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檀越施主當云何承事、供養,精進、持戒諸賢聖①人?」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是諸法之ⓐ王,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而說此義,ⓑ盡當奉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與汝分別ⓒ其義。」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檀越施主承事、供養,精進、持戒諸多聞者,猶如與迷者指示其路,糧食乏短而給施食,恐怖之人令無憂惱,驚畏ⓓ者教令莫懼,無所歸者與作覆護,盲者作眼目,與病作醫王。猶如田家農夫修治田業,除去穢草,便能成就穀食。比丘常當ⓔ除棄五盛陰②ⓕ病,求入無畏泥洹城中。如是,諸比丘!檀越施主承事、供養,精進、持戒諸多聞者,當ⓖ施。」
爾時,阿那邠持③長者集在彼眾,爾時長者阿那邠持白世尊曰:「如是,世尊!如是,如來!一切施主及與受者猶吉祥瓶④,諸受施人如毘沙⑤王,勸人行施⑥如親父母,受施之人是後世良祐,一切施主及與受者猶如居士。」
世尊告曰:「如是,長者!如汝所言。」
阿那邠持長者白世尊曰:「自今已後,ⓗ門不安守,亦不ⓘ拒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斯,及諸行路乏糧食者。」
爾時,阿那邠持長者白世尊曰:「唯願世尊及比丘眾受弟子請。」爾時,世尊默然受長者請。
爾時,長者ⓙ見世尊默然受請,即禮佛ⓚ三匝⑦,還歸所在,到舍已,即其夜辦具甘饌種種ⓛ飯食,廣敷坐具,自白:「時到,食具已辦,ⓜ唯願世尊願時臨顧。」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眾,著衣持鉢,詣舍衛城,至長者家,到已,各自就ⓝ座,諸比丘僧亦各隨次坐。爾時,長者見佛、比丘眾坐定,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以行種種飲食,各收鉢ⓟ坐,更取卑[*]座,在如來前欲聽聞法。
爾時,長者白世尊言:「善哉!如來!聽諸比丘隨所須物三衣⑦、鉢盂⑧、鍼ⓠ筒⑨、尼師壇⑩、ⓡ衣帶、法澡罐ⓢ⑪,及餘一切沙門⑫雜物,盡聽弟子家取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若須衣裳、鉢器及尼師壇、法澡[*]罐,及餘一切沙門雜物,聽使ⓣ此取,勿足疑難,起想著心。」
爾時,世尊與長者阿那邠持說微妙ⓤ之法。說ⓥ妙法已,便從坐起而去。
當於爾時,阿那邠持復於四城門而廣惠施⑬,第五市中,第六在家,須食與食,須漿與漿,須車乘、妓樂、香熏、瓔珞,悉皆與之。
爾時,世尊聞長者阿那邠持於四城門中廣作惠施,復於大市布施貧乏,復於家內布施無量。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喜布施,所謂須達長者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王=主【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主」。 「主」,大正藏原為「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主」。
ⓑ (聞已)+盡【宋】【元】【明】
「盡」,宋、元、明三本作「聞已盡」。 大正藏無「聞已」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其=是【宋】【元】【明】
「其」,宋、元、明三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為「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是」。
ⓓ (之)+者【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之者」。 大正藏無「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除棄=除去【宋】【元】【明】
「除棄」,宋、元、明三本作「除去」。 「除去」,大正藏原為「除棄」,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除去」。
ⓕ 〔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施=於【宋】【元】【明】
「施」,宋、元、明三本作「於」。 「於」,大正藏原為「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於」。
ⓗ 門=聞【宋】
「門」,宋本作「聞」。 「聞」,大正藏原為「門」,今依據宋本改作「聞」。
ⓘ 拒=巨【宋】
「拒」,宋本作「巨」。 「巨」,大正藏原為「拒」,今依據宋本改作「巨」。
ⓙ (已)+見【宋】【元】【明】
