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相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David:
在南传的修定方法中,运用「似相」这概念非常普遍,但我没印象《阿含经》中提到打坐时
运用「似相」的修法,请问有人知道阿含经中哪些地方有提到「似相」的吗?

 我不是否定似相的修法,纯粹好奇,毕竟达成定、慧是目的,手段的细节倒其次,用「似
相」能达到这目的自然很好。这「似相」的修法也与北传许多修定法门中的观想方法(不是
毗婆舍那)有相通的地方。

Linus Hsao:
虽然似相这名词在大正藏中没讲,但我们依四大教法来检验,依世尊说的止观教法来看或许
有点端倪。

如果依照似相的作法(以前KE好像说过),那是在修四念处的观身/受时,能维持住心一处(如
观呼吸,世尊比喻将五种小动物栓紧),住心一处不只是字面上的意义先忽略。接著自动进
入观心,此时五根已经开始进入休息状况不会产生干扰(如听不见外界普通声音),脑海里平
静无波无有任何一丝念头。这时会达到初步的定,但还离初禅很远。

此时就可能会观察到『心流』,此观察不因眼根。而所谓的心流是隐藏在平时我们所能觉知
的念头之下的微细"东西"。

这也是为甚馍必须要修禅定的关系,当我们以为自己心平静下来了没有苦了,事实上只是把
锅盖盖紧而已,锅里水还是强强滚。

当心流稳定不再跳动後,依个人适合修习的法门不一定而"择法"。有的行者此时能保持清净
态(无相)没多久就能入初禅如除粪比丘这类行者。有人虽然无法马上达到清净态(无相),但
能观察到一个稳定不再跳动的"相",这可能就是南传有修止道那一派所谓的似相(以真言法
门的观法来说,就是直接一开始选择一个固定的"相"观得很熟练,但基本原理都一样)。

将心接著专注在那个相上,让心继续沈静而在往後入初禅。

每次想到世尊所说得止观二道时,心中不免唏嘘。以前推崇净土的时代,狂热者说止观太难
众生不可能会,所以都来念佛。现在推崇南传时,又变成止观很简单大家只要专心观察身体
动作不再苦就解脱。

世尊所说的是,解脱道就是八正道。但每个人的八正道走得方式都不太一样。所以世尊至少
介绍十念清净法门,世尊没说『非我所说都不是解脱法』,那是通天我最大观念的产物,世
尊说的是『甚馍是符合解脱道修习次第的条件』。

Bowen Ke:
似相是一种禅相,可能是有些经文中说的 相、标。不过我还没看过经中有进一步的解释。
所以不确定实际的意思是否如此。例如,中阿含177经:
「若有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
就游。」

此经也说要用正确的方法,念住在相、标上,专注一意,使禅定稳固。
「彼受此行,念此相、标,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进
,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David Chiou:
谢谢 Bowen Ke 所举出的经文!昨天和无著比丘请教了一下,他直接叫我去查 nimitta,中
文通常翻译为「禅相」,英文的定义为: mark, sign; image; target, object; cause, c
ondition. 还真是「相、标」的意思,是「想阴」在禅定中的一种作用。

《中阿含经》卷十七第72经的定中的「光明」就是一种禅相:
c.f.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E4%B8%AD%E9%98......
《中阿含经》卷17〈2 长寿王品〉:「阿那律陀!我今要当作是念:『我心中不生疑患,不
生无念患,不生身病想患,不生睡眠患,不生太精勤患,不生太懈怠患,不生恐怖患,不生
喜悦患,亦不生自高心患,不生若干想患,亦不生不观色患。』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故
,便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因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故,便得光明
而见色。」(CBETA, T01, no. 26, p. 538, b21-28)

《中阿含经》卷二十四第98经中「身念住」的光明也是种禅相:
c.f.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E4%B8%AD%E9%98......
《中阿含经》卷24〈4 因品〉:「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
忆所念,如前後亦然,如後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
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之所覆。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
,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CBETA, T01, no. 26, p. 583
, a21-28)

原来这和上次访谈时有人问到的「光明」就是一种禅相: https://www.facebook.com/g
roups/budainfo/permalink/461110507331967/

但有一些可注意的地方,等我把他开的课听完了再贴上重点。


Bowen Ke:
来当一下剪贴工,提供一点参考资料。最近刚好狮子吼的佛教新消息板有连载 无著比丘 的
访谈,所以就节录 无著比丘 著作【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中对於念与定的说明。

