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思量觀察正盡苦①,究竟苦邊②?時,思量眾生所有眾苦,種種差別,此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觸。若彼取滅無餘,眾苦則滅,彼所乘ⓐ苦滅道跡如實知,修行彼向次法③,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取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思量彼取愛因、愛集、愛生、愛觸。彼愛永滅無餘,取亦隨滅,彼所乘取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愛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則思量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觸。彼受永滅無餘,則愛滅,彼所乘愛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受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緣。彼觸永滅無餘,則受滅,彼所乘觸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當知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觸。彼六入處ⓑ滅無餘,則觸滅,彼所乘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六入處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六入處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觸。名色永滅無餘,則六入處滅,彼所乘名色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名色滅。
「復次,比丘思量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名色識因、識集、識生、識觸。彼識欲滅無餘,則名色滅,彼所乘識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識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識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作諸福行④,善識⑤生;作諸不福不善行⑥,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⑦,無所有識生,是為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彼行欲滅無餘,則識滅,彼所乘行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行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福行無明ⓓ緣,非福行⑧亦無明緣,非福不福行⑨亦無明緣。
「是故當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無明永滅無餘,則行滅,彼所乘無明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無明滅。」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若不樂無明而生明,復緣彼無明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說,汝亦知此。於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滅彼彼法,滅、止、清涼、息、沒。若多聞聖弟子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⑩所覺,身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若壽分齊受⑪所覺,壽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身壞時壽命欲盡,於此諸受一切所覺滅盡無餘。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熱置地,須臾散壞,熱勢悉滅。如是,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如實知,壽分齊受所覺如實知,身壞命終,一切受所覺悉滅無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宋、元、明三本無「乘」字。
ⓑ 大正藏在「處」字之後有一「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宋、元、明三本無「滅」字。
ⓓ 「明」,宋、元、明三本作「明無明」。
[註解]
① 正盡苦:徹底地斷盡所有的苦。
② 究竟苦邊:到達苦的盡頭。
③ 向次法:次第的修行法;「向」著一個、下一個(「次」)的次第修行「法」。
④ 福行:有福的行為;能感召福報的行為。
⑤ 善識:良善的心識。
⑥ 不福不善行:能感召惡報的作惡行為,即「非福行」。
⑦ 無所有行:心中一無所有、不善不惡的行為。也可以指以無所有為意念專注對象(所緣)的行為。
⑧ 非福行:能感召惡報的行為。
⑨ 非福不福行:既非福行、也非不福行,即「無所有行」。
⑩ 身分齊受:身體終結的感受。「分齊」即分際、界限。
⑪ 壽分齊受:壽命終結的感受。
[對應經典]
-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因緣相應12〉第51經思量經。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159。
[讀經拾得]
「行緣識」的因果關係,本經舉例為「作諸福行,善識生;作諸不福不善行,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行善得善識、作惡得惡識,作無所有的行為得到無所有的識。
但凡夫不管是作善的、惡的、不善不惡的行為,都仍是基於無明而造作,如經中說:「彼福行無明緣,非福行亦無明緣,非福不福行亦無明緣。」即使像是入於無色定的凡夫、或無色界的眾生,好像什麼事也沒做,卻仍是一種基於無明的行為,猶不能脫離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