「見」,宋、元、明三本作「已見」。 大正藏無「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堯)+三【宋】【元】【明】
「三」,宋、元、明三本作「堯三」。 大正藏無「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飯=飲【宋】【元】【明】
「飯」,宋、元、明三本作「飲」。 「飲」,大正藏原為「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飲」。
ⓜ 唯願=唯然【宋】
「唯願」,宋本作「唯然」。 「唯然」,大正藏原為「唯願」,今依據宋本改作「唯然」。
ⓝ 座=坐【宋】*【元】*【明】*
「座」,宋、元、明三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坐」。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坐=起【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起」。 「起」,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起」。
ⓠ 筒=筩【宋】【元】【明】
「筒」,宋、元、明三本作「筩」。 「筩」,大正藏原為「筒」,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筩」。
ⓡ 衣帶=衣裳【宋】【元】【明】
「衣帶」,宋、元、明三本作「衣裳」。 「衣裳」,大正藏原為「衣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衣裳」。
ⓢ 「罐」,宋、元、明三本作「灌」。
ⓣ 此取=取此【宋】【元】【明】
「此取」,宋、元、明三本作「取此」。 「取此」,大正藏原為「此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取此」。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微)+妙【宋】【元】【明】
「妙」,宋、元、明三本作「微妙」。 大正藏無「微」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① 賢聖:尚未證果的修行人稱為賢,已經證果的人稱為聖。
② 五盛陰: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有執著的五陰,又稱為「五盛陰」。「盛」讀音同「成」。參見《雜阿含經》卷二第55、58經。又譯為「五受陰」、「五取蘊」。
③ 阿那邠持:優婆塞名,是舍衛城的長者,波斯匿王的主藏吏。為城中富豪,秉性仁慈,因常幫助孤苦無依的人,人譽為「給孤獨」(音譯「阿那邠邸」),又譯為「須達多」。曾和波斯匿王長子祇陀太子共同捐獻園林給僧團,即祇樹給孤獨園。
④ 吉祥瓶:能自然涌出所須萬物的寶瓶。
⑤ 毘沙:毘舍(毘沙)離城的城主,佛陀稱讚他「好喜惠施」第一。毘舍離城是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的跋耆國的首都,這個城內主要的種族叫離車,佛世時此種族實施共和制,頗為富強。
⑥ 行施:布施。
⑦ 匝:環繞一圈稱為一匝。
⑦ 三衣:出家人的三種袈裟,包括安陀會(日常勞務或就寢時用;貼身的衣)、鬱多羅僧(禮拜、聽法、聽戒時加披於安陀會外;上衣)、僧伽梨(外出托缽或入聚落王宮,說法教化時用;外套)。
⑧ 鉢盂:即「鉢」,出家人盛飯食的器具。
⑨ 鍼筒:針筒,內部可置放針供修補衣服用。
⑩ 尼師壇:坐時或臥時墊在身下,以保持衣服乾淨的長方形布。又譯為坐具、敷具。
⑪ 法澡罐:符合規定的水瓶,可儲水供飲用或洗手。「法」指「如法」,也就是符合規定,不過大或舖張的。
⑫ 沙門:出家的修行人。
⑬ 惠施:以慈悲心而施福利與人。又譯為「布施」。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給孤獨長者說:「一切施主及與受者猶吉祥瓶,諸受施人如毘沙王,勸人行施如親父母,受施之人是後世良祐,一切施主及與受者猶如居士。」佛陀則加以稱許。
這是指在布施或受施時,修行人該以如何的心態面對另一方。
「一切施主及與受者猶吉祥瓶」,彼此都要看待對方為衣食父母,受施的人是當下得到福利,布施的人是未來得到福利。
「諸受施人如毘沙王」是說布施的人應該尊重受施的人,猶如受施的人是國王般,不應高傲自大、輕視受施的人。這也是佛教所主張的「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
「勸人行施如親父母」表示在勸導他人布施時,心態上如同鼓勵自己的父母要行善布施,希望能利益他們,而不是想騙他們錢。
「受施之人是後世良祐」因為受施的人接受了供養,是布施的人的福田,這個福田在未來可以收割獲福。
「一切施主及與受者猶如居士」,這裡「居士」是「一家之主」的意思,彼此都要尊敬對方有如尊敬一家之主,而且對方就像一家之主般給予我們依怙。受施的人是當下受到照顧,而布施的人是未來受到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