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392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苦集聖諦不如實知,苦滅聖諦不如實知,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不得脫苦。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於苦集聖諦如實知,於苦滅聖諦如實知,於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解脫於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於苦不解脫、解脫。如是捨惡趣①不解脫、解脫,堪能捨戒退減、不捨戒退減,能自說得過人法②自證、不能自說得過人法作證,能於此外求良福田、不能於此外求良福田③。
「能於此外求大師、不能於此外求大師,不能越苦、堪能越苦,不堪能脫苦、堪能脫苦。」
如是上諸經重說悉繼以偈:
「若不知苦者, 及彼眾苦因,
一切諸苦法, 寂滅永無餘。
若不知道跡, 能思一切苦,
心解脫於苦, 慧解脫亦然。
不能越眾苦, 令苦究竟脫,
若如實知苦, 亦知眾苦因。
及一切諸苦, 永滅盡無餘,
若復如實知, 息苦之道跡。
意解脫具足, 慧解脫亦然,
堪能越眾苦, 究竟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
① 惡趣:壞的往生處,即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
② 過人法:超越凡人的解脫或神通。
③ 不能於此外求良福田:不能於如實知四聖諦的人之外找到更好的值得供養的對象。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有同學問:「『如於苦不解脫、解脫……』一段有一連串的對比,每個對比中的前者是不如實知四聖諦的結果,後者是如實知四聖諦的結果。為什麼『能自說得過人法自證』是該對比的前者?也就是說,為什麼『能自說得過人法自證』是不如實知四聖諦的結果?」
這是因為「自說得過人法自證」常常是貪名聞利養甚至詐財騙色的人在大妄語。佛陀制戒禁止比丘向未受大戒的人自說得過人法,縱使真的得過人法而說都犯戒,除非是在圓寂前說。如《五分律》卷六:「若比丘,向未受具戒人自說得過人法,言:『我如是知,如是見。』實者,波逸提。[……]若受大戒人不問,而向說,語語突吉羅。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不犯者:泥洹時說;受具戒人問,而後說。」(CBETA, T22, no. 1421, p. 40, b30-c13)
至於沒得過人法而自稱得過人法的人,則犯死後必墮無間地獄的最重罪。
因此「自說得過人法自證」是由於不如實知四聖諦、不畏因果而造作的惡業,佛弟子皆應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