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等見品第三十四第10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云何,瞿曇!有何因緣,有何宿行,使此人民之類有盡、有滅、有減少者?本為城廓,今日已壞;本有人民,今日丘荒。」

世尊告曰:「梵志!欲知由此人民所行非法故,使本有城廓,今日磨[*]滅,本有人民,今日丘荒,皆由生民慳貪結縛習行,愛欲之所致故,使風雨不時,雨以不時,所種根栽,不得長大,其中人民死者盈路。梵志當知,由此因緣,使國毀壞,民不熾盛。復次,梵志!人民之類所行非法,便有雷電霹靂自然之應,天降雹雨,壞敗生苗,爾時人民死者難計。

「復次,梵志!人民之類所行非法,共相,或以手拳相加,瓦石相擲,各各自喪其命。復次,梵志!彼人民之類已共諍競,不安其所,國主不寧,各興兵眾共相攻伐,至大眾中死者難計。或有被刀死者,或有箭死者。如是,梵志!由此因緣,使民減少不復熾盛。

「復次,梵志!人民之類所行非法故,使神祇不祐而得其便,或遭困厄,疾病著床,除降者少,疫死者多。是謂,梵志!由此因緣,使民減少不復熾盛。」

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瞿曇!所說甚為快哉!說此人本減少之義。實如來教,本有城廓,今日磨[*]滅;本有人民,今日丘荒。所以然者,以有非法,便生慳嫉;[*]以有慳嫉[*],便生邪業;以邪業故使天雨不時,五穀不熟,人民不熾,故使非法流行,天雨災變,壞敗生苗。彼以行非法,貪著慳嫉[*],是時國主不寧,各興兵眾,共相攻伐,死者,故使國土流荒,人民迸散。今日世尊所說甚善,快哉!由非法故致此災患。正使為他所捉,便斷其命:由非法故便生盜心;以生盜心,後為王殺;以生邪業,非人得其便。由此因緣,便取命終,人民減少,故使無有城廓之所居處。

「瞿曇!今日所話已自過多,猶如僂者得伸,盲者得眼目,冥中得明,無目者為作眼目。今沙門瞿曇無數方便而說法,我今重自歸佛、法、眾,願聽為優婆塞,盡形壽不敢復殺。若沙門瞿曇見我,若乘象騎馬,我由恭敬。所以然者,我為王波斯匿、頻婆娑羅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受梵之福,我恐失此之德;設我偏露右肩時,唯願世尊受我禮拜;設我步行時,見瞿曇來,我當去履,唯願世尊受我禮拜。」

爾時,世尊顉頭可之。是時,生漏梵志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前白佛言:「我今重自歸沙門瞿曇!唯願世尊聽我為優婆塞。」

爾時,世尊漸與說法,使發歡喜之心。梵志聞法已,即從[*]坐起,便退而去。

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六

[校勘]

聖本無「結」字。

「雨」,明本作「以」。

「靂」,聖本作「礰」。

「諍」,明本作「爭」。

「拳」,聖本作「搼」。

「伐」,宋、元二本作「罰」。

大正藏無「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大正藏無「死」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祐」,聖本作「神」。

「嫉」,大正藏原為「疾」,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嫉」。*

「有」,大正藏原為「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有」。

大正藏在「邪」字之前有一「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使」,大正藏原為「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使」。

「雨」,大正藏原為「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雨」。

「貪著」,大正藏原為「著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貪著」。

「主」,宋本作「王」,元本作「生」。

「叵」,元本作「巨」,明本作「難」

「取」,聖本作「邪」。

「話已」,大正藏原為「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話已」。

「伸」,大正藏原為「申」,今依據明本改作「伸」。

「而」,元本作「時」。

聖本無「為」字。

宋、元、明、聖四本無「壽」字。

「婆」,大正藏原為「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婆」。

「禮拜」,大正藏原為「等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禮拜」。

「顉」,大正藏原為「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顉」。

大正藏無「我」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含」,聖本作「鋡」。

「六」,聖本作「五」。

聖本在「六」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註解]

生漏:優婆塞名,佛陀稱讚他「好問義趣」第一。

宿行:過去的業力。

丘荒:荒蕪的土堆。

慳貪結縛習行:吝嗇、貪心這些煩惱的習性業力。

死者盈路:路上滿是死人;到處都是死人。

諍競:各執一詞地爭論。

槊:一種長矛。讀音同「碩」。

除降:疾病除卻、消退。

叵計:難以計數。「叵」讀音同「頗」,是「不可」二字的合音。

僂者:駝背的人。

若沙門瞿曇見我,若乘象騎馬,我由恭敬。所以然者,我為王波斯匿、頻婆娑羅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受梵之福,我恐失此之德:如果佛陀見到我時,我是乘象或騎馬的,則我是因為恭敬而來。是這樣的,我被波斯匿王、頻婆娑羅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派遣來見佛陀,請佛陀說法,我自己也怕失去佛陀說法的利益(因此而請佛陀說法)。其中「受梵之福」是指請佛說法等能讓人獲得生梵天的大福報的行為,詳見《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一〈苦樂品 29〉第3經所舉例的「四梵之福」。

偏露右肩:將袈裟掛於左肩,而露出右肩,是古代印度用以表示恭敬長者的方式之一,因這樣子方便做雜務,代表當事人願意為長者服務。又譯為「偏袒右肩」。

去履:脫掉鞋子,以示恭敬。

顉頭:點頭;頭左右擺動。按在印度將頭向左右擺動相當於中國的點頭。「顉」讀音同「欽」。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人民強烈的貪吝及惡行會感召天候的異常,天候異常則造成農作物欠收。

強烈的瞋心及惡行,則會造成人類的爭戰和非人的作𥚢,非人的作𥚢也會造成疾疫難以控制。

近年來各種環境污染以及全球極端氣候,不外乎是由於人們自私自利、短視近利所造成,即為人民的貪吝造成天候異常的實例。而在瞋心之下,人與人間的衝突乃至國與國間的爭戰,則在歷史上一再重演。惡劣的環境及戰爭的現場,疾疫自然更容易爆發。

[進階辨正]

研討:印度的點頭(連結已失效 ywliu)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