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佛国品第一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维摩诘所说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佛国品第一
   【本品大要】
    本经共分十四品,此品居其首,故名佛国品第一。本经主要思潮,是集中在佛国净
土,所以品品中都说到净土境界。如本品别序文中宝积长者开口就请佛道:「愿闻得佛
国土清净,为愿世尊说净土之行!」虽然方便,弟子,菩萨三品文中,没有谈到净土的
,但字里行间,处处含有净土的道理。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
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
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隆绍三宝□,使能不绝。降服魔怨,制诸外道。
悉已清静,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
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殆无所得,不起法忍□。以能随顺转不
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
身,色相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名称高远,逾於须弥。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法宝
普照,而雨甘露。於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无有二边,无复馀习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集众法宝,如海导师
,了达诸法深妙之意。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
□,十八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
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
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注释】
    □毗耶离:梵语,译曰广严城。因此城广大庄严而得名。

    □大智:智有三智,□一切智,是二乘了知诸法空相的总底智慧。
                      □道种智,是菩萨了知诸法差别相的别智慧。
                      □一切种智,是佛陀圆满的究竟智慧。
            现在「大智」是指道种智,也兼一切种智,因为菩萨的果地也就是佛。

    □本行:就是六度、四摄、三明、六通等无量诸行。

    □三宝:发菩提心,佛宝不断;开说正法,法宝不断;受持戒行,僧宝不断。

    □盖缠:盖即覆盖之意,有五法能覆盖心性而不生善法也。
            □贪欲盖:执著五欲之境以盖心性者。
            □□恚盖:於违情之境怀忿怒以盖心性者。
            □睡眠盖:心昏深重,而不为其用以盖心性者。
            □掉悔盖:心之躁动谓之掉,於所做之事而心忧恼谓之悔,以盖心性者。
            □疑法:於法犹豫而无决断,以盖心性者。
            有十种之妄惑,缠缚众生,不使出生死,不使正涅盘,故名十缠。
            □忿恚□隐覆自罪□意识昏迷□五情『喜怒哀乐惧』暗冥□游嬉□三业躁
            动□屏处起罪不自羞□露处起罪不修他□法财不肯惠施□他荣心生热恼。

    □辩才:辩是四无碍辩,□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词无碍辩□乐说无碍辩。

    □不起法忍:菩萨证知一切法性,本来空寂,了无所得,何有众生?所以叫『不起
                法忍』。

    □不退轮:不退有四义:
              □信不退:菩萨到了十信的第六信位,就不退生邪见。
              □念不退:凡夫无时不在妄念中,八地菩萨得到正念,念念流入『萨婆
                        若海』,永不退失。
              □行不退:凡夫或不会修行,或修而退失其行,到八地的菩萨,他们所
                        修的六度万行就不然,有进不退。
              □证不退:二乘所证的初果二果,是会退失的。菩萨到了初地位,证得
                        一分真理,便得显现一分法身,只有增胜,绝不退失。
              轮从譬喻得名,有摧坏『摧碾二障』,不定『说法循环』,圆满『法义
              具足』三义。

    □无所畏:菩萨因地无畏:
              □总持无畏:就是念定总持。
              □绝疑无畏:就是善解法相,因为有了疑惑,是不善解法相之所致。
              □知根无畏:就是了知一切众生根性,所以处处说法无畏。
              □答报无畏:佛陀教我们要报国土、三宝、师长、众生四恩。

    □缘起:性宗谈真如缘起,明真如不守自性,妄起无明,就有这个世界的幻象显现
            。相宗谈赖耶缘起,说阿赖耶识为世间一切杂染诸法生起的根本。华严谈
            法界缘起,说明有漏有为的诸法,皆从真性法界中流出,结果去染存净,
            仍然归还於这真性法界。

    □十力无畏:菩萨因地十力:
                □发一切智心坚固。□不舍众生大慈。□具足大悲。
                □信一切佛法精进。□思行禅定。□除二边智慧。
                □成熟众生。□观法实相。□入三解脱。□无碍智。

