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以法善調伏, 不墮ⓑ於諸ⓒ見,
雖復著睡眠, 則能隨時悟。」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以法調伏, 不隨餘異見①,
無知已究竟ⓓ②, 能度世恩愛③。」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 「遍」,大正藏原為「過」,今依據前後文改作「遍」。
ⓑ 「墮」,大正藏原為「隨」,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墮」。
ⓒ 「諸」,聖本作「耶」。
ⓓ 「竟」,宋本作「意」。
[註解]
① 餘異見:異於佛法的見解;外道的見解。
② 無知已究竟:已徹底除去無知。
③ 能度世恩愛:能超越世間的各種情愛。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中天人所說「不墮於諸見」的見解,與外道六師之一「先闍那毘羅胝子」主張的懷疑論類似,認為所謂的真理只不過是主觀上以為是真的,要不陷於主觀的執著,最穩當的作法是不肯定自己的立場。這一派沒有自己固定的主張,而是仗著語言的技巧去駁倒對手,如同中國的「白馬非馬論」一般。可說是懷疑論、不可知論者。在《雜阿含經》卷七第164經即有記載這種外道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