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_-_1_-梵志品-_2_-阿攝和-_3_-經(第151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眾多梵志於拘薩羅,集在學堂,共論此事:「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而沙門瞿曇說四種姓皆悉清淨,施設顯示。」彼作是念:「諸賢!為誰有力能至沙門瞿曇所,則以此事如法難詰?」彼復作是念:「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①ⓕ為父母所舉,受生清淨,乃至七世父母不絕種族,生生無惡,博聞總持,誦過四典經,深達因、緣、正、文、戲五句說ⓖ。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有力能至沙門瞿曇所,則以此事如法難詰。」「諸賢!可共詣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所,向說此事,隨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所說,我等當受。」
於是,拘薩羅眾多梵志即詣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語曰:「摩納!我等眾多梵志於拘薩羅,集在學堂,共論此事:『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而沙門瞿曇說四種姓皆悉清淨,施設顯示。』我等作是念:『諸賢!為誰有力能至沙門瞿曇所,則以此事如法難詰?』我等復作是念:『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為父母所舉,受生清淨,乃至七世父母不絕種族,生生無惡博聞總持,誦過四典經,深達因、緣、正、文、戲五句說。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有力能至沙門瞿曇所,則以此事如法難詰。』願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往詣沙門瞿曇所,則以此事如法難詰。」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語諸梵志曰:「諸賢!沙門瞿曇如法說法,若如法ⓙ說法者,不可難詰也。」
拘薩羅眾多梵志語曰:「摩納!汝ⓚ未有屈事,未可豫自伏。所以者何?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為父母所舉,受生清淨,乃至七世父母不絕種族,生生無惡,博聞總持,誦過四典經,深達因、緣、正、文、戲五句說。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有力能至沙門瞿曇所,則以此事如法難詰。願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往詣沙門瞿曇所,則以此事如法難詰。」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為拘薩羅眾多梵志默然而受。
於是,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與彼拘薩羅眾多梵志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瞿曇!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世尊告曰:「摩納!恣汝所問。」
阿攝和[*]羅[*]延多那便問曰:「瞿曇!諸梵志等作如是說:『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未知沙門瞿曇當云何說?」
世尊告曰:「我今問汝,隨所解答。摩納!頗聞餘尼ⓛ及劍浮ⓜ國有二種姓,大家及奴,大家作奴,奴作大家②耶?」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我聞餘尼及劍浮國有二種姓,大家及奴,大家作奴,奴作大家也。」
「如是。摩納!梵志若正趣者,彼得善解,自知如法;剎利、居士、工師若正趣者,亦得善解,自知如法。」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白曰:「瞿曇!甚奇!甚特!快說此喻。但諸梵志作如是說:『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
