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園中。
時,有刀師氏聚落主,先是尼揵弟子,詣尼揵所,禮尼揵足,退坐一面。
爾時,尼揵語聚落主:「汝能共沙門瞿曇作蒺䔧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
聚落主白尼揵:「阿梨!何等為蒺䔧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耶?」
尼揵語聚落主:「汝往沙門瞿曇所,作如是言:『瞿曇!不常欲安慰一切眾生、讚歎安慰一切眾生耶?』若言不者,應語言:『瞿曇與凡愚夫有何等異?』若言常欲安慰一切眾生,讚歎安慰一切眾生者,復應問言:『若欲安慰一切眾生者,以何等故,或為一種人說法,或不為一種人說法①?』作如是問者,是名蒺䔧論,令彼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
爾時,聚落主受尼揵勸進已,往詣佛所,恭敬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豈不欲常安慰一切眾生,歎說安慰一切眾生?」
佛告聚落主:「如來長夜慈愍安慰一切眾生,亦常歎說安慰一切眾生。」
聚落主白佛言:「若然者,如來何故為一種人說法,又復不為一種人說法?」
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意答我。聚落主!譬如有三種田,有一種田沃壤肥澤,第二田ⓐ中,第三田瘠ⓑ薄,云何?聚落主!彼田主先於何田耕治下種?」
聚落主言:「瞿曇!於最沃壤肥澤者,先耕下種。」
「聚落主!復於何田次耕下種?」
聚落主言:「瞿曇!當於中田次耕下種。」
佛告聚落主:「復於何田次耕下種?」
聚落主言:「當於最下瘠[*]薄之田,次耕下種。」
佛告聚落主:「何故如是?」
聚落主言:「不欲廢田,存種而已②。」
佛告聚落主:「我亦如是,如彼沃壤ⓒ肥澤田者,我諸比丘、比丘尼亦復如是。我常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③,善義善味④,純一滿淨,梵行清白⑤,開示顯現⑥。彼聞法已,依於我舍、我洲、我覆、我蔭、我趣,常以淨眼,觀我而住⑦,作如是念:『佛所說法,我悉受持,令我長夜以義饒益⑧,安隱樂住。』
「聚落主!如彼中田者,我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亦復如是。我亦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發顯示。彼聞法已,依於我舍、我洲、我覆、我蔭、我趣,常以淨眼,觀察我住,作如是念:『世尊說法,我悉受持,令我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
「聚落主!如彼田家最下田者,如是我為諸外道異學⑨尼揵子輩,亦為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然於彼等少聞法者,亦為其說,多聞法者,亦為其說。然其彼眾於我善說法中,得一句法,知其義者,亦復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
時,聚落主白佛:「甚奇!世尊!善說如是三種田譬。」
佛告聚落主:「汝聽我更說譬類。譬如士夫有三水器,第一器ⓓ不穿不壞,亦不津漏⑩。第二器不穿不壞,而有津漏。第三器者,穿壞津漏。云何?聚落主,彼士夫三種器中,常持淨水著何等器中?」
聚落主言:「瞿曇!當以不穿不壞、不津漏ⓔ者,先以盛水。」
佛告聚落主:「次復應以何器盛水?」
聚落主言:「瞿曇!當持彼器不穿不壞而津漏者,次以盛水。」
佛告聚落主:「彼器滿已,復以何器為後盛水?」
聚落主言:「以穿壞津漏之器最後盛水。所以者何?須臾⑪之間,供小用故。」
佛告聚落主:「如彼士夫不穿不壞、不津漏器,諸弟子比丘、比丘尼亦復如是。我常為彼演說正法,乃至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如第二器不穿不壞而津漏者,我諸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亦復如是。我常為彼演說正法,乃至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如第三器穿壞津漏者,外道異學諸尼揵輩亦復如是。我亦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多亦為說,少亦為說。彼若於我說一句法,知其義者,亦得長夜安隱樂住。」
時,刀師氏聚落主聞佛所說,心大恐怖,身毛皆豎,前禮佛足悔過:「世尊!如愚、如癡,不善、不辯,於世尊所,不諦真實,虛偽妄說。」
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校勘]
ⓐ 「田」,聖本作「中」。
ⓑ 「瘠」,大正藏原為「𭏩」,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瘠」。[*]
ⓒ 「壤」,大正藏原為「捷」,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壤」。
ⓓ 大正藏無「第一器」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津漏」,大正藏原為「漏津」,今依據高麗藏改作「津漏」。
[註解]
① 或為一種人說法,或不為一種人說法:或許為某些人說法、或許沒為某些人說法。
② 不欲廢田,存種而已:不想要讓(最差的)田廢了,因此姑且保持著種些植物。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亦復擲子,亦望後時少有所獲」,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至少能成為牛的食物」。
③ 初、中、後善:開頭、中間、結尾都是善的。
④ 善義善味:意義正確,文句正確。
⑤ 純一滿淨,梵行清白:完全清淨的修行。
⑥ 開示顯現:解說以讓義理明白。
⑦ 依於我舍、我洲、我覆、我蔭、我趣,常以淨眼,觀我而住:依靠我(佛陀)為住處、洲渚(休息地)、遮蓋(庇護)、蔭涼、朝向(歸依),常以淨信的眼睛保持跟隨著我。
⑧ 以義饒益:以真義帶來幫助。
⑨ 異學:泛稱佛弟子以外的修行者,另譯作「外道」。
⑩ 津漏:漏水。「津」指水或汁液。
⑪ 須臾:片刻;短時間。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此經中的「漏器」譬喻,在後世的論中常出現,比喻資格不夠的人無法好好承受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