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卷48 第128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慳悋生於心,  不能行布施,
 明智求福者,  乃能行其惠。」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怖畏不行施,  常得不施怖
 怖畏於飢渴,  慳悋從怖生
 此世及他世,  常癡飢渴畏
 死則不隨無,  獨往無資糧
 少財能施者,  多財難亦捨
 難捨而能捨,  是則為難施。
 無知者不覺,  慧者知難知
 以法養妻子,  少財淨心施
 百千盛會,  所獲其福利,
 比前如法施,  十六不及一。
 打縛惱眾生,  所得諸財物,
 惠施安國土,  是名有罪施。
 方之平等施,  稱量所不及,
 如法不行非,  所得財物施。
 難施而行施,  是應賢聖施,
 所住常獲福,  壽終上生天。」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悋」,大正藏原為「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悋」。

「無」,大正藏原為「死」,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無」。

「邪」,大正藏原為「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邪」。

「百千邪盛會」,巴利本作 Sataṃ sahassānaṃ sahassayāginaṃ。

「住」,大正藏原為「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住」。

[註解]

怖畏不行施,常得不施怖:因為畏懼而不作布施,會常得到不作布施導致的畏懼。(不布施則未來沒有福報,未來沒有福報則常畏懼。)

怖畏於飢渴,慳悋從怖生:因為畏懼於飢渴所以吝嗇。

常癡飢渴畏:時常愚痴地畏懼於飢渴。(因為不知道要布施才能在未來世擺脫飢渴,所以這裡說吝嗇的人愚痴。)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飢窮苦難計」,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所怖畏飢渴,常觸癡慳人」。

死則不隨死,獨往無資糧:(吝嗇的業報)不會因死亡而消失,(吝嗇的人)只能自己孤獨往生而沒有來世的福報資糧。

少財能施者,多財難亦捨:有的人財產稀少而能布施,有的人財產很多卻難像前者般施捨。

無知者不覺,慧者知難知:沒有智慧的人不知不覺(佛法、善法),有智慧的人則知道難知的(佛法、善法)。

淨心施:心念清淨的布施。(例如布施無貪而不求回報,無瞋而不比較誰施得多,無癡而不執著。)

邪盛會:祭祀。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設祀」,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牲祭」。

如法不行非:如法求財,不以非法的手段求財。

所住: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佈施不在金額,而在發心

佈施,就是捨慳貪,無論自己是富有或貧窮,「難捨而能捨」都是難能可貴的。本經提到,若貧窮而能「淨心施」,哪怕金額很少,其福報卻很大,是百千個邪盛大會這種「有罪施」也無法相比的。

也可對照《雜阿含經》卷46第1234經,世尊說,百千個邪盛大會所得的功德,也不如正信三寶的十六分之一。

  • 肉體死了,業力照樣跟隨

本經提到:「死則不隨死,獨往無資糧」,意即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若怕佈施會讓自己挨餓受渴而吝嗇不佈施,這樣只會讓自己來生沒有福報資糧。

這呼應了《雜阿含經》卷四十六第1233經提到的—--

「唯有罪福業,  若人已作者,
 是則己之有,  彼則常持去。
 生死未曾捨,  如影之隨形,
 如人少資糧,  涉遠遭苦難。

回到《雜阿含經》卷48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