世尊問曰:「摩納!於意云何?頗獨有梵志於此虛空不著不縛,不觸不礙;剎利、居士、工師為不然耶?」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梵志於此虛空不著不縛,不觸不礙;剎利、居士、工師亦然。」
「如是,摩納!梵志若正趣者,彼得善解,自知如法;剎利、居士、工師若正趣者,亦得善解,自知如法。」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白曰:「瞿曇!甚奇!甚特!快說此喻。但諸梵志作如是說:『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
世尊問曰:「摩納!於意云何?頗獨有梵志能行慈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剎利、居士、工師不然耶?」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梵志能行慈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剎利、居士、工師亦然。」
「如是。摩納!梵志若正趣者,彼得善解,自知如法;剎利、居士、工師若正趣者,亦得善解,自知如法。」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白曰:「瞿曇!甚奇!甚特!快說此喻。但諸梵志作如是說:『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
世尊問曰:「摩納!於意云何?若百種人來,或有一人而語彼曰:『汝等共來!若生剎利族梵志族者,唯彼能持澡豆至水洗浴,去垢極淨。』摩納!於意云何?為剎利族、梵志族者,彼能持澡豆至水洗浴,去垢極淨耶?為居士族、工師族者,彼不能持澡豆至水洗浴,去垢極淨耶?為一切百種人皆能持澡豆至水洗浴,去垢極淨耶?」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彼一切百種人皆能持澡豆至水洗浴,去垢極淨。」
「如是。摩納!梵志若正趣者,彼得善解,自知如法;剎利、居士、工師若正趣者,亦得善解,自知如法。」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白曰:「瞿曇!甚奇!甚特!快說此喻。但諸梵志作如是說:『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
世尊問曰:「摩納!於意云何?若百種人來,或有一人而語彼曰:『汝等共來!若生剎利族、梵志族者,唯彼能以極燥娑羅及栴[*]檀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摩納!於意云何?為剎利族、梵志族者,彼能以極燥ⓝ娑羅及栴[*]檀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耶?為居士族、工師族者,彼當以燥豬狗槽ⓞ伊蘭檀ⓟ木及餘弊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耶?為一切百種人皆能以若干種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耶?」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彼一切百種人皆能以若干種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
「如是。摩納!梵志若正趣者,彼得善解,自知如法;剎利、居士、工師若正趣者,亦得善解,自知如法。」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白曰:「瞿曇!甚奇!甚特!快說此喻。但諸梵志作如是說:『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
世尊問曰:「摩納!於意云何?若彼百種人皆以若干種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彼一切火皆有㷿、有色、有熱、有光,皆能作火事。為彼火獨有㷿、有色、有熱、有光,能作火事耶?為彼火獨無㷿、無色、無熱、無光,不能作火事耶?為彼一切火皆有㷿、有色、有熱、有光,皆能作火事耶?」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白曰:「瞿曇!若彼百種人皆以若干種木用作火母,以鑽[*]鑽[*]之,生火長養者。彼一切火皆有㷿、有色、有熱、有光,皆能作火事。若彼火獨有㷿、有色、有熱、有光,能為火事者,終無是處。若彼火獨無㷿、無色、無熱、無光,不能為火事者,亦無是處。瞿曇!但彼一切火皆有㷿、有色、有熱、有光,皆能作火ⓠ事。」
