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860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前三月結夏安居竟,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
時,有長者梨師達多ⓐ及富蘭那ⓑ兄弟二人,於鹿徑澤中修治田業①,聞眾多比丘在於食堂,為世尊縫衣,言:「如來不久作衣竟,著衣持鉢,人間遊行。」聞已,語一士夫言:「汝今當往詣世尊所,瞻視世尊;若必去者,速來語我。」
時,彼士夫即受教勅,往到一處,見世尊出,即速來還白梨師達多及富蘭那:「世尊已來,及諸大眾。」
時,梨師達多及富蘭那往迎世尊。世尊遙見梨師達多及富蘭那隨路而來,即出路邊,敷尼師壇,正身端坐。
梨師達多及富蘭那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四體支解,四方易韻,所憶念事,今悉迷忘,何時當復得見世尊及諸知識比丘?世尊今出至拘薩羅ⓒ,從拘薩羅至伽尸ⓓ②,從伽尸至摩羅ⓔ③,從摩羅至摩竭陀ⓕ④,從摩竭陀至殃伽⑤,從殃伽至修摩,從修摩至分陀羅,從分陀羅至迦陵伽。是故我今極生憂苦,何時當復得見世尊及諸知識比丘?」
佛告梨師達多及富蘭那:「汝見如來及不見如來,見諸知識比丘及不見,汝且隨時修習六念。何等為六?汝當念如來事……」廣說乃至「念天。然其長者,在家憒鬧ⓖ⑥,在家染著;出家空閑,難可俗人處於非家,一向鮮潔,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長者白佛:「奇哉!世尊!善說此法:『在家憒鬧[*],在家染著,出家空閑,難可俗人處於非家,一向鮮潔,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我是波斯匿⑦王大臣,波斯匿王欲入園觀,令我乘於大象,載王第一宮女,一在我前,一在我後,我坐其中。象下坂⑧時,前ⓗ者抱我項ⓘ⑨,後者攀我背;象上坂⑩時,後者抱我頸ⓙ,前者攀我衿⑪。彼諸婇女為娛樂王故,衣繒綵ⓚ⑫衣,著眾妙香,瓔珞莊嚴。我與同遊,常護三事:一者御象,恐失正道。二自護心,恐生染著。三自護持,恐其顛墜。世尊!我於爾時,於王婇女,無一剎那⑬不正思惟。」
佛告長者:「善哉,善哉,能善護心。」
長者白佛:「我在家中所有財物,常與世尊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共受用,不計我所。」
佛告長者:「善哉,善哉,汝拘薩羅國錢財巨富,無有與汝等者,而能於財,不計我所。」
爾時,世尊為彼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而ⓝ去。
[校勘]
ⓐ 「梨師達多」,巴利本作 Isidatta。
ⓑ 「富蘭那」,巴利本作 Purāṇa。
ⓒ 「拘薩羅」,巴利本作 Kosala。
ⓓ 「伽尸」,巴利本作 Kāsi。
ⓔ 「摩羅」,巴利本作 Malla。
ⓕ 「摩竭陀」,巴利本作 Māgadha。
ⓖ 「鬧」,大正藏原為「丙」,宋、聖二本為「撓」,今依據高麗藏改作「鬧」。*
ⓗ 「前」,聖本作「侍」。
ⓘ 「項」,宋、元、明、聖四本作「頸」。
ⓙ 「頸」,宋、元、明、聖四本作「項」。
ⓚ 「綵」,大正藏原為「婇」,今依據高麗藏改作「綵」。
ⓛ 「照」,明本作「詔」。
ⓜ 「照」,元、明二本作「詔」。
ⓝ 「而」,宋、元、明三本作「起」。
[註解]
① 修治田業:在田中工作。
② 伽尸: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拘薩羅國東南,中印度北部。又譯為「迦尸」。
③ 摩羅: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迦毘羅衛城的東邊,中印度北部。「摩羅」為音譯,義譯是「力士」,本來是當地人的族名,後來也作國名,該族人發源自拘尸那竭城。又譯為「末羅」。
④ 摩竭陀: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恆河中游南岸地區。另譯為「摩竭提」。
⑤ 殃伽: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摩竭陀國的東北邊,曾隸屬於摩竭陀國。又譯為「鴦伽」。
⑥ 憒鬧:混亂喧鬧。
⑦ 波斯匿:優婆塞名,是舍衛城的城主、拘薩羅國的國王,相傳與佛陀同年紀。年長後繼承王位,早年暴惡無信,後來因末利夫人的引導,篤信佛法,治理拘薩羅國及迦尸國,國威強盛。他將妹妹為韋提希夫人嫁給摩竭提國頻婆娑羅王,女兒勝鬘夫人嫁給阿踰闍國友稱王。又譯為「勝軍」。
⑧ 下坂:下斜坡。
⑨ 項:脖子。如果要與「頸」區別,則「頸」可指脖子的前部,「項」可指脖子的後部。
⑩ 上坂:上斜坡。
⑪ 衿:衣領。
⑫ 繒綵:彩色絲織品。
⑬ 剎那:極短的時間;古印度的時間單位,相當於七十五分之一秒。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波斯匿王的大臣騎著大象載國王的宮女入園,他的前面坐著一位宮女、後面也坐一位宮女,當象走下坡時,宮女一位攀著他的背、一位拉著他的脖子,此時大臣完全不敢亂想,因為若不正思惟,要不就迷路、要不就起邪念被國王殺頭、要不就害宮女掉下大象摔死,想要平安無事就得要坐懷不亂,所以他「無一剎那不正思惟」。
佛陀因此稱讚他「能善護心」,這也值得作為在家人於世間行走時護心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