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7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園中。爾時,那羅聚落有商主外道出家,百二十歲,年耆根熟①,為那羅聚落諸沙門、婆羅門、長者、居士尊重供養,如阿羅漢。
彼商主外道出家先有宗親一人,命終生天,於彼天上見商主外道出家已,作是念:「我欲往教彼商主外道出家詣世尊所,修行梵行,恐其不隨我說ⓐ,我今當往彼,以意論令問②。」
即下那羅聚落,詣彼商主外道出家所,說偈而問:
「云何惡知識, 現善知識相?
云何善知識, 如己同一體?
何故求於斷, 云何離熾然?
「若汝仙ⓑ人持此意論而問於彼,有能分別ⓒ解說其義而答汝者ⓓ,便可從彼出家,修行梵行。」
時,商主外道出家受天所教ⓔ,持詣富蘭那迦葉③所,以此意論偈問富蘭那迦葉。彼富蘭那迦葉尚自不解,況復能答?彼時,商主外道出家復至末迦梨瞿舍利子④所、刪ⓕ闍耶毘羅坻子⑤所、阿耆ⓖ多枳舍欽婆羅⑥所、迦羅拘陀迦栴[*]延⑦所、尼乾陀若提子⑧所,皆以此意論偈而問,悉不能答。
時,商主外道出家作是念:「我以此意論問諸出家師,悉不能答,我今復欲求出家;為我今自有財寶,不如還家,服習五欲。」復作是念:「我今可往詣沙門瞿曇,然彼耆舊⑨、諸師、沙門、婆羅門、富蘭那迦葉等,悉不能答,而沙門瞿曇年少出家,詎復能了⑩?然我聞先宿所說莫輕新學年少出家,或有沙門年少出家,有大德力,今且當詣沙門瞿曇。」詣已,以彼意論心念而問,如偈所說。
爾時,世尊知彼商主心之所念。即說偈言:
「云何惡知識, 現善友相者?
內心實恥厭, 口說我同心,
造事不樂同, 故知非善友。
口說恩愛語, 心不實相應,
所作而不同, 慧者應覺知,
是名惡知識, 現善知識相。
與己同一體ⓗ, 云何善知識?⑪
與己同體者, 非彼善知識,
放逸而不制, 沮壞懷疑惑,
伺求其端緒; 安於善知識,
如子臥父懷, 不為傍人間ⓘ,
當知善知識⑫。 何故求於斷?
生歡喜之處, 清涼稱讚歎,
修習福利果, 清涼永息滅,
是故求於斷。 云何離熾然?
寂靜止息味, 知彼遠離味,
遠離熾然惡, 飲以法喜味,
寂滅離欲火, 是名離熾然。」
爾時,商主外道出家作是念:「沙門瞿曇知我心念。」而白佛言:「我今得入沙門瞿曇正法、律中修行梵行,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不?」
佛告商主外道出家:「汝今可得於正ⓙ法、律修行梵行,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出家已,思惟,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校勘]
ⓐ 「說」,大正藏原為「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說」。
ⓑ 「仙」,明本作「僊」。
ⓒ 「別」,大正藏原為「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別」。
ⓓ 「者」,聖本作「言」。
ⓔ 「教」,大正藏原為「問」,今依據明本改作「教」。
ⓕ 「刪」,宋、元、明、聖四本作「那」。
ⓖ 「耆」,宋、元、明、聖四本作「逸」。
ⓗ 大正藏校勘此處作「(是名……體)三句散文【聖】」。
ⓘ 「間」,大正藏原為「聞」,今依據聖本改作「間」。
ⓙ 「正」,聖本作「政」。
[註解]
① 年耆根熟:年老、感官老化。
② 以意論令問:教他以心中默念的方式來發問。按:這位天人教商主外道出家拜訪各大師時,不用嘴巴講話來發問,而是心中默念要發問的問題,如果大師有他心通又知道答案,才能回答他的問題。
③ 富蘭那迦葉:外道六師之一,否認善、惡的業報,認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種種惡事不會有罪報;作種種善事,也不會有好報。可說是無因果、無道德論者。又譯為「不蘭迦葉」。
④ 末迦梨瞿舍利子:外道六師之一,認為人的際遇,不是由自己的意志、行為造成的,一切隨命運擺布,努力是徒然的。無論愚智,都要輪迴受諸苦樂,直到八萬四千大劫後,就自然得到解脫。因此也否定因果論,認為人所作的善事惡事都是徒然。可說是宿命論者。又譯為「末伽梨憍舍利」、「瞿耶樓」。
⑤ 刪闍耶毘羅坻子:外道六師之一。認為所謂真理只不過是主觀上以為是真的,要不陷於主觀的執著,最穩當的做法是不肯定自己的立場。這一派沒有自己固定的主張,而是仗著語言的技巧去駁倒對手,如同中國的「白馬非馬論」一般。可說是懷疑論、不可知論者。又譯為「刪闍耶毘羅胝子」、「散闍耶毘羅胝子」、「散若夷毘羅梨沸」、「先闍那毘羅胝子」、「娑若鞞羅遲子」、「薩若毘耶梨弗」、「先比盧持」。
