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235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師、有近住弟子①,則苦獨住,無師、無近住弟子,則樂獨住。
「云何有師、有近住弟子,則苦獨住?緣眼、色,生惡不善覺,貪、恚、癡俱,若彼比丘行此法者,是名有師,若於此邊住者,是名近住弟子。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如是有師、有近住弟子,常苦獨住。
「云何無師、無近住弟子,常樂獨住ⓐ?緣眼、色,生惡不善覺,貪、恚、癡俱,彼比丘不行②,是名無師。不依彼住,是名無近住弟子。是名無師、無近住弟子,常樂獨住。若彼比丘無師、無近住弟子者,我說彼得梵行福。所以者何?無師、無近住弟子,比丘於我建立梵行,能正盡苦,究竟苦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住」,元本作「往」。
[註解]
① 近住弟子:受持八關齋戒、住在寺院裡的弟子。
② 不行:不作前述「緣眼、色,生惡不善覺,貪、恚、癡俱」的行為。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依據菩提比丘的註解,在巴利語中「師(阿闍梨)」和「行」(南傳作「襲擊」)可以是一語雙關,「弟子(內住者)」和「邊住」(南傳作「住於他之內」)也可以是一語雙關。另外,出家律中有「諫習近住法」(不應親近惡友朋黨,共同作惡或互相掩飾),和「近住(弟子)」字面或許也算相關。因此本經倒不是指「師」、「近住弟子」本身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