    □十八不共法:是限於佛之十八种功德法也。限於佛而不共同於其他二乘菩萨,故
                  云不共法。
                  □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
                        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
                  □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而使皆得悟
                        证。
                  □念无失:佛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於诸法之中心无所著,
                        得第一义之安稳。
                  □无异想:佛於一切众生平等普渡,心无拣择。
                  □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
                  □无不知己舍:佛於一切之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
                        不舍者。
                  □欲无灭: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精进无灭: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
                  □念无灭:佛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慧无灭: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
                  □□解脱无灭: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两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
                          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也。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尽净
                          而无馀也。
                  □□解脱知见无灭:佛於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於智而演说一切
                          诸法,各使解脱证入。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清静微妙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
                          一切众生。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静之意业,随智而转入於众生心,
                          为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之膜。
                  □□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
                          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逼知而无碍。
                  □□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之未来世所有一切,若者众
                          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逼知而无碍。
                  □□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之现在世所有一切,若者众
                          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逼知而无碍。

    □五道:因为阿修罗散在其他五道之中,所以亦可不需另立一道。

   【经文】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
    【注释】这三位大士是从观立名的。『等观』是观察诸法事理相性平等,佛和众生
            平等;佛和众生虽然是平等,可是众生没有证得本性以前,佛是佛,众生
            是众生,差则之相宛然,名『不等观』;观平等也观差别,所以叫做『等
            不等观』。

    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
    【注释】观三界诸法中,到得二十五有『王三昧』,叫做定自在王。即此於一切法
            ,通达无碍,得大自在,叫做法自在。

    法相菩萨,光相菩萨。
    【注释】法相是以诸法作相,悟得法性已无相为相,相即非相的法相,那就和如来
            的究竟实相相应了。从这实相法体上出生智慧光明,叫做光相。(新译作
            法幢、光幢)。

    光严菩萨,大严菩萨。
    【注释】以智慧光明,庄严三德,叫做光严。以大多胜的三智,庄严法性的理体,
            叫做大严。

    宝积菩萨,辩积菩萨。
    【注释】积藏一切法宝,作自利利他的资粮,叫做宝积。积集无量辩才广度有情,
            叫做辩积。

    宝手菩萨,宝印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
    【注释】手是有拔济和授与的意思,菩萨能拔众生出生死苦海,授与众生以无上涅
            盘的妙乐。

    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
    【注释】以大悲心愍念有情沈沦苦海,无时不欲提拔他,叫做常惨;以大慈心,慈
            念有情具有佛性,欣喜他们迟早终可以成佛,离苦得乐,叫做喜根;虽喜
            虽惨,而喜惨之性平等,自在不二,名为喜王。

    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
    【注释】具四辩八音为有情说法,叫做辩音;在楞严经圆通章中,虚空藏菩萨自己
            解释他的名字道:「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

    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
    【注释】执智慧的火炬,照破无明的黑暗,叫做执宝炬。勇猛精进,自利利他,叫
            做宝勇。自己见性,亦见人性,如世间所谓的真知灼见,所以叫做宝见。

    帝网菩萨,明网菩萨。
    【注释】帝网是三十三天天帝的因陀罗陀网,是用摩尼宝珠罗织而成,光辉相映,
            重重无尽;这二位菩萨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处,也如帝网重重无尽。

    无缘观菩萨。
    【注释】菩萨度生,固然要观察因缘时节,若能进一步做到无缘大慈,那就更超胜
            了。无缘慈观是三种缘慈的一种,三种缘慈:□生缘慈,观察一切众生和
            父母一般,设法拔除其苦而与其乐。□法缘慈,悲愍二乘人只证人空,而
            以法空拔济他。□无缘慈,佛心平等,任运随缘,无所住著,度诸众生。

    慧积菩萨,宝胜菩萨。
    【注释】聚积无量智慧,照破无明,故名慧积;出世间的无上法宝,超胜世间的七
            宝,故名宝胜。
    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
    【注释】□从天立名,平常说天已够尊贵,天中之王,更比天来的尊贵。□从坏立
            名,菩萨能降服魔怨,故名坏魔。□从电立名,菩萨了知一切法如幻如化
            ,如露如电,而证入无所得理。□从王立名,和法自在的意思是一样的。
            □从功用立名,以种种功德法财,庄严其相。□从无畏立名,喻其说法无
            所怖畏。

    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
    【注释】菩萨说法的法音,犹如天将降雨,先行雷音一般。依无我疏解,山相击有
            三种因缘,□劫坏之时,有□岚风,能击须弥,令如微尘。□大树紧那罗
            王奏乐之时,大海波涛汹涌,须弥山七金山都为震动而发音。□修行成道
           之人,由於自力与佛力加被,自然能令大千世界地震,发出微妙音乐。

    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
    【注释】在涅盘经里有象马兔三兽渡河的譬喻:兔浮水面,马在水中,向直截至底
            。兔譬喻声闻所证得的法最浅,马喻缘觉所证的法较声闻深一层,但赶不
            上菩萨的澈法底源,所以象喻菩萨。诸象中以香象最胜,而白香象又更胜
            一筹。

