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是学佛根基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kftseng.bbs@buddha.nsysu.edu.tw (矜羯□), 信区: BudaMagazine 标 题: 净因三要(12)--三皈五戒是学佛根基 发信站: [鹿苑]五明学馆 (Thu Oct 7 21:12:26 1999) 转信站: Lion!nsysu-news!VIDY 来 源: buddha.nsysu.edu.tw [ 本文转载自 tzyouth 讨论区 ] [ 本文原作者是: kftseng ] [ 发表时间为: Thu Oct 7 21:09:58 1999 ] □□□□□□□□□□□□□□□□□□□□□□□□□□□□□□□□□□□□□□□ □ □ □ 净因三要 -- 三皈五戒是学佛根基 □ □ 证严法师 □ □ □ □□□□□□□□□□□□□□□□□□□□□□□□□□□□□□□□□□□□□□□ 学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唯有如此,才能成就无上 佛果。 什麽是「菩提心」呢? 菩提就是「觉道」,觉悟人间的苦难,发心求取正觉成就佛道 ,以普度众生离苦得乐。然而发了「菩提心」之後,想要到达成佛的目标,一定要修「菩 萨行」 精勤持净戒,慈悲度众生:这是成就佛果唯一的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珍惜得以听闻佛法的福分 □ ~~~~~~~~~~~~~~~~~~~~~~~~~~~~~~~~~~~~~~~~~~~~~~~~~~~~~~~~~~~~~~~~~~~~~~~~~~~~~~ 这世间的苦难灾厄,真是诉说不尽啊! 透过传播媒体,我们可以知道——有的国家经 年战乱,人命如草芥; 有的国家旱潦连年,□馋困顿; 或是突遭灾变,人民生命、财产毁 於片刻之间。相较之下,台湾地区真可说是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知福、惜福——珍惜生於富足国度并得以听闻佛法的福分,赶紧发 菩提心,修菩萨行,直往成佛的目标迈进,使过去所种的福因开花结果,绵延不尽。 人生多苦,众生皆受业力牵引,迷茫流转。我们既发菩提心,就要及时依佛陀的教理 了彻人生的道路,抛开欲念、贪爱、□恨、疑惑、愚痴等等使觉性迷乱的因素,力行菩萨 道,堪忍世间的苦难及折磨,为众生付出,藉人与事的磨□来洗□心地。 修菩萨行,须先「皈依三宝」——佛、法、僧; 次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渐修「十种善法」——身三善法、口四善法、意三善法; 圆满 「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首先来谈谈皈依三宝与持守五戒的意 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心皈依佛、法、僧 □ ~~~~~~~~~~~~~~~~~~~~~~~~~~~~~~~~~~~~~~~~~~~~~~~~~~~~~~~~~~~~~~~~~~~~~~~~~~~~~~ 要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必须精勤持戒,而持戒之前须先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 法、皈依僧。 皈依的「皈」字是两个字组合而成,一字是反,一字是白。「反」是「返」的古字, 两者意义相通; 「白」代表清净、光明、善良。「依」是依靠的意思。所以「皈依」就是 舍弃过去不正确的观念和不正当的行为,一心依靠佛、法、僧,诚恳勤勉地修习善法,回 归人人本具的清净佛性。 为什麽每位佛弟子都应该皈依佛、法、僧呢? 因为——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了 彻宇宙究竟真理的大觉者,他所宣说的教法,能作为我们身心的依靠; 我们只要依照佛陀 的教导来修□心性,遵循佛陀所定的规戒,就能启发本具的佛性,具足大慈悲与大智慧。 所以,佛陀是我们身心所皈依的人。 虽然佛陀已经离开人间两千多年,但是他所宣示的教法仍然留传於人间; 只要我们衷 心信受,就等於佛陀亲自教导我们。这就是皈依法。 