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69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漏盡比丘有幾力?」
佛告舍利弗:「漏盡比丘有八力。何等為八?謂漏盡比丘心順趣於離、流注ⓐ於離、浚輸ⓑ①於離,順趣於出、流注[*]於出、浚輸ⓒ[*]於出,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若見五欲,猶見火坑。如是見已,於欲ⓓ念、欲受、欲著,心不永住,修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
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注」,聖本作「住」。[*]
ⓑ 「浚輸」,聖本作「後輪」。[*]
ⓒ 大正藏在「輸」字有重複的校勘編號,今依據前後文刪去此校勘編號。
ⓓ 「欲」,宋、元、明三本作「欲欲」。
[註解]
① 浚輸:輸通、通往。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從本經的經文比較難區別阿羅漢的八力是指哪八者,相當的南傳經文多了「善見一切行無常」,少了「四正勤」、「五力」。
《瑜珈師地論》的對應段落則寫道:「諸阿羅漢成就八力,如實領受貪、瞋、癡等永盡無餘,不造諸惡,修習諸善。謂心趣向遠離、出離、般涅槃故,厭背後有;厭背因緣,不造惡業。又見諸欲,猶如一分熱炭火故,厭背諸欲;厭背因緣,不造惡業。由此二力,不造諸惡,不造惡故,復由六門修習諸善,謂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CBETA, T30, no. 1579, p. 864, a12-19) 表示阿羅漢的八力,是基於以下前二力,而修習後六門:(1)心向離、出、涅槃、(2)見五欲如火坑,以修(3)四念處、(4)四正勤、(5)四如意足、(6)五根五力、(7)七覺分、(8)八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