「如是。摩納!梵志若正趣者,彼得善解,自知如法;剎利、居士、工師若正趣者,亦得善解,自知如法。」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白曰:「瞿曇!甚奇!甚特!快說此喻。但諸梵志作如是說:『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
世尊告曰:「摩納!若此身隨所生者,即彼之數。若生梵志族者,即梵志族數;若生剎利、居士、工師族者,即工師族數。摩納!猶若如火,隨所生者,即彼之數;若因木生者,即木火數;若因草糞薪生者,即薪火數。如是,摩納!此身隨所生者,即彼之數。若生梵志族者,即梵志族數;若生剎利,居士、工師族者,即工師族數。」
世尊問曰:「摩納!於意云何?若剎利女與梵志男共合會者,彼因合會,後便生子,或似父,或似母,或不似父母,汝云何說?彼為剎利,為梵志耶?」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剎利女與梵志男共合會者,彼因合會,後便生子,或似父,或似母,或不似父母,我不說彼剎利,亦不說梵志。瞿曇!我但說彼他身③」
「如是。摩納!此身隨所生者,即彼之數。若生梵志族者,即梵志族數;若生剎利、居士、工師族者,即工師族數。」
世尊問曰:「摩納!若梵志女與剎利男共合會者,彼因合會,後便生子,或似父,或似母,或不似父母,汝云何說?彼為梵志,為剎利耶?」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梵志女與剎利男共合會者,彼因合會,後便生子,或似父,或似母,或不似父母,我不說彼梵志,亦不說剎利。瞿曇!我但說彼他身。」
「如是,摩納!此身隨所生者,即ⓡ彼之數。若生梵志族者,即梵志族數;若生剎利、居士、工師族者,即工師族數。」
世尊問曰:「摩納!於意云何?若人有眾多草馬,放一父驢,於中一草馬與父驢共合會,彼因合會,後便生駒,汝云何說?彼為驢,為馬耶?」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若有草ⓣ馬與驢共合會,彼因合會,後便生駒,我不說彼驢,亦不說馬,瞿曇!我但說彼騾也。」
「如是,摩納!若此身隨所生者,即彼之數。若生梵志族者,即梵志族數;若生剎利、居士、工師族者,即工師族數。」
世尊告曰:「摩納!乃往昔時有眾多仙人共住ⓤ無事高處,生如是惡見:『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於是,阿私羅仙人提鞞羅[*]ⓥ聞ⓦ眾多仙人共住無事高處,生如是惡見已,著袈裟衣,以袈裟巾裹頭,柱ⓧ杖持繖,著白衣屧ⓨ,不從門入,至仙人住處靜室經行。
「於是,共住無事高處有一仙人,見阿私羅仙人提鞞羅[*]著袈裟衣,以袈裟巾裹頭,柱[*]杖持繖,著白衣屧[*],不從門入,至仙人住處靜室經行。見已,往詣共住無事高處眾多仙人所,便作是語:『諸賢!今有一人著袈裟衣,以袈裟巾裹頭,柱[*]杖持繖,著白衣屧[*],不從門入,至仙人住處靜室經行,我等寧可共往ⓩ咒之:「汝作灰Ⓐ汝作灰耶?」』
「於是,共住無事高處眾多仙人即往詣彼阿私羅仙人提鞞羅[*]所,到已,共咒:『汝作灰,汝作灰。』如其咒法咒之,汝作灰汝作灰者,如是如是,光顏益好,身體悅澤。彼眾多仙人便作是念:『我等本咒汝作灰汝作灰者,彼即作灰。我今咒此人汝作灰汝作灰,我等如其咒法咒此人,此人光顏益好,身體悅澤,我寧可問。』即便問之:『汝為是誰?』阿私羅仙人提鞞羅[*]答曰:『諸賢!汝等頗聞有阿私羅仙人提鞞羅[*]耶?』答曰:『聞Ⓑ有阿私羅仙人提鞞羅[*]。』復語曰:『我即是也。』彼眾多仙Ⓒ人即共辭謝阿私羅仙人提鞞羅[*]曰:『願為忍恕,我[*]等不知尊是阿私羅仙人提鞞羅[*]耳。』
「於是,阿私羅仙人提鞞羅[*]語諸仙人曰:『我已相恕。汝等實生惡見:「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彼諸仙人答曰:『如是。』阿私羅復問諸仙人曰:『汝等為自知己父耶?』彼諸仙人答曰:『知也。彼梵志取梵志婦,非非梵志,彼父復父,乃至七世父,彼梵志取梵志婦,非非梵志。』阿私羅復問諸仙人曰:『汝等為自知己母耶?』彼諸仙人答曰:『知也。彼梵志取梵志夫,非非梵志,彼母復母,乃至七世母,彼梵志取梵志夫,非非梵志。』阿私羅復問諸仙人曰:『汝等頗自知受胎耶?』彼諸仙人答曰:『知也。以三事等合會受胎,父母合會,無滿Ⓓ堪耐④,香陰已至⑤。阿私羅!此事等會,入於母胎。』
「阿私羅復問諸仙人曰:『頗知受生為男?為女?知所從來?為從剎利族來?梵志、居士、工師族來耶?為從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來耶?』彼諸仙人答曰:『不知。』阿私羅復語彼仙人曰:『諸賢!不見不知此者,汝等不知受胎,誰從何處來?為男為女?為從剎利來?梵志、居士、工師來?為從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來?然作是說:「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摩納!彼住無事高處眾多仙人為阿私羅仙人提鞞羅[*]如是善教善訶,不能施設清淨梵志,況汝師徒著皮草衣⑥?」
