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苦樂品第二十九第1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或有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人先樂而後苦;或有人先苦而後苦;或有人先樂[*]而後樂。

云何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一人生卑賤家,或殺人種、或工師種、或邪道家生,及餘貧匱之家,衣食不充,彼人便生彼家。然復彼人無有邪見,彼便有此見:有施、有受者,有今世、有後世,有沙門、婆羅門,有父、有母,世有阿羅漢等受教者,亦有善惡果報。若彼有極富之家,以知昔日施德之報,不放逸報。彼若復見無衣食家者,知此人等不作施德,恒值貧賤。我今復值貧賤,無有衣食,皆由日不造福故,誑惑世人,行放逸法,緣此惡行之報,今值貧賤,衣食不充。若復見沙門、婆羅門修善法者,便向懺悔,改往所作;若復所有之遺餘,與人等分。彼身壞命終,生善處;若生人中,多財饒寶,無所乏短。是謂此人先苦而後樂。

「何等人先樂而後苦?於是,或有一人生豪族家,或剎利種、或長者種、或大姓家,及諸富貴之家,衣食充足,便生彼家。然彼人恒懷邪見,與邊見共相應,彼便有此見:無施、無受者,亦無今世、後世之報,亦無父母,世無阿羅漢,亦無有得證者,亦復無有善惡之報。彼人有此邪見,若復見有富貴之家,而作是念:『此人久有此財寶耳。』男者久是男,女者久是女,畜生者久是畜生。不好布施,不持戒律。若彼見沙門、婆羅門奉持戒者,起瞋恚心:『此人虛偽,何處當有福報之應?』彼人身壞命終之後,生地獄中;若得作人,在貧窮家生,無有衣食,身體裸露,衣食不充。是謂此人先樂而後苦。

「何等人先苦[*]而後苦?於是,有人生貧賤家,或殺人種、或工師種,及諸下劣之家,無有衣食,而此人生彼家。然復彼人身抱邪見,與邊見共相應,彼人便有此見:無施、無有受者,亦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亦無父母,世無阿羅漢。不好布施,不奉持戒。若復見沙門、婆羅門,即興瞋恚向賢聖人;彼人見貧者,言久來有是;見富者,言久來有是;見父者,昔者是父,見母者,昔者是母。彼若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若生人中,極為貧賤,衣食不充,是謂此人先苦而後苦。

「彼云何人先樂而後樂?彼或有一人生富貴家,或剎利種、或梵志種、或生國王種、或長者種生,及諸饒財多寶家生,所生之處無有乏短,彼人便生此家。然後彼人有正見,無有邪見,彼便有此見:有施、有受者,有今世、後世,世有沙門、婆羅門,亦有善惡之報,有父、有母,世有阿羅漢。彼人若復見富貴之家饒財多寶者,便作是念:『此人昔日布施之所致。』若復見貧賤之家,『此人昔者,皆由不布施故。故我今可隨時布施,莫後更生貧賤之家,然常好喜施惠於人。』彼人若見沙門、道士者,隨時問訊可否之宜,供給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盡惠施之。若復命終之後,生善處天上;若人中,生富貴之家,饒財多寶,是謂此人先樂[*]而後樂。」

是時,有一比丘白世尊曰:「我觀今世眾生先苦而後樂,或有眾生於今世先樂而後苦,或有眾生於今世先苦[*]而後苦,或有眾生先樂[*]而後樂。」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有此因緣,使眾生之類先苦而後樂,亦復有此眾生先樂而後苦,亦復有此眾生先苦[*]而後苦,亦復有眾生先樂[*]而後樂。」

比丘白佛:「復以何因緣先樂而後苦?復以何因緣先苦而後樂?復以何因緣先苦[*]而後苦?復以何因緣先樂[*]而後樂?」

世尊告曰:「比丘當知,若人壽百歲,正可十十耳。若使壽終冬、夏、春、秋。若復,比丘!百歲之中作諸功德,百歲之中造諸惡業,作諸邪見,彼於異時,或冬受樂,夏受苦。若百歲之中,功德具足,未曾有短;若復在中百歲之內,作諸邪見,造不善行,先受其罪,後受其福。若復少時作福,長時作罪;後生之時少時受福,長時受罪。若復少時作罪,長復作罪,彼人後生之時先苦[*]而後苦。若復於少時作諸功德,分檀布,彼於後生先樂[*]而後樂。是謂,比丘!以此因緣先苦而後樂,亦由此因緣先樂而後苦,亦由此因緣先苦而後苦,亦由此因緣先樂而後樂。」

比丘白佛言:「唯願,世尊!若有眾生欲先樂而後樂,當行布施,求此先樂而後樂。」

世尊告曰:「如是,比丘!如汝所言,若有眾生欲成涅槃及阿羅漢道乃至佛道,當於中行布施,作諸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含=鋡【聖】*

  「含」,聖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聖本改作「鋡」。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譯〕十三字-【聖】

  ????

