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大海深嶮者,此世間愚夫所說深嶮,非賢聖法、律所說深嶮。世間所說者,是大水積聚數耳。若從身生諸受,眾苦逼迫,或惱、或死,是名大海極深嶮處。愚癡無聞凡夫於此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長淪沒溺ⓐ,無止息處。多聞聖弟子於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不生憂悲、啼哭號呼、心生狂亂,不淪生死,得止息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身生諸苦受, 逼迫乃至死,
憂悲不息忍, 號呼發狂亂,
心自生障礙, 招集眾苦增,
永淪生死海, 莫知休息處。
能捨身諸受, 身所生苦惱,
切迫乃至死, 不起憂悲想。
不啼哭號呼, 能自忍眾苦,
心不生障礙, 招集眾苦增。
不淪沒生死, 永得安隱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溺」,宋本作「漏」。
[註解]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凡夫受身苦時會引生心苦,而憂傷悲嘆、怨天尤人、心中狂亂,由瞋心而導致更多的苦。修行人受身苦時則平靜地承受它,能忍身苦,而不生更多的心苦。
衍生來看,凡夫受身樂時會貪著於樂,甚至樂極生悲,而且由於樂受是無常的,所以若是貪著於樂,那麼當樂受消失時心裡便生憂惱,可謂自討苦吃。修行人受身樂時,因為不貪著於樂,當樂受消失時自然也不會憂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