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在一街巷。爾時,彼巷有一梵志婦,欲飯食婆羅門,即出門,遙見世尊,便往至世尊所,問世尊曰:「頗見婆羅門不?」
爾時,尊者大迦葉先在其巷。世尊便舉手指示曰:「此是婆羅門。」
是時,梵志婦熟視如來面,默然不語。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無欲無恚者, 去愚無有癡;
漏盡阿羅漢, 是謂名梵志。
無欲無恚者, 去愚無有癡;
以捨結使聚, 是謂名梵志。
無欲無恚者, 去愚無有癡;
以斷吾我慢, 是謂名梵志。
若欲知法者, 三佛之所說;
至誠自歸彼, 最尊無有上。」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曰:「汝可往為此梵志婦,ⓐ便現身,得ⓑ免宿罪。」
是時,迦葉從佛受教,往至梵志婦舍已,就座而坐。是時,彼婆羅門婦便供辦餚饍種種飲食,以奉迦葉。
是時,迦葉即受食ⓒ飲,欲度人故,而ⓓ為彼人說此ⓔ達嚫①:
「祠祀火為上, 眾書頌為最;
王為人中尊, 眾流海為上。
眾星月為首, 照明日為先;
四維及上下, 於諸方域境。
天與世間人, 佛為最尊上;
欲求其福者, 當歸於三佛。」
是時,彼梵志婦聞此語已,即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前白大迦葉曰:「ⓕ唯願梵志恒受我請,在此舍食。」
是時,大迦葉即受彼請,在彼處受彼食。是時,婆羅門婦見迦葉食訖,更取一卑座,在迦葉前ⓖ坐。是時,迦葉以次與說微妙之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斷漏為上,出家為要。尊者大迦葉已知彼梵志婦心開意解,甚懷ⓗ歡喜。諸佛所可常說法者,ⓘ苦、習、盡、道。
是時,尊者大迦葉悉為梵志婦說之時,梵志婦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新淨ⓙ白褻②,無有塵垢,易染為色。時梵志婦亦復如是,即於座上得法眼淨,彼已得法、見法,分別其法,無有狐疑,已逮無畏,皈依三寶自歸三尊:佛、法、聖眾,受持五戒。是時,尊者大迦葉重ⓚ為梵志婦說微妙法已,即從[*]坐起而去。
迦葉去未久時,婦夫婿來至家。ⓛ婆羅門見婦顏色甚悅,非復常人。時,婆羅門即問其婦,婦即以此因緣具向夫婿說之。時,婆羅門聞是語已,便將其婦共詣精舍。往至世尊所,時,婆羅門與世尊共相問訊,在一面坐。婆羅門婦頭面禮世尊足,在一面坐。ⓜ時,婆羅門白世尊曰:「向有婆羅門來至我家,今為所在?」
爾時,尊者大迦葉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③,正身正意④,思惟妙法。
爾時,世尊遙指示大迦葉曰:「此是尊長婆羅門也。」
婆羅門曰:「云何,瞿曇!沙門即是婆羅門耶?沙門與婆羅門豈不異乎?」
世尊告曰:「欲言沙門者,即我身是。所以然者,我即是沙門。諸有奉持沙門戒律,我皆已得。如今欲論婆羅門者,亦我身是。所以然者,我即是婆羅門也。諸過去婆羅門,所持法行,吾已悉知。欲論沙門者,即大迦葉是。所以然者,諸有ⓝ沙門律,迦葉比丘皆悉ⓞ包攬。欲論婆羅門者,亦是迦葉比丘。所以然者,諸有婆羅門奉持禁戒,迦葉比丘皆悉了知。」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我不說梵志, 能知呪術者;
唱言生梵天, 此則不離縛。
無縛無生趣, 能脫一切結;
不復稱天福, 即沙門梵志。」
爾時,婆羅門白世尊曰:「言結縛者,何等名為結乎?」
世尊告曰:「欲愛是結,瞋恚ⓟ是結,愚癡是結。如來者無此欲愛,永滅無餘,瞋恚、愚癡亦復如是。如來無復此結。」
婆羅門曰:「唯願世尊說深妙法,無復有此諸結縛著。」
是時,世尊漸與彼婆羅門說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斷漏為上,出家為要。爾時,世尊知ⓡ彼婆羅門心開意解,甚懷歡喜,古昔諸佛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爾時世尊盡為婆羅門說之。
時,婆羅門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新淨[*]白褻,無有塵垢,易染為色。時婆羅門亦復如是,即於座上得法眼淨,彼已得法、見法,分別其法,無有狐疑,已逮無畏,自歸三尊:佛、法、聖眾,受持五戒,為如來真子,無復退還。
爾時,彼婆羅門夫婦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便=使【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使」。 「使」,大正藏原為「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使」。
ⓑ 免=勉【聖】
「免」,聖本作「勉」。 「勉」,大正藏原為「免」,今依據聖本改作「勉」。
ⓒ 〔飲〕-【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飲」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為=向【宋】【元】【明】【聖】
「為」,宋、元、明、聖四本作「向」。 「向」,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向」。
ⓔ 達嚫=噠嚫【宋】【元】【明】【聖】
「達嚫」,宋、元、明、聖四本作「噠嚫」。 「噠嚫」,大正藏原為「達嚫」,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噠嚫」。
ⓕ 唯=惟【宋】【元】【明】
「唯」,宋、元、明三本作「惟」。 「惟」,大正藏原為「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惟」。
ⓖ 坐=座【明】*
「坐」,明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明本改作「座」。
ⓗ 歡喜=歡欣【宋】【元】【明】
「歡喜」,宋、元、明三本作「歡欣」。 「歡欣」,大正藏原為「歡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歡欣」。
ⓘ 苦習=苦集【元】【明】*
「苦習」,元、明二本作「苦集」。 「苦集」,大正藏原為「苦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苦集」。
ⓙ 白褻=白氈【宋】*【元】*【明】*,=白縶【聖】*
????
ⓚ 為=與【宋】【元】【明】【聖】
「為」,宋、元、明、聖四本作「與」。 「與」,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與」。
ⓛ (至家已)+婆【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至家已婆」。 大正藏無「至家已」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時〕-【聖】
聖本無「時」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時」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沙門律=沙門戒【宋】【元】【明】
「沙門律」,宋、元、明三本作「沙門戒」。 「沙門戒」,大正藏原為「沙門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沙門戒」。
ⓞ 包=苞【聖】
「包」,聖本作「苞」。 「苞」,大正藏原為「包」,今依據聖本改作「苞」。
ⓟ 〔是結〕-【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是結」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是結」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之論=法【宋】【元】【明】
「之論」,宋、元、明三本作「法」。 「法」,大正藏原為「之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法」。
ⓡ 〔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① 達嚫:供養僧眾時,所供養的財物叫做達嚫,而受供的僧人會回報說法或咒願,也叫達嚫。有轉(施主的)財施成為(僧人的)法施的意義。
② 褻:貼身的衣服。
③ 結跏趺坐:禪坐時,將兩腳盤於大腿上的坐法。
④ 正身正意:挺直身體,端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