於是,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為世尊面訶詰責Ⓗ,內懷愁慼,低頭默然,失辯無言。
於是,世尊面訶詰責[*]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已,復令歡悅,即便告曰:「摩納!有一梵志作齋行施,彼有四兒,二好學問,二不學問。於摩納意云何?彼梵志為先施誰第一坐Ⓘ、第一澡水、第一食耶?」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若彼梵志其有二兒,好學問者,必先施彼第一坐[*]、第一澡水、第一食也。」
世尊復問曰:「摩納!復有一梵志作Ⓙ齋行施,彼有四兒,二好學問,然不精進,喜Ⓚ行惡法,二不學問,然好精進,喜行妙法。於摩納意云何?彼梵志為先施誰第一坐[*]、第一澡水、第一食耶?」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答曰:「瞿曇!若彼梵志其有二兒,雖不學問,而好精進,喜行妙法者,必先施彼第一坐[*]、第一澡水、第一食也。」
世尊告曰:「摩納!汝先稱歎學問,後稱歎持戒。摩納!我說四種姓皆悉清淨施設顯示,汝亦說四種姓皆悉清淨施設顯示。」
於是,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即從座Ⓛ起,欲稽首佛足。爾時,彼大眾唱高大音聲:「沙門瞿曇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如沙門瞿曇說,四種姓皆悉清淨施設顯示,令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亦說四種姓皆悉清淨。」
爾時,世尊知彼大眾心之所念,告曰:「止!止!阿攝和[*]羅[*]延多那!但心喜足,可還復坐,我當為汝說法。」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稽首佛足,卻坐一面,世尊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默然Ⓜ而住。
於是,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是時,拘薩羅眾多梵志還去不遠,種種言語責Ⓝ數阿攝和[*]羅[*]延多那:「欲何等作?欲伏沙門瞿曇,而反為沙門瞿曇所降伏還。猶如有人,為眼入林中,而反失眼還。阿攝和[*]羅[*]延多那!汝亦如是,欲伏沙門瞿曇,而反為沙門瞿曇所降伏還。猶如有人,為飲入池,而反渴還。阿攝和[*]羅[*]延多那!汝亦如是,欲伏沙門瞿曇,而反為沙門瞿曇所降伏還。阿攝和[*]羅[*]延多那!欲何等作?」
於是,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語拘薩羅眾多梵志曰:「諸賢!我前已說:『沙門瞿曇如法說法,若如法說法者,不可難詰也。』」
佛說如是。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阿攝和[*]經第十竟Ⓟ(四千四百一十三字)Ⓠ
中阿含[*]經梵志品第二竟Ⓡ(第三念誦訖)Ⓢ(二萬五千一百九十八字)ⓉⓊⓋ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七(八千四百二十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大正藏無「品」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和」,聖本作「和」。[*]
ⓓ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 「羅」,大正藏原為「邏」,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羅」。[*]
ⓕ 「阿攝和羅延多那摩納」,巴利本作 Assalāyana māṇava。
ⓖ 「誦過四典經,深達因、緣、正、文、戲五句說」,巴利本作 Tiṇṇaṃ vedānaṃ pāragū sanighaṇḍukeṭubhānaṃ sākkharappabhedānaṃ itihāsa-pañcamānaṃ padakoveyyākaraṇo。
ⓗ 聖本無「梵」字。
ⓘ 「彼」,聖本作「彼梵」。
ⓙ 大正藏無「法」字,今依據高麗藏、聖本二本補上。
ⓚ 「汝」,聖本作「如」。
ⓛ 「餘尼」,巴利本作 Yona。
ⓜ 「劍浮」,巴利本作 Kamboja。
ⓝ 「燥」,大正藏原為「澡」,今依據前後文改作「燥」。