佛陀的教法精深,一般在家学佛者为了生活忙忙碌碌,无法全心全意修学佛法,所以 必须依靠专门研究佛陀教理,而且过著严格修行生活的僧伽来引导; 更何况僧伽是佛陀法 脉承续者,担负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使命,所以应该要皈依僧。 能受三皈依,才是真正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正信佛弟子; 之後,必须进而持守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也就是儒家的「五常」——仁、义、礼 、智、信。五常是每位学佛者应守的规戒,也是做人最根本的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持戒不杀,不求仁而仁著 □ ~~~~~~~~~~~~~~~~~~~~~~~~~~~~~~~~~~~~~~~~~~~~~~~~~~~~~~~~~~~~~~~~~~~~~~~~~~~~~~ 「不杀生」即是「仁」。人皆怕死,难道其他的生灵不怕死? 人知道痛苦、害怕痛苦 ,难道其他生灵不知痛、不怕痛? 孟子曾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不忍见众生承受惊忧、恐怖、惧怕之苦及椎心刺骨之痛,就是「侧隐之心」,也就是「 仁心」。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留心护惜生灵,就是仁者,不需求仁而得仁。 佛陀的弟子曾问佛陀:「为什麽天下会有战争呢? 什麽时候才能刀兵息止? 天下何时 得太平呢? 」佛陀回答:「你们若想知道什麽时候才能天下太平,去听听屠门夜半之声吧 ! 屠门不再传出凄厉的哀嚎声时,乃兵之劫才能平息啊! 」 杀生实在是非常残酷的事,不论牛羊鸡鸭或是鱼虾螃蟹,被人捕捉困绑即将宰杀时, 它们知道将受刀割火烹之苦,心中的那种恐惧,真是难以言喻啊! 而利刃割身之际,更是 痛极苦极! 人类为满足口腹之欲,以残酷不仁的手段残害众生生命,使众生血流成江河; 它们与人类一样有灵性,既被杀,乃含怨,有怨必报,果报成熟即化为刀兵之劫,使人类 自相残杀。所以,天下的战乱灾厄怎能平息啊! 吃肉的人一多,杀生就多了,我们是智慧者、有心人,应该具有慈悲的心念,所以最 好尽量少吃肉,现代人即使不吃肉类,仍有很多营养可口的食品可供食用; 更何况众生轮 回六道,说不定餐桌上的猪、鸡、鸭,就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眷属,我们何忍为了口腹 之欲而大食其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持戒不盗,不折义而义敷 □ ~~~~~~~~~~~~~~~~~~~~~~~~~~~~~~~~~~~~~~~~~~~~~~~~~~~~~~~~~~~~~~~~~~~~~~~~~~~~~~ 「不偷盗」即是「义」,如果能守好不偷盗戒,则不需刻意追求,义理自然表现在言 行举止中。 学佛的人应该看淡物质享受,专心修习佛法,平日生活能够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 稳就可以了,有什麽可贪求的呢? 何必为了名闻利养去做不义之事? 学佛者若能降伏欲念 ,简□度日,并进而喜舍布施,利益人群,不需要刻意追求,即能将义理广泛地流布弘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淫者,不折礼而礼立 □ ~~~~~~~~~~~~~~~~~~~~~~~~~~~~~~~~~~~~~~~~~~~~~~~~~~~~~~~~~~~~~~~~~~~~~~~~~~~~~~ 儒家五常中的「礼」即是佛佛教五戒中的「不邪淫」,也就是男女之间的礼节。出家 的比丘、比丘尼,须守清净不淫戒; 在家学佛的男、女居士,则应遵守一夫一妻制,丈夫 忠於妻子,妻子遵守妇道,彼此负责任,并且共同担负教养子女的责任。 如今社会上男女之礼衰微,造成很多社会问题。报纸上曾经登载,一个年仅九岁的孩 童,原本跟随父亲在台东生活,後来自己流浪到花莲,结交了一些不良少年,学会偷盗, 一日被警察抓到,询问之後,才知道他流浪来花莲是为了寻找母亲——他的母亲原是有夫 之妇且育有子女,後来与他的父亲发生不正当的感情,同居而生下他後,将他去给他父亲 抚养,自己回花莲与丈夫及孩子一起生活。 像这样的例子在社会中真是时有所闻啊! 这就是废弃了男女之礼,才会造成家庭及社 会问题。