九=八【聖】

  「九」,聖本作「八」。
  「八」,大正藏原為「九」,今依據聖本改作「八」。

而後=後亦【聖】*

  「而後」,聖本作「後亦」。
  「後亦」,大正藏原為「而後」,今依據聖本改作「後亦」。

(彼)+云【元】【明】

  「云」,元、明二本作「彼云」。
  大正藏無「彼」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之=乏【宋】

  「之」,宋本作「乏」。
  「乏」,大正藏原為「之」,今依據宋本改作「乏」。

見+(者)【宋】

  「見」,宋本作「見者」。
  大正藏無「者」字,今依據宋本補上。

〔有〕-【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有」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彼〕-【聖】

  聖本無「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彼」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德之=之德【宋】【元】【明】

  「德之」,宋、元、明三本作「之德」。
  「之德」,大正藏原為「德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之德」。

曩=往【聖】

  「曩」,聖本作「往」。
  「往」,大正藏原為「曩」,今依據聖本改作「往」。

日=昔【宋】【元】【明】【聖】

  「日」,宋、元、明、聖四本作「昔」。
  「昔」,大正藏原為「日」,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昔」。

之遺=乏匱【宋】【元】【明】

  「之遺」,宋、元、明三本作「乏匱」。
  「乏匱」,大正藏原為「之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乏匱」。

處+(天上)【宋】【元】【明】

  「處」,宋、元、明三本作「處天上」。
  大正藏無「天上」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天上)+人【聖】

  「人」,聖本作「天上人」。
  大正藏無「天上」二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心〕-【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心」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心」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窮=賤【宋】【元】【明】

  「窮」,宋、元、明三本作「賤」。
  「賤」,大正藏原為「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賤」。

後=復【宋】【元】【明】

  「後」,宋、元、明三本作「復」。
  「復」,大正藏原為「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復」。

正=等【宋】【元】【明】

  「正」,宋、元、明三本作「等」。
  「等」,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等」。

(世)+有【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世有」。
  大正藏無「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故〕-【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故」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飲=飯【聖】*

  「飲」,聖本作「飯」。
  「飯」,大正藏原為「飲」,今依據聖本改作「飯」。

床+(敷)【明】,床+(蓐)【聖】

  ????

(在)+人【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在人」。
  大正藏無「在」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此)+眾【宋】【元】【明】【聖】

  「眾」,宋、元、明、聖四本作「此眾」。
  大正藏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樂=苦【宋】【元】【明】

  「樂」,宋、元、明三本作「苦」。
  「苦」,大正藏原為「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苦」。

苦=樂【宋】【元】【明】

  「苦」,宋、元、明三本作「樂」。
  「樂」,大正藏原為「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樂」。

苦=樂【宋】【元】【明】

  「苦」,宋、元、明三本作「樂」。
  「樂」,大正藏原為「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樂」。

樂=苦【宋】【元】【明】

  「樂」,宋、元、明三本作「苦」。
  「苦」,大正藏原為「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苦」。

「作」,大正藏原為「在」,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作」。

施+(長復作諸功德分段布施)十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無「」字,今依據本補上。

〔亦〕-【聖】

  聖本無「亦」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亦」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願=然【宋】【元】【明】

  「願」,宋、元、明三本作「然」。
  「然」,大正藏原為「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然」。

[註解]

分檀布施:分送物資而布施。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世尊說明, 這一世到下一世的變化, 有四種情況:

1. 先苦後樂: 這一世貧困匱乏, 抱持正見 (有輪迴轉世, 有善惡果報, 煩惱斷盡得涅槃), 行善, 布施, 下一世富足安樂.

2. 先樂後苦: 這一世富足安樂, 抱持邪見 (沒有輪迴轉世, 沒有善惡果報, 不知煩惱斷盡得涅槃), 作惡, 不布施, 下一世貧困匱乏, 甚至轉生地獄.

3. 先苦後苦: 這一世貧困匱乏, 抱持邪見 (沒有輪迴轉世, 沒有善惡果報, 不知煩惱斷盡得涅槃), 作惡, 不布施, 下一世貧困匱乏, 甚至轉生地獄.

4. 先樂後樂: 這一世富足安樂, 抱持正見 (有輪迴轉世, 有善惡果報, 煩惱斷盡得涅槃), 行善, 布施, 下一世富足安樂, 甚至轉生天上.

比丘和世尊進一步討論到, 如果把時間軸從兩世拉到一世, 在今世, 同樣有這四種情況: 先苦後樂, 先樂後苦, 先苦後苦, 先樂後樂.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