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447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云何與界俱?謂眾生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

「時,尊者憍陳如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上座多聞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

「復有尊者大迦葉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頭陀苦行不畜遺餘

「尊者舍利弗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大智辯才。

「時,尊者大目揵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

「時,阿那律陀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天眼明徹。

「時,尊者二十億耳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勇猛精進,專勤修行者。

「時,尊者陀驃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能為大眾修供具者。

「時,尊者優波離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通達律行。

「時,尊者富樓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皆是辯才善說法者。

「時,尊者迦旃延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

「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多聞總持

「時,尊者羅睺羅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善持律行。

「時,提婆達多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習眾惡行。

「是名比丘常與界俱,與界和合,是故,諸比丘,當善分別種種諸界。」

佛說是經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大迦葉」,巴利本作 Mahā-Kasyapa。

「頭陀苦行」,巴利本作 Dhuta。

「舍利弗」,巴利本作 Sāriputta。

「大目揵連」,巴利本作 Mahā-Moggalāna。

「阿那律」,巴利本作 Anuruddha。

「優波離」,巴利本作 Upāli。

「富樓那」,巴利本作 Puṇṇa。

「阿難」,巴利本作 Ānanda。

「提婆達多」,巴利本作 Devadatta。

「界」,宋、元、明三本作「眾」。

[註解]

憍陳如:比丘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當中第一位證果的,佛陀稱讚他「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第一。又譯為「拘隣」。

大迦葉:比丘名,在佛成道後第三年隨佛出家,八天後即證得阿羅漢。佛陀稱讚他「十二頭陀,難得之行」第一,並曾在輕視大迦葉尊者衣服破爛的比丘前,讓半座給他坐。又譯為「摩訶迦葉」。

頭陀:捨棄對衣服、飲食、住處的貪著,以修鍊身心、去除塵垢煩惱的苦行法。有十二項規定:(1) 在阿蘭若處:居於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2) 常行乞食。(3) 次第乞食:乞食時沿門托鉢,不分貧富之家。(4)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 節量食:不吃過多,鉢中只受一糰飯。(6) 中後不得飲漿:日中一食後不再飲漿。(7) 著弊衲衣:穿著廢棄布所作的襤褸衣。(8) 但三衣:除三衣外,沒有多餘的衣服。(9) 塚間住:住於墓地。(10) 樹下止。(11) 露地坐。(12) 但坐不臥:不躺下。

不畜遺餘:不保留多餘的東西。

大目揵連:比丘名,以「神通第一」聞名。又譯為「大目犍連」。

阿那律陀:比丘名,以「天眼第一」聞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譯為「阿那律」。

天眼:能見到不論遠近的事物的神通。又譯為「天眼通」、「天眼智通」、「天眼智」。

二十億耳:比丘名,以「精進第一」聞名。出家後精勤苦行,卻一直未證果,因此萌生還俗的念頭。佛陀以彈琴為喻,說明修行不可太緩、也不可太急,二十億耳尊者依此修行而得阿羅漢。詳見《雜阿含經》卷九第254經。音譯為「輸屢那」。

陀驃:比丘名,少年出家後證阿羅漢,得六神通,在王舍城負責為僧團分派、管理臥具、飲食,不曾有任何私心,佛陀稱讚他「能廣勸率,施立齋講;安造房室,與招提僧」第一。又譯為「陀驃摩羅子」、「陀羅驃摩羅子」、「陀羅婆摩羅」、「小陀羅婆摩羅」。

供具:供養給三寶的物品,在此特指衣被、床臥具、精舍等。

優波離: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奉持戒律,無所觸犯」第一。又譯為「優婆離」。

富樓那:比丘名,以「說法第一」聞名,佛陀稱讚他「能廣說法,分別義理」第一。又譯為「富留那彌多羅尼子」、「滿慈子」、「滿願子」。

迦旃延:比丘名,以「善解經律,而能論義」聞名。又作「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

多聞總持:多聽聞佛法,總攝憶持而不忘。

羅睺羅:比丘名,以嚴持戒律、精進修道聞名,譽為「密行第一」。他是佛陀未出家求道前的兒子,又譯為「羅云」。

提婆達多:阿難尊者的兄長,佛陀的堂兄弟,曾加入佛教僧團,在修成神通後貪取名利而自立教團,吸收阿闍世王的供養,與佛陀為敵。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說明物以類聚,例如多聞的比丘們常聚在一起、苦行的比丘們常聚在一起、大智的比丘們常聚在一起等等,而惡人們也常聚在一起,因此要善分別種種界。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