    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
    【注释】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勇猛精进,不休不息。

    妙生菩萨,华严菩萨。
    【注释】无生而生,生而无生,虽度尽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故名妙声,以万行
            因华,庄严法报二身,故名华严。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
    【注释】前者是从观察音声而得名,因他是『寻声救苦度群迷』,尘尘刹刹,无不
            现身,後者是从大势得名,在思益经中,他解释自己名字道:「我投足之
            处,震动三千大千,及魔宫殿,故名得大势」。阿弥陀佛和上面二位菩萨
            ,称为西方三圣。

    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
    【注释】梵网即梵王之网,是二禅天的天主。梵是净的意思。杖是有荷担和扶持之
            意,菩萨真佛子,能扶持众生,荷担如来家业。无胜是说世间没有比他更
            超越,所谓无能胜者。以无量福智,庄严净土,得名严土。

    金髻菩萨,珠髻菩萨。
    【注释】金髻珠髻,都是装饰品,譬喻菩萨用种种功德法财,庄严其身。

    弥勒菩萨。
    【注释】弥勒译为慈氏,这菩萨生来就具有慈悲心怀,不喜食肉。

    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菩萨。
    【注释】文殊师利译作『妙吉祥』『妙德』『妙智』『妙首』等。佛说法自在,故
            称法王;凡是能荷担如来家业的都得称作法王之子。但现在标出文殊为法
            王子,因为他在菩萨中称为上首,智慧最为殊胜。

    【经文】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从馀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亦
从馀四天下,来在会坐。并馀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
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悉来会坐。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
坐。

    【注释】
    □尸弃:译作顶髻,因为他的头顶有螺旋式的发髻。

    □馀四天下:四天下,就是东南西北四大部洲。每一四天下,各有帝释梵王。现在
                说馀四天下,不是婆娑世界的四天下,是表明这班帝释梵王等都是从
                他方世界的四天下来的。

    □诸天:就是天众,天人。

    □龙神:龙有蛇龙和空虚龙二种,现在说龙神,是指虚空中由善恶杂报所感的,一
            些似人天非人天之类的龙神。
    □夜叉:译作轻捷,有地行空行天行三种夜叉,地行包括食生人肉食的罗刹女等。

    □乾闼婆:译作『寻香』『嗅香』『香阴』等。是天乐神不事生产,有『闻香来舞
              ,作乐乞食』的意思。

    □阿修罗:译作『无酒』『非天』『无救』『不端正』,因为他好饮酒,非酒不行
              的。虽属摄天趣,但如佛地论所谓『行多谄诈,无天实行』所以不能和
              天一样享受天福。他的容貌是很怪难看的,终日又好战斗,所以得了这
              些名称。楞严经说有四种修罗:□卵生,鬼趣摄。□胎生,人趣摄。□
              化生,天趣摄。□湿生,畜趣摄。

    □迦楼罗:即大鹏金翅鸟神也,有胎卵湿化的四生,能食四生的诸龙。

    □紧那罗:译作『人非人』,因他头上有角,似人而实非人,亦译『歌神』,能唱
              歌咏,和乾闼婆一样奉事诸天。

    □摩侯罗迦:侯 = 目 + 侯。就是大蟒蛇神。

    【经文】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於大海,安处众宝
师子之座,蔽於一切诸来大众。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
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於中现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磨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
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皆现於
宝盖之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於宝盖中。
    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注释】
    佛陀以神力,示现出佛国净土的庄严,藉事显理,开示圆融法界的道理,不可思议
的法门,使他们知道佛国净土,全在一心,不用他求。
    当时法会大众看了佛不可思议的神力,咸皆称叹欢喜,庆未曾有。这叹未曾有,是
口业的恭敬,合掌礼是身业恭敬,瞻仰尊容,目不暂舍,是意业的诚恳。正显示他们以
清静三业,归敬我佛。

    【经文】
    长者子宝积即於佛前,以偈颂曰:
        目净修广如青莲          心净已度诸禅定
        久积净业称无量          导众以寂故稽首
    【注释】这首颂是赞佛的心色超胜不可思议。印度有青莲华瓣,黑白分明,佛陀的
            眼睛也和青莲一般好看。佛的胜应身,有九十七种大人相,现在单是赞青
            莲华眼,以摄其他九十六种相,因为头是身体最重要的部份,而头部又以
            眼睛最重要的缘故。