ⓞ 大正藏在「槽」字之後有一「及」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伊蘭檀」,巴利本作 Elaṇḍa。
ⓠ 「作火」,聖本作「火作」。
ⓡ 「即」,大正藏原為「既」,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即」。
ⓢ 「曰」,大正藏原為「白」,今依據前後文改作「曰」。
ⓣ 大正藏無「草」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住」,宋、元、明、聖四本作「往」。
ⓥ 「阿私羅仙人提鞞羅」,巴利本作 Asita-Devala-isi。
ⓦ 「聞」,聖本作「問」。
ⓧ 「柱」,大正藏原為「拄」,今依據聖本改作「柱」。[*]
ⓨ 「屧」,大正藏原為「變」,宋、元二本作「[屧-彳+爿]」,明本作「屧」,今依據明本改作「屧」。[*]
ⓩ 「往」,聖本作「住」。
Ⓐ 「汝作灰」,巴利本作 Bhasmā vasalī hohi。
Ⓑ 「聞」,聖本作「間」。
Ⓒ 聖本無「仙」字。
Ⓓ 「滿」,明本作「漏」。
Ⓔ 「南方西」,元、明二本作「西方南」。
Ⓕ 宋、元、明三本無「方」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方」字。
Ⓗ 「責」,大正藏原為「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責」。[*]
Ⓘ 「坐」,大正藏原為「座」,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坐」。[*]
Ⓙ 「作」,聖本作「非」。[*]
Ⓚ 「喜」,聖本作「憙」。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然」,大正藏原為「念」, 今依據高麗藏改作「然」。
Ⓝ 「責」,聖本作「嘖」。
Ⓞ 「行」,明本作「行第三念誦訖」。
Ⓟ 明本無「阿攝和經第十竟」七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四千四百一十三字」八字。
Ⓡ 「中阿含經梵志品第二竟」,明本無「中阿含經梵志品第二竟」十字。
Ⓢ 大正藏無「第三念誦訖」五字,今依據宋、元、聖三本補上。
Ⓣ 宋、元、明、聖四本無「二萬五千一百九十八字」十字。
Ⓤ 聖本在「字」字之後有「無量明佛無量光佛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十六字及光明皇后願文。
Ⓥ 「中阿含經梵志品第二竟(第三念誦訖)(二萬五千一百九十八字)」,大正藏原置於「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七(八千四百二十字)」次行,今依據宋、元、聖三本改置於「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七(八千四百二十字)」前行。
Ⓦ 宋、元、明、聖四本無「八千四百二十字」七字。
[註解]
① 摩納:少年或少年學生。又譯為「摩那婆」、「摩納磨」。
② 大家及奴,大家作奴,奴作大家:主人及奴婢(兩種階級),主人變成奴婢,奴婢變成主人。「大家」為世家望族,這裡指奴婢所事奉的主人家。按:這是舉例有的國家不是四個種姓、而是兩個階級,而且階級會變,可能從有錢人變為窮人,也可能從窮人變成有錢人。
③ 彼他身:他是其它族類。
④ 無滿堪耐:欲求不滿而且(母親)在適合受精的排卵期。又譯為「母滿精堪耐」。
⑤ 香陰:即「中陰」,為死後至再生前的過渡時期,在《阿含經》中通常以「識」或「神識」一併稱之。相當的南傳經文音譯為「乾達婆」、義譯為「香陰」。
⑥ 況汝師徒著皮草衣:何況是穿著皮草衣服的你們師徒呢?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依著老師的你還不如[為他們]拿杓子的富樓那呢」。按:這句是說連苦修禪定的婆羅門仙人都無法確認,何況是你們只會作作樣子而傳誦仙人邪見的婆羅門師徒呢?也可參見《雜阿含經》卷九第255經中的「古昔婆羅門」及「假形婆羅門」比較。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佛陀在質問而破斥信仰婆羅門教的少年後,「復令歡悅」,安慰他、給他台階下,表示佛陀和少年都可推論出「四種姓皆悉清淨施設顯示」,可說是點出雙方的共通點,讓少年被斥責的心情可以轉為歡喜,最後引入佛法。
在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和人談論時,縱使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找出共通點、給人台階下蠻重要的,或許可避免對方為了面子硬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