若学佛之人个个守好不邪淫戒,而社会大众也重视男女之礼,则我们的社会就能 礼立义扬,清净祥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妄语者,不慕信而信扬 □ ~~~~~~~~~~~~~~~~~~~~~~~~~~~~~~~~~~~~~~~~~~~~~~~~~~~~~~~~~~~~~~~~~~~~~~~~~~~~~~ 一般人说话常常不负责任,不考虑後果; 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人在世间,必定要言而 有信,守好口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敬仰与爱护。所以只要守好「不妄语戒」——不 妄言、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就能自然而然建立起诚信的品格与名誉,受人信任与尊 敬。 不妄言是不说虚假、欺骗的话,也就是「能说能行,言出必行」。不恶口是以仁厚之 心出和雅温柔之语,使人内心喜悦而真诚地信服。绮语是好听却不诚恳的话,就是所谓的 「巧言令色」,论语学而篇中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矣」论语卫灵公篇也提到:「巧 言乱德」,可见说动听却不诚恳、不切实际的话,会丧失操守、惑吼人心。两舌则是曲解 事实、搬弄是非,将原本单纯的事变得复杂,不但伤害别人的心或使别人起冲突,更会造 成人心不安,破坏团体和谐的气氛; 所以希望诸位莫有「两舌」的行为,并进而以「知足 、感恩、善解、包容」来圆融人事。 开口动舌,无不是因,无不是业,学佛若想得正果,对於「因」的造作必须非常谨慎 ! 所以对人说话要审慎思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可得意忘形,随便乱说。 妄言——就是说谎话。说谎者多数会掩藏自己的错误,有很多事情他根本不知不见, 却是非颠倒,强词夺理。一个人若会说谎话,行为必定会偏差。佛陀也曾表示,凡造大妄 语业者,是不可救药、不可原谅的。 两舌——就是故意搬弄是非。学佛一定要学「说法口」就是以言语净化他人。我们的 每一句话都要能够教育众生,使人愿意向善,使彼此仇恨的人能沟通感情; 若能时时刻刻 宣说佛法,洗□众生的心,就称为「说法口」。与说法口相反的是「是非口」,就是「非 道理」而说成「是道理」。若以一张利口东家长、西家短,使本来感情很好的朋友,彼此 之间和睦的感情受到伤害,甚至暗埋仇恨的种子,就是以「两舌」造作口业! 用言语反覆 搬弄是非的人实在不可原谅。 绮语——就是口是心非,内外不一,擅於说好听的话、也就是世俗所谓的甜言蜜语。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能说不能行,会颠倒是非;花言巧语,会迷乱人心,所以 有人说:「口蜜腹剑」——口如甜饴蜜糖,但每一句话都似暗箭伤人。像这种行为也是不 可原谅的。 人生对教育的授与受,大都靠声与色传达,口是声的代表,我们学佛要声色兼俱「若 修身而不修口,则修身之行也难成就,所以一定要身口并行;想令人起欢喜心,当然要用 「说法口」来接引对方。 慈济志业起源於我当年的一念悲心,然後以「声」苦口婆心地呼吁众人,由一而十, 由十而百,口口相传,声声连接; 从近到远,由少至多,都是以「声」呼吁,才有今天的 「慈济」。而全省慈济委员无论走到那一个角落,也都是以慈济之声,成就了无数活动, 净化了无数人心。 声色和、言行合,则事功可成,因此我们定要心和、口和,方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 团体。 --------------------------------------------------------------< 12 待续 >---- -- 观■□■□■□■观■□■□■□■□■□■□■□■□■□■□■观■□■□■□■观 身 法本法无法 受 既然清净 何必有网 譬如大日 遍照不爽 心 今付无法时 法 不 无法法亦法 是 上下十方 无为自在 因陀罗手 去曼达碍 无 法法何曾法 无 净□■□■□■□苦□■□■□■□■□■□■□■□■□■□■□常□■□■□■□我 梵网经典: http://buddha.nsysu.edu.tw/buda Email 信箱: kftseng@cc.nsysu.edu.tw 中华电子佛典: http://ccbs.ntu.edu.tw/cbeta [鹿苑]五明学馆: buddha.nsysu.edu.tw Ξ Origin: [鹿苑]五明学馆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