        既见大圣以神便          普现十方无量土
        其中诸佛演说法          於是一切悉见闻
    【注释】这是叹佛陀合盖现土的神变不可思议,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所以称
            大圣。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财施一切
        能善分别诸法相          於第一义而不洞
        已於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注释】这是叹自在和法施不可思议。佛陀於法自在,故称法王。说法能够利益滋
            润有情的法身慧命,和世间的财物能够滋养色身一般,故称法财。能够善
            於分别诸法的法相,这是佛陀入『世俗谛』的权智,也是他度生的手段,
            如果不能善知法相,他就没有教化众生的本领。但他所以有这种权智,又
            完全从证得第一义谛的实智中得来,因为契证诸法如如不动的真体,所以
            才会从真实上生起善达法相,教化众生的妙用。

        说法不有亦不无          以因缘故诸法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          善恶之业亦不亡
    【注释】因为诸法的本性寂然不动,本来不落於有,亦不落於无,由於种种因缘会
            合,所以便有幻起的法相,好像有土地和陶师等的因缘,就有一个茶杯的
            幻相,究其实,是没有一个实在不坏的固体,所以说没有能造的我,也无
            所造之物,亦无受用这些物件的人。但是善恶的业报也不会亡失的。

        始在佛树力降魔          得甘露灭觉道成
        已无心意无受行          而悉摧伏诸外道
    【注释】这颂是赞佛能降魔怨和制诸外道。佛树即觉树,也就是菩提树。甘露,相
            传是生在忉利天的一种树花,含有甘露蜜汁,听说饮了就能长生不老。这
            是拿来比喻证得涅盘寂灭的妙理,就能超生死,永出轮回。既然觉道究竟
            ,断了一切烦恼,那麽一切妄想的心,攀缘的意,以及一切有所造作的心
            所受行,自然都已断除。唯其能断除,所以得大智慧,能摧伏一切魔外道
            的邪见矫论。

        三转法轮於大千          其轮本来常清静
        天人得道此为证          三宝於是现世间
    【注释】第一二句赞法宝,第三句赞僧宝,和上面一颂合起来,是总赞三宝住世间
            。三转法轮,是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的简称,大般若经云:『世尊初转法
            轮之时,无量众生发声闻心,无量众生发独觉心,无量众生发无上正等觉
            心』。这是指三乘通行的法轮。但怎样叫做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这有『
            教之三转十二』和『行之三转十二』二种。教之三转,有『自三转』:是
            初转在见道,名印相转;次转在修道,名应作转;三转在无学道,名已作
            转。『为他转』: 即是佛最初成道到鹿野苑,替□陈如等五比丘说苦集灭
            道的四谛法。把四谛法各分作『示相』『劝修』『作证』的三番来说,如
            佛先向诸比丘开示四谛之相云:『诸比丘!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
            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这是初番先揭示四谛的相貌
            ,也叫做『示相转』。开示完了,连接劝他们依法修行,如说:『此是苦
            ,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这叫
            『劝修转』。示相和劝修两个步骤已经做过了,但是这些道理有什麽根据
             呢?佛陀最後替他们说明, 这是从自己证悟和体验中得来,可以担保不
             错,同时也要他们求证,所以叫『做证转』,如说:『此是苦, 我已知
             ;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这样叫做四
             谛三转十二行。 行之三转十二,是从四谛的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上搭配的
             , 三转一一能生『眼』『智』『明』『觉』的四种智慧,若以四谛个别
             而论, 本来共有四十八行相,但今说十二行,是依总数说的,如疏赞说
             :『於一一谛, 各有十二行相:谓於苦谛生圣慧眼为总,别於过去苦谛
             生智,未来苦谛生觉,现在苦谛生明; 一总法眼,三世行相别故,合成
             於四。 三转合有四时八行相,而总数不过十二,总名三转十二行相法轮
             』。

        以斯妙法济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医王          当礼法海德无边
    【注释】这是赞说法利益。妙法是清静的法,佛陀以妙法施群生,群生不受则已,
            如果能信受奉行,是断不会退堕三途,决定得到清静无为,永断生老病死
            苦的。佛陀以法药利益众生,故称大医王。佛理如大海,难测难思,这是
            我们应当恭敬礼拜的。

