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众与阿罗汉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四众与阿罗汉 发信站: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Tue Mar 14 09:40:32 2000) At 03:02 AM 2000/3/13 GMT, Heaven wrote: >蔡老师说的极是, 以前读过这一篇, 正可说明世尊对四众皆可入解脱道的看法. > >================================= > > 杂阿含(九六四) (大正藏 T02, n0099, p0246 c) > >婆蹉白佛:颇有一比丘於此法、律得尽有漏,无漏心解脱,乃至不受後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於此法、律尽诸有漏, > 乃至不受後有。 >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於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尼於此法、律尽诸有漏, > 乃至不受後有。 > >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优婆塞修诸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优婆塞。乃有众多优婆塞修诸梵行。 > 於此法、律断五下分结,得成阿那含,不复还生此。 >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於此法、律修持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优婆夷,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於此法、 > 律断五下分结,於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复还生此。 >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颇有优婆塞受五欲, > 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塞居家妻子,香华严饰, > 畜养奴婢,於此法、律断三结,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一往一来, > 究竟苦边。 >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受习五欲,於此法、律得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在於居家,畜养男女, > 服习五欲,华香严饰,於此法、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 > 决定正向三菩提。 > >================================= > >不过後学又想到一个古老的问题想请教蔡老师, 经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 >但证阿罗证者似乎都是出家众, 在家众是否可证阿罗汉的问题三不五时就 >被讨论著, 不知蔡老师是否有依经律上的说法呢? > >另一个是上述经文, 最末谈及优婆塞受五欲尚可证二果, 但优婆夷却可证 >初果, 似乎有点男女不平等.... :p 不知老师看法如何? 并非只有比丘才能证阿罗汉,上面的经句是佛回答婆蹉的问题而已, 事实上佛是以行法的程度为主。出家证道快,在家证道慢,原因就在於 对法“悟”程度之分。 所谓初果、二果、三果..等的差别是後世人的分类,人们通常以为 二果胜初果、三果胜二果..这种说法导致人人都只要四果不要初果,正 好像有人说菩萨又比四果强,因此人人只要菩萨不要果,再者有人又说 佛果比菩萨强,结果现在人人都要作佛,其他的都如破鞋。 事实上并非如此,但这是千年来最大马蜂窝,谁捅谁倒霉,“且置 佛最大”我们先说四众的成就是否相同,在杂阿含里有一处: <<<<<<<<<<<<<<<<<<<<<<<<<<<<<<<<<<<<<<<<<<<<<<<<<<<<<< (一四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譬如世间善乘之马凡有三种,人亦如是有 三乘人。 其第一者。骏疾色乘。悉皆具足。若有人於佛法中。如 实知见四真谛已断於三漏。