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卷21 第565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橋池人間遊行,與尊者阿難俱,至婆頭聚落國北身恕林中。

爾時,婆頭聚落諸童子聞尊者阿難橋池人間遊行,住婆頭聚落國北身恕林中。聞已,相呼聚集,往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尊者阿難足,退坐一面。

時,尊者阿難語諸童子言:「四種清淨如來、應、等正覺說四種清淨,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解脫清淨。

戒清淨云何為戒清淨斷?謂聖弟子住於戒,波羅提木叉,戒增長,威儀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恐怖,受持學戒戒身不滿者,能令滿足;已滿者,隨順執持,欲精進方便超出,精勤勇猛,堪能諸身心法,常能攝受,是名戒淨斷。

心清淨種!云何名為心淨斷?謂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定身未滿者令滿,已滿者隨順執受,欲精進乃至常執受,是名心淨斷。

見清淨虎[*]種!云何名為見淨斷?謂聖弟子聞大師說法。如是如是說法,則如是如是入如實正觀。如是如是得歡喜、得隨喜、得從於佛。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然從餘明智尊重梵行者說,聞尊重梵行者如是如是說,則如是如是入如實觀察,如是如是觀察,於彼法得歡喜、隨喜,信於正法。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亦復不聞明智尊重梵行者說,隨先所聞受持者重誦習,隨先所聞受持者如是如是重誦已,如是如是得入彼法,乃至信於正法。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不聞明智尊重梵行者說,又復不能先所受持重誦習,然先所聞法為人廣說,先所聞法如是如是為人廣說,如是如是得入於法,正智觀察,乃至信於正法。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復不聞明智尊重梵行者說,又復不能先所受持重誦習,亦復不以先所聞法為人廣說,然於先所聞法獨一靜處思惟觀察,如是如是思惟觀察,如是如是得入正法,乃至信於正法。如是從他聞,內正思惟,是名未起正見令起,已起正見令增廣。是名未滿戒身令滿,已滿者隨順攝受,欲精進方便,乃至常攝受,是名見淨斷。

解脫清淨虎[*]種!云何為解脫清淨斷?謂聖弟子貪心無欲解脫,恚、癡心無欲解脫。如是解脫,未滿者令滿,已滿者隨順攝受,欲精進乃至常攝受,是名解脫淨斷。」

虎[*]種!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婆頭聚落諸童子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橋池」,巴利本作 Koḷiya。

「婆頭」,巴利本作 Sāpūga。

「虎」,大正藏原為「帝」,宋、元、明三本作「苦」,今依據聖本改作「虎」。

「虎種」,巴利本作 Vyagghapajja。

大正藏無「斷」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勤」,聖本作「懃」。

「虎」,大正藏原為「苦」,今依據前後文及巴利本改作「虎」。[*]

「智」,元本作「知」。

[註解]

印度黃檀

人間遊行:遊歷各個地方,隨緣度化。也稱作「遊行人間」、「遊行」、「行腳」。

身恕:印度黃檀,為豆科黃檀屬的落葉大喬木,原產於印度。又譯為「申恕」、「尸舍婆」、「尸攝惒」。

虎種:相傳橋池城建立在一隻老虎的足跡上,因此橋池城的人又稱為「虎種」。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虎路們」。

戒清淨斷:勤奮於戒的清淨。「斷」在這裡指勤奮,同於「四正斷」中的用法。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戒遍淨勤奮支」。

學戒:「有學」的戒律。初果至四果的聖人中,除阿羅漢外都是「有學」(阿羅漢則是「無學」,已畢業了)。

戒身:戒的聚集;戒的一類。其中「身」指「聚集」。

大師:在經中通常指佛陀。

如實正觀:契合真理地正確觀察、見解。

從餘明智尊重梵行者說:遵從其餘聰明有智慧、受敬重的清淨修行人所說的法。

隨先所聞受持者重誦習:依照以前曾經聽聞記住的法,反覆誦讀修習。

廣說:詳細說明。

獨一靜處:獨自處在安靜的地方。

內正思惟:內心正確地思惟;內心如理地思惟。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理作意」。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本經提到的四種清淨是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解脫清淨,對這四種清淨次序的說明可見《中阿含經》卷十〈習相應品 5〉第42經何義經:「因持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阿難!多聞聖弟子因定便得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便得厭,因厭便得無欲,因無欲便得解脫,因解脫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CBETA, T01, no. 26, p. 485, b8-15) 勤奮於這四種清淨的最終成果,可以對應到無學聖者(佛及阿羅漢)所證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前四個;「五分法身」的第五個「解脫知見」是「知道自己已解脫」的意思,有了前四個自然就有第五個,完成無學聖者所具備的五種功德。
  • 從本經中「見清淨」的段落可知縱使沒遇到大師,也能夠依法修證。

回到《雜阿含經》卷21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