        毁誉不动如须弥          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虚空          孰闻人宝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为盖          於中现我三千界
        诸天龙神所居宫          乾闼婆等及夜叉
        悉见世间诸所有          十力哀现是化变
        众睹希有皆叹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圣法王众所归          净心观佛靡不欣
        各见世尊在其前          斯则神力不共法
    【注释】这叹佛的身密不可思议。佛为圣中之圣,是一切众生所归仰的,佛的法身
            是十分普应的,假使众生以清静的心去观想他,没有不看见佛的一切相好
            庄严,而得大欣喜的。这就是佛陀的不可思议威神之力,所感得的大乘不
            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获其利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          或有恐畏或欢喜
        或生厌离或断疑          斯则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进          稽首已得无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导师
        稽首能断众结缚          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诸世间          稽首永离生死道
        悉知众生来去相          善於诸法得解脱
        不著世间如莲华          常善入於空寂行
        达诸法相无挂碍          稽首如空无所依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於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
为汝说。」
    於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
    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
    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
    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所以者何?菩萨取於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宫室,随
意无碍。若於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
非於空也。宝积当知,
    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
    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於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自行守戒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
属不离,善和争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易调伏
。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
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
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是故宝积,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注释】
    □偈颂:梵语迦陀,是阿迦陀的略称,译作颂,也有译作良药的,如六十华严云:
            『誉喻迦陀药,消灭一切毒』。颂有通颂和别颂的不同;不管他是长行或
            偈颂,文字具足三十二个字以上的,叫做通迦陀,以三言四言五言乃至八
            言组织而成的文句,以四句作一偈,叫做别颂。依照华严大疏,立颂有八
            意:□用少字摄多义。□赞叹多用偈颂。□佛为钝根的人重说。□为随众
            生的根性所喜乐而说。□为迟来的听众重说。□说颂的文字简单,容易受
            持。□为增明前说,恐怕前面说了的还欠清楚。□长行未说,别说偈颂。
            亦叫做孤起颂,是突然孤起的意思。这里的颂属□。

    □一切的众生,就是菩萨净土,菩萨离开了众生,就无行可修,无净土可证了。这
      因为菩萨能化度众生的缘故,众生化度的功行圆满,也就是菩萨的净土圆成。所
      以菩萨是随著他过去、现在、未来所已化、所今化、所当化的众生是什麽众生,
      就建立他是什麽样的净土,完全是随一切众生之类的机缘所宜而产生,正所谓『
      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随所化』是指人天众生,『随所调伏』是指二乘众生,『入佛智』是指发大心
       的众生,『起菩萨根』是指修大行的众生。

    □菩萨得到净土只管自己受用就好了,何必说漂亮话,说是为众生而取净土呢?『
      为饶益众生故』,就是解答这个问题。因为菩萨之所以取求净土,完全以利益众
      生为大前提,这就是一种大悲心,所谓佛法的精警处,是『以菩提心为因,以大
      悲心为根本,以方便为究竟』。

    □菩萨以观空破相的智慧,能对治贪著染污的过失,可以说得净土是为众生,但既
      有为众生而得净土的『取之有心』,如何能得到净土呢?这里是以空地起宫室的
      譬喻,来解答这个问题。答的大意是:净土是菩萨的功德之果,光是有空慧是不
      成的,必须要为众生,方能庄严他的净土。另外,二乘沈空滞寂的空,不能教化
      众生和在空中不能建立宫室一样,而空下有地,正如菩萨的真空不空,而有妙有
      ,所以能从空出假,教化众生,成就众生,所以能庄严他的净土。

    □发这直心、深心、菩提心,是修学佛法的根本。起信论中说:『一者直心,正念
      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誓拔一切众生苦故』。
      直心是不纡曲的心,因为直心是我们证道的根本,所以楞严经说:『十方如来,
      ,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依照涅盘经,直心有两种解释:□自行直
      ,是自己起行真直,不虚伪。□化他直,是菩萨教化众生,利物不曲。『直心』
      和『不谄』是因,『净土』和『成佛』是果。又以菩萨因修直心,果得『不谄众
      生来生其国』,也就是菩萨所得净土。深心是信佛法的心达於极点,有了这深心
      的『因』,所以『果』上具足功德。菩提心,僧肇法师说即是大乘心,乘是载运
      之意,菩萨发此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方能载运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盘
      彼岸。