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解脱知见 具足。尽诸有结。心得自在。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 办。不受後有。得阿罗汉。是名骏疾具足。馀如上说。 云何第二。二事具足。一不具足。於佛法中。如实知见 四真谛已。乃至得阿罗汉。若通问难。馀如上说。云何第三。 三事具足。是人於佛法中。如实知见四真谛已。乃至有福德。 能得利养。是名三事具足。佛说是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 这里明确的指出得阿罗汉的条件,和世俗的出家不出家 无关。一匹马以速度、外观、马具为准。佛法以具足不具足 为证道的条件。 世尊说有“人在家、心出家”成就比“身心出家者慢, 但是不是没有成就。 因此只要“心出家”,便有阿罗汉可得,不必怀疑。若 是说“经上只写比丘如何如何..”那麽比丘尼就不算了?那 她们就可以全部回家还俗了。其实不是,世尊有所说必是对 四众通说,只是有些律典要分别而已。 在阿含藏里另有一处: <<<<<<<<<<<<<<<<<<<<<<<<<<<<<<<<<<<<<<<<<<<<<<<<<<<<<<<<<<<<<<<<<<<<< 《佛说□水经》 西晋三藏法师法炬译 佛言。大海水有朝夕来往时不过故际。还去亦不过故际。 诸弟子皆当端心正汝意。还自视中表五藏。思惟生死甚勤苦。 当奉持戒经不当缺犯。持五戒者。还生世间作人。持十善者得生天。 持二百五十戒者。现世可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泥洹大道。 以道以受人身。当奉持经戒。死死不当缺犯大如毛发。 譬如海水朝夕来往时不敢过故际。... >>>>>>>>>>>>>>>>>>>>>>>>>>>>>>>>>>>>>>>>>>>>>>>>>>>>>> 这里世尊说凡受二百五十戒(也就是通称的菩萨戒)的现世得 阿罗汉乃至佛道。 而经典里并没有限制一定要出家。因此在家人要得阿罗汉道 理论上是没问题。只要二百五十戒能持。问题是世尊也说: <<<<<<<<<<<<<<<<<<<<<<<<<<<<<<<<<<<<<<<<<<<<<<<<<<<<<<<<< 佛告阿难言。人生死展转五道以往来。在世间甚大勤苦。不自识知 前世宿命本末者。皆坐心意不端故。人身甚难得。已得人身。佛经 戒复难得值闻。已得闻佛经戒。信入佛道复难。已入佛道。守持经 戒复难得。 >>>>>>>>>>>>>>>>>>>>>>>>>>>>>>>>>>>>>>>>>>>>>>>>>>>>>>>>>> 1.人身难得,得了人身但佛法难闻。 2.佛法得闻,但难闻经戒。 3.得闻经戒,但难信佛道。 4.得信佛道,但难持经戒。 读了经戒不一定信佛道。信了佛道但难持经戒,这就是根本。 而二百五十戒很多是心念的问题。因此菩萨戒天天有人授受,真 能持者便入正道。 因此不必怀疑在家人能否得阿罗汉道。四众一体,戒相如一, 但是戒之在心,世尊谆谆在耳。 当四众人能作到二百五十戒时,出家、在家的定义就不存在了。 另外在涅盘经里记载有: 世尊在入灭前最後一刻度了一外道名须跋陀罗的人,他在世 尊面前誓愿出家学道,结果当下就解脱了: <<<<<<<<<<<<<<<<<<<<<<<<<<<<<<<<<<<<<<<<<<<<<<<<<<<<<<<<< 彼尊者须跋陀罗即於尔时出家,即是受具足,成比丘分。如 是思惟……乃至心善解脱,得阿罗汉。 >>>>>>>>>>>>>>>>>>>>>>>>>>>>>>>>>>>>>>>>>>>>>>>>>>>>>>>>> 注意到须跋陀罗当下出家,但是他一辈子是外道,当下誓愿 要出家学道,可是还没真正入僧团,但是因为意志坚定,因此给 他评定为“即『是』受具足,成比丘『分』。”意思是“等同受 具足戒,具有比丘的资格”。 须跋陀罗当下也就悟道得阿罗汉,但是: <<<<<<<<<<<<<<<<<<<<<<<<<<<<<<<<<<<<<<<<<<<<<<<<<<<<<<<<<< 时,尊者须跋陀罗得阿罗汉,解脱乐觉知己,作是念:我不忍见 佛般涅盘,我当先般涅盘。时,尊者须跋陀罗先般涅盘已,然後 世尊般涅盘。 >>>>>>>>>>>>>>>>>>>>>>>>>>>>>>>>>>>>>>>>>>>>>>>>>>>>>>>>>> 他来不及入僧团就先灭了。须跋陀罗在发心出家时得阿罗汉, 也因此悟了三世实相,他必须要先入灭。过往诸佛皆同一过程,就 是佛要入灭前,大弟子和最後收的弟子会先入灭。(另文再谈) 因为他尚未入僧团,因此须跋陀罗不具有比丘的形式,但他 具有比丘的资格。(值得我们深思再深思..) 因此关键不在出家或在家的形式,而在“出家”的心念上。 那麽“出家”的定义是啥?为了什麽出家?四众的成就如何评定? 这些我再以专文讨论。请稍候。 -- Ξ Origin: 狮子吼站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