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海洲上優婆塞至他優婆塞舍會坐,極毀呰欲①,言:『此欲者,虛妄不實,欺誑②之法,猶如幻化,誑於嬰兒。』還自己舍,恣ⓒ於五欲③,是優婆塞舍有天神止住。時,彼天神作是念:『是優婆塞不勝不類④,於餘優婆塞舍會坐眾中極毀呰欲,言:「如是欲者,虛偽不實,欺誑之法,如誑嬰兒。」還己舍已,自恣五欲,我今寧可發令覺悟。』而說偈言:
「『於大聚會中, 毀呰ⓓ欲無常,
自沒於愛欲, 如牛溺深泥。
我觀彼會中, 諸優婆塞等,
多聞明解法, 奉持於淨戒。
汝見彼樂法, 而說欲無常,
如何自恣欲, 不斷於貪愛,
何故樂世間, 畜妻子眷屬。』
「時,彼天神如是如是開覺彼優婆塞已。如是如是彼優婆塞覺悟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⑤,精勤修習,盡諸有漏,得阿羅漢。」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一」,大正藏原為「二」,今依據前後文改作「一」。
ⓑ 「住」,元、明二本作「在」。
ⓒ 「恣」,明本作「咨」。
ⓓ 「呰」,聖本作「訾」。
[註解]
① 極毀呰欲:極力責備批評欲貪。
② 欺誑:詐欺、誑騙。
③ 恣於五欲:放縱於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的享樂。
④ 不勝不類:不倫不類;沒有水準、不像樣。
⑤ 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基於正信從家出離,出家修行。其中「正信非家」可詮釋為「相信世俗的家不是最終的歸宿」。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有位居士很會說法,但都要求別人,自己則沉迷五欲。有位天神看到了,就現身警醒他,要他說到做到。這位居士頗有慧根,從此出家精進修行,證得阿羅漢。
修行人得將佛法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上、時時檢討自己,而不是拿佛法要求別人。
護持佛法的天人有的會提醒修行者用功,在《雜阿含經》卷五十「林相應」的經文中有許多這類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