    □下面分别解释六度,後面经文中重复出现了好几次,可见六度是如何的重要了。
      □布施:梵语檀那。□财施:舍财济贫也。□法施:说法度他也。□无畏施:以
              无畏施於他人,谓救人之厄难也。
      □持戒:受持戒律而不犯触也。
      □忍辱:梵语羼提。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也。
      □精进:又曰勤。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大乘百法中善心所之一。勇猛
              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也。又有□被甲精进:被菩萨大势心之甲,不
              怖种种难行也。□摄善精进:勤修善法而不倦也。□利乐精进:勤化众
              生而不倦也。
      □禅定: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维修。新译曰静虑。思维修者思维所对之境
              ,而研习之意。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意。定者,为梵语三昧之
              意,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
      □智慧:梵语若那,译曰智;般若,译曰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又知俗谛曰
              智,照真谛曰慧。

    □四无量心: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
                也。□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
                悦之心也。□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也。又怨亲平等,舍
                怨舍亲也。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
                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
                天,故云四梵行。

    □四摄法:□布施摄: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使因是生亲爱
              之心,依我受道也。□爱语摄:谓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
              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也。□利行摄:谓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由
              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也。□同事摄:谓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
              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也。

    □三十七道品:道者能通之义,到涅盘道路之资粮。现分七类:
        □四念处:□身念处:观身不净也。身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
                  充满,无些净处。
                  □受命处:观受为苦也。受为苦乐之感,乐从苦之因缘而生,又
                  生苦乐,世间无实乐。
                  □心念处:观心为无常也。心为眼等之心识,念念生灭,更无常
                  住之时。
                  □法念处:观法为无我也。法为除上三者所馀之一切,法无自主
                  自在之性。
        □四正勤:又名四意断、四正断、四正胜。次於四念处所修之行品也。
                  □对已生之恶为除断而勤精进。
                  □对未生之恶,更为使不生而勤精进。
                  □对未生之善为生而勤精进。
                  □对已生之善,为使增长而勤精进。
                  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名四正勤。能断懈怠,故名四正断。於
                  正策励身语意中,此为最胜,故名四正胜。意中决定,而断行之
                  故名四意断。
        □四神足:集定断行具神足。心定断行具神足。
                  精进断行四神足。我定断行四神足。
        □五根:□信根,信三宝四谛者。
                □精进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
                □念根,忆念正法者。
                □定根,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失。
                □慧根,思维真理者。
                此五法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五根。
        □五力:五根增长後有治五障之势力者。
                □信力: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
                □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
                □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者。
                □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者。
                □慧力: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者。
        □七觉支:又曰七菩提分。觉法分七种,故曰支。
                  □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
                  □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
                  □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轻安觉支:断绝身心□重,使身心轻利安适。
                  □念觉支: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
                  □定觉支: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乱。
                  □行舍觉支: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是
                              行蕴所摄之舍之心所,故名行舍。
                  若行者之心浮动时,可用除舍定三觉支摄之。若心沈没时,可
                  用择法精进喜三觉支起之。念觉支常念定慧,不可废退。是故
                  除念觉支外,其他六觉行人之要而用之。以此七事证得无学果。
        □八正道:□正见:见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以无漏之慧为体,是八正道之
                  主体也。
                  □正思维:既见四谛之理,尚思维而使真智增长也。以无漏之
                  心所为体。
                  □正语: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也。以无漏之戒为
                  体。
                  □正业:以真智除身一切之邪业,住於清静之身业也。以无漏
                  之戒为体。
                  □正命:清静身口意之三业,顺於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
                  法也。以无漏之戒为体。
                  □正精进:发用真智,而强修涅盘之道也。以无漏之勤为体。
                  □正念: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以无漏之念为体。
                  □正定:以真智入於无漏清静之禅定也。以无漏之定为体。
                  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到涅盘彼岸,故谓之道。总为
                  无漏,不取有漏,是见道位之行法也。

    □回向心:觉明保持,则能以妙力,感佛光回照,又向佛而安住也。又有:□菩提
              回向:用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求大菩提。□众生回向:用自己的善根
              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实际回向:用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真如实际
              。

    □八难:□地狱难。□饿鬼难。□畜生难。□盲聋□哑难。□世智辩聪难:他们因
            为有点世间的小聪明,就怀著心先为主的成见戴著有色眼镜来看一切东西
            ,那麽即使他们见闻佛法,也不能恭敬接受。□佛前佛後难,所谓:『佛
            在世时我沈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可见遇不到佛的苦恼。□北俱卢洲难:因该洲人福报极大,只贪图快乐,
            不肯学佛,所以连韦驮菩萨,也只能作三洲感应的护法。□无想天难。

    □十善: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不贪、嗔、痴。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
,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佛知其念而告之曰:「於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 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
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
尼佛土清静,譬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砂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於
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静,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静。」
    於是佛以足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
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此众恶不净土耳,譬
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於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
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  佛国品第一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