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33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常行①。云何為ⓑ六?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是名比丘六常行。」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如是我聞」,元本作「如我是聞」。
ⓑ 宋、元二本無「為」字。
ⓒ 「捨心住正念正智」,大正藏原為「正念正智捨心住」,今依據明本改作「捨心住正念正智」。
[註解]
① 六常行:六根對六境時,沒有貪、瞋、癡,能放下一切而沒有執著,並且保持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又譯為「六妙行」、「六恒住」。
[讀經拾得]
本經的「六常行」與前一經的「六捨行」是不同的層次。
第336經「六喜行」的喜是遇到順己意的境界而有,第337經「六憂行」的憂是遇到逆己意的境界而有,第338經「六捨行」的捨是遇到不順也不逆己意的境界而有,但在遇到順或逆己意的境界時,恐怕就不能捨了。而本經的「六常行」則是捨心住正念、正智,即使遇到順境或逆境,也不會喜愛或憂愁。
六捨行時感到不苦不樂,縱使心腸如石頭般無知無覺,仍有癡,還是會造業。六常行時捨心住正念、正智,沒有貪、瞋、癡,而不造業。
凡夫基於生物本能或制約而對感受作出各種反應,即由喜受、憂受、捨受而生六喜行、六憂行、六捨行。聖者則不被生物本能或制約所限制,而是根據智慧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