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623經
如是我聞: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言ⓑ美色,世間美色者,能令多人集聚觀看者不?」
諸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若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又能種種歌舞伎樂,復極令多眾聚集看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若有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在於一處,作種種歌舞伎樂戲笑,復有大眾雲集一處,若有士夫④不愚不癡,樂樂背苦⑤,貪生畏死,有人語言:『士夫!汝當持滿油鉢,於世間美色者所及大眾中過,使一能殺人者,拔刀隨汝,若失一渧ⓒ⑥油者,輒當斷ⓓ汝命。』云何?比丘!彼持油鉢士夫能不念油鉢,不念殺人者,觀彼伎女及大眾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世尊!彼士夫自見其後有拔刀者,常作是念:『我若落油一渧,彼拔刀者當截我頭。』唯一其心,繫念油鉢,於世間美色及大眾中徐步而過,不敢顧眄ⓔ⑦。」
「如是,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⑧心安在四念處上,目不邪視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一切心法,住ⓕ身ⓖ念處者,則是我弟子,隨我教ⓗ者。云何為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攝持一切心法,住身念處。如是,比丘!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復如是。是名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心法,住四念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專心正念, 護持油鉢,
自心隨護, 未曾至方⑨,
甚ⓙ難得過ⓚ, 勝妙微細,
諸佛所說, 言教利劍⑩。
當一其心, 專精護持,
非彼凡人, 放逸之事,
能入如是, 不放逸教。」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㮈」,大正藏原為「奈」,今依據聖本改作「㮈」。
ⓑ 「言」,宋、元、明三本作「諸」。
ⓒ 「渧」,宋、元、明三本作「滴」。[*]
ⓓ 「斷」,大正藏原為「斬」,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斷」。
ⓔ 「眄」,明本作「盻」。
ⓕ 「住」,宋、元、明、聖四本作「住於」。
ⓖ 「身」,明本作「心」。
ⓗ 「教」,明本作「故」。
ⓘ 大正藏無「住」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甚」,聖本作「其」。
ⓚ 「過」,聖本作「遇」。
[註解]
① 波羅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十公里處的恆河河畔,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迦尸國的首都。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迦尸國又稱為波羅㮈國。另譯為「波羅奈」。
② 仙人住處:傳說鹿野苑是遠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住處鹿野苑」。
③ 鹿野苑:中印度波羅㮈城的地名,當地林中有許多鹿,因此稱鹿野苑。佛陀成道後,在此地度化憍陳如等五位比丘證阿羅漢。
④ 士夫:人。音譯為「補特伽羅」。
⑤ 樂樂背苦:喜歡快樂而背離痛苦;追求離苦得樂。
⑥ 渧:「滴」的古代俗寫。
⑦ 顧眄:轉頭看。「眄」指邪視,讀音同「免」。
⑧ 沙門、婆羅門:修行人的統稱。
⑨ 未曾至方:不曾到過的地方。
⑩ 言教利劍:佛陀的教導有如鋒利的劍(能斬斷煩惱)。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以手中捧著一碗油滿滿的鉢經過市集,鉢漏出一滴就會被殺頭,來勉勵要善攝根門、修行四念處,做到滴水(油)不漏。
日常生活中可以「念身」,走路時覺知正在走路,站著時覺知正在站著,改變姿勢時覺知正在改變姿勢,這樣能不被各種思緒或外境牽著走,將心定錨在身體,並進一步「正知」,而善攝根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