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良馬,四種ⓐ具足,當知是良馬,王所服乘①。何等為四?所謂賢善②、捷疾、堪能③、調柔④。如是善男子四德成就,世所宗重⑤,承事⑥供養,為無上福田。何等為四?謂善男子成就無學戒身⑦、無學定身⑧、無學慧身⑨、無學解脫身⑩。」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種」,大正藏原為「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種」。
[註解]
① 服乘:搭乘。
② 賢善:賢明善良。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正直」。
③ 堪能:有能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忍耐」。
④ 調柔:馴服、柔和。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柔和」。
⑤ 宗重:尊崇敬重。
⑥ 承事:聽從、事奉。
⑦ 無學戒身:已解脫的聖人所具有的這一類戒。「無學」指已解脫的聖人,阿羅漢已無惑可斷、畢業了,因此稱為「無學」。「戒身」指戒的聚集、戒的一類,其中「身」指「聚集」。
⑧ 定身:定的聚集;定的一類。
⑨ 慧身:智慧的聚集;智慧的一類。
⑩ 解脫身:解脫的聚集;解脫的一類。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提到善男子最終可成就四德:無學戒身、無學定身、無學慧身、無學解脫身。其中戒、定、慧、解脫的定義可參見《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565經的說明,這四者的次序則可見《中阿含經》卷十〈習相應品 5〉第42經何義經:「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阿難!多聞聖弟子因定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便得厭,因厭便得無欲,因無欲便得解脫,因解脫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這四德可對應到無學聖者(佛及阿羅漢)所證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前四個;「五分法身」的第五個「解脫知見」是「知道自己已解脫」的意思,有了前四個自然就有第五個,完成無學聖者所具備的五種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