顯示,是名不知渡[*]處。
「云何不知放牧處?謂四念處及賢聖法、律是名放牧處,於此不如實知,是名不知放牧處。
「云何為盡𤛓其乳?彼剎利、婆羅門長者自在施與衣被、飲食、床臥、醫藥、資生眾具,彼比丘受者不知限量,是名盡𤛓其乳。
「云何為上座大德多聞耆舊,乃至不向諸勝智梵行者所稱其功德,令其宗重承事⑨供養,令得悅樂?謂比丘不ⓖ稱彼上座,乃至令諸智慧梵行者往詣其所,以隨順身、口、意業承望奉事,是名不於上座多聞耆舊,乃至令智慧梵行往詣其所,承望奉事,令得悅樂。
「彼牧牛者成就十一法,堪能令彼群牛增長,擁護群牛,令其悅樂。何等為十一?謂知色、知相,如上清淨分說,乃至能領群者,隨時料理,令得安樂,是名牧牛者十一事成就,能令群牛增長擁護,令得安樂。如是,比丘成就十一法者,能自安樂,亦能安他。何等十一?謂知色、知相乃至十一……」如ⓗ清淨分別ⓘ廣說,「是名比丘十一事成就,自安安他。」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宋、元、明三本無「等」字。
ⓑ 「掌」,大正藏原為「黨」,宋本作「償」,元、明二本作「掌」,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掌」。
ⓒ 宋、元、明三本無「者」字。
ⓓ 宋、元、明三本無「不」字。
ⓔ 大正藏在「知」字之下有一「正」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止」,宋本作「上」。
ⓖ 宋、元、明三本無「不」字。
ⓗ 宋、元、明三本無「如」字。
ⓘ 大正藏無「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① 起煙:以煙燻牛,可讓牛蝨一類會吸牛血的蟲暈厥,就很容易將蟲刮下了。
② 盡𤛓其乳:將牛奶徹底擠乾(小牛就沒有牛乳喝了)。「𤛓」指擠牛乳,讀音同「克」。
③ 掌護:守護、增殖。
④ 耆舊:出家五十年以上的僧人。
⑤ 事業是過相,事業是慧相:行事有愚笨的徵相,行事有智慧的徵相。「過」疑為「愚」的訛誤。相當的《增壹阿含經》經文作「行愚[……]行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愚者有行為的特相,賢智者有行為的特相」。
⑥ 毘尼:為音譯,義譯作「律藏」,是佛所說戒律的結集。
⑦ 阿毘曇:為音譯,義譯為「論」,指為闡明法義的問答論議,後來也指佛弟子對經的論述,和經、律合稱三藏。又譯作「阿毘達磨」。
⑧ 於隱密法不能開發,於顯露法不能廣問:對於自己所不明白的法義不能夠研究清楚,對於已明白的法義不能夠衍伸提問、舉一反三。本經的「度處」在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中解為「四諦」,相當的《增壹阿含經》經文中解為「賢聖八品道」,相當的南傳《中部尼柯耶》經文和本經一樣解為經律論的研討。
⑨ 承事:聽從、事奉。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十一法比對表
《雜阿含》牧牛人 | 《雜阿含》比丘 | 《增一》牧牛人十一法 | 《增一》比丘十一法 |
---|---|---|---|
知色 | 如實知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 | 知色 | 知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
知相 | 知過相與慧相 | 知相 | 知智相、愚相 |
去蟲 | 於所起欲、瞋、害覺能離、能覺、能滅 | 應摩刷而摩刷 | 諸惡不善想起,念知捨離 |
能覆護其瘡 | 守護六根 | 覆護瘡痍 | 淨六根 |
能起煙 | 為人分別顯示所聞、所受法 | 隨時起煙 | 聞法廣與人說 |
知擇路 | 如實知八正道 | 知良田茂草處 | 如實知八品道 |
知擇處 | 於如來所知法歡喜、悅樂 | 知所愛 | 聞如來所說法,心便愛樂 |
知度處 | 知修多羅、毘尼、阿毘曇,於隱密法能開發,於顯露法能廣問 | 擇道行 | 於十二部經擇而行之 |
知食處 | 知四念處及賢聖法、律 | 知渡要處 | 知四意止 |
不盡𤛓其乳 | 於所施物知限量 | 若𤛗牛時知留遺餘 | 不貪飲食,能自止足 |
善料理能領群者 | 向諸明智修梵行者稱譽其德,悉令宗敬、奉事、供養 | 隨時將護可任用者 | 隨時恭奉長老比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