⑥ 阿耆多枳舍欽婆羅:外道六師之一,認為人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造成,死後還歸地、水、火、風,全部敗壞,一了百了,沒有來生。作善作惡都沒有報應,所以不須布施乃至祭祀,只管追求快樂,而否定道德。可說是順世派、唯物快樂主義者。又譯為「阿浮陀翅舍金披羅」、「阿夷耑」。
⑦ 迦羅拘陀迦栴延:外道六師之一,認為眾生的存在有七種成分是真實的:地、水、火、風、苦、樂、命。這七種成分不必靠任何條件產生,而能安住不變。因此,縱使用刀砍頭,也不會死,因為刀只是在七法之中穿過罷了。因此也沒有揮刀的人,也沒有被砍的人,否定善惡觀念、道德觀念。可說是無因論的實有論者。又譯為「伽拘羅迦氈延」、「婆浮陀伽旃那」、「波休迦栴」。
⑧ 尼乾陀若提子:外道六師之一。耆那教的創始人。主張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須以苦行償還,要脫離輪迴,必須修苦行,等苦行成就、舊業消滅,新業不生時,生命就回復清淨,捨離肉體、獲得解脫。此派與其餘五派相比,較類似佛教提倡修行,但主張命與非命二元論,而不是因緣論,所主張的極端苦行也是佛教所反對的。又譯為「尼揵陀若提子」、「尼乾子」、「尼揵子」、「尼揵連陀闍提弗多羅」。
⑨ 耆舊:年高而有才德的人。
⑩ 詎復能了:豈能了解?「詎」讀音同「具」。
⑪ 與己同一體,云何善知識:怎樣是把善知識當成自己一般對待?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云何於自善親友所,視之如己?」
⑫ 與己同體者,非彼善知識,放逸而不制,沮壞懷疑惑,伺求其端緒;安於善知識,如子臥父懷,不為傍人間,當知善知識:把善知識當成自己一般對待,是指不會沒有節制地以負面抱持懷疑的態度,窺伺守候找機會挑善知識的毛病;要能安心地對待善知識,如同小孩子躺在父母的懷中,不會被外人所挑撥離間,這樣才是善知識。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不應於親友,伺覓其過失,親友心願同,相念常不忘,如是之親友,不為他沮壞,應當恒敬念,愛重如己身」,相當的南傳《小部尼柯耶》經文作「真正的朋友,不會總是懷疑背叛,尋找過錯。如同孩子依偎在母親懷中,你依賴的那位,才是真正的朋友,不會被他人挑撥分離」。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那羅聚落的村民們都恭敬供養一位一百二十歲的外道出家人,有如阿羅漢般供養他。這位外道叫做「商主」,也就是曾為商人們的領袖,不管在家時、出家後,在社會上都有很高的地位。
商主外道有位親戚升天後,知道佛陀才是真正的大覺者,因此想要好康倒相報,告訴商主外道。但是他顧慮到如果自己叫商主外道去跟隨佛陀修行,商主外道恐怕很難相信他所說而放下身段以追隨佛陀,畢竟當時佛陀還蠻年輕的。
因此這位天人想到一招:教商主外道以心中默念的方式來向各大師發問,不是用嘴巴講話來發問,能清楚回答並解說的大師就是值得商主外道追隨的師父。這樣就要有他心通又知道答案的大師才能回答問題了。
商主外道於是啟程拜訪外道六師,但每一位大師連他的問題是什麼都不知道,何況是回答了。
商主外道於是發現這些大師們原來都中看不中用,沒一位值得他追隨,心灰意冷之際,覺得自己乾脆還俗行善好了,起碼善有善報不會錯,不像這些大師們沒一位真正有修行。
這時商主外道終於想到了釋迦牟尼佛。他本來覺得佛陀這麼年輕,哪能有什麼本事?但已沒有其他的選擇了,而且也曾聽說有的年輕出家人修行特別好,因此就前往拜訪佛陀。
沒想到佛陀真的知道他心中在想什麼,而給出了答案。商主外道這時才發現佛陀比起外道六師都有修行,於是隨佛出家,證得阿羅漢。
天人教商主外道以心中默念的方式來發問,相當於考驗大師們是否能看透表相而知道他人心中在想什麼。至於所問的問題本身,則進一步涉及了如何辨別心口不一、身口意不相應的假善知識?我們自己又應如何善待善知識猶如善待自己?為什麼要斷捨離?如何能滅欲火?
這四個問題有助於四預流支(四個證得初果的因素):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的確是內行的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