念:
不涉入且超然的接纳,是「念」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也形成一些现代禅修老师和学者教学的
重要层面。他们强调:「念」的目的,是仅仅让事物被意识到;而不是除去事物。「念」默
默地观察—像在戏台旁的观众,绝不干预。有人将「念」这种不加反应的特点,视为「无拣
择」的觉知。「无拣择」意谓著:以这样的觉知,修习者保持不偏不倚的觉察,而不作喜欢
或不喜欢的反应。这样沉默且无反应的观察,有时候已经足以抑制不善法,因此,「念」的
应用,能产生非常有效的结果。然而,「念」的活动,仅止於超然的观察,也就是—「念」
不改变经验;「念」深化经验。(page 72)

定:
「定」的独特素质是去「引导」,并且,将「心」运用在「聚焦」於单一的对象上,以便排
除其他的一切。所以,定的发展,是要促成一种转移—从「主- 客体」二元性的一般经验结
构,转向「合一」的经验。不过,「定」,因此排除了对於外境、及外境的交互关系的广泛
觉知。(page 79)

念与定的差异与配合:
从《相应部.念住相应》( Satipa??h?na Sa?yutta)的一段经文中所用的字汇来看,这两
者之间的差异,就很明显了。在这段经文中,佛陀劝告:修习者在修习念住时,如果正好分
心或昏沉,那就应当暂时转换自己的修习,并且开发一个「定」( samatha)的对象,以培
养内在的喜悦和平静。对於这一点,佛陀称之为「『被引导』的禅修形式」( pa?idh?yab
h?van?)。如果,一旦心已经变得平静,修习者就可以回到「『非引导』的禅修形式」(
appa?idh?ya bh?van?),也就是念住的修习。从《相应部.念住相应》这部经典提出「引
导式」与「非引导式」禅修模式的差别,暗示著:就它们自身而论,这两种禅修模式显然是
不同的。然而,这整部经所关注的却是:这两者在技巧上的相关性;并且清楚地显示出:不
论两者的差异有多大,这两者可以相互关联且彼此支持。(page 78)

David:
在德国汉堡大学开的「原始佛典与定、慧的修习」课,实际内容则是《中阿含经》、《中部
尼柯耶》比较研究:http://www.buddhismuskunde.uni-hamburg.de/....../lectu......
其中Lecture 3 01:13:50开始以及 Lecture 4 中有探讨蛮多《中阿含经》第72经中光明(
禅相)的议题。




Analayo Lectures, Madhyama-agama, Bhikkhu Analayo,Comparative Studies, Early Bu
ddhism
www.buddhismuskunde.uni-hamburg.de

The lecture held in 2013 covered the seventh chapter of the Madhyama-?gama. Aud
io files of the lectures can be audited or downloaded as mp3 files, together wi
th the respective lectures notes as pdfs, at the links given below for each lec
ture


David:
《中阿含经》第72经中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E4%B8%AD%E9%98......

阿那律尊者定力增进後,见到光明,但光明又退失了,而向佛陀请教。

佛陀曾说他在未成佛前也作过这样的练习,找出为何光明退失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疑」,因为以前没见过光明,而怀疑那光明是真有其事吗?对修法起了疑心
,而退失光明。

排除了疑心後,光明又起,但又退失了,於是佛陀再一项项的检查,一项项解决自己在禅定
时的以下缺失:无念、身病想、睡眠、太精勤、太懈怠、恐怖、喜悦、高心,生若干想,不
观色心患。

缺失都解决了,光明就稳定了,然後以光明为所缘,向初禅、二禅……稳定的修习。

细节不表,请迳自参见原经文。此经当中提到的「光明」,还有卷二十第81经、卷二十四第
98经中「身念住」的光明,是《阿含经》当中少见的提到运用「禅相」(巴利文 nimitta)
来修行的经文。

「禅相」是在南传的修定法门中很普遍的一个方便,例如打坐用一个方法入静後,出现了光
明,接下来可以这光明为所缘来修定。这光明并不是圣境,只是行者过去业力而有的想阴的
一种呈现,因为可以很稳定,而可作所缘修定用。在南传的不同派别中,对这个方法有很多
的发扬,而北传的观想法或是真言法也有很多相通的方法,例如《观无量寿佛经》的日轮观
,或是《楞严经》提到「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
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待续)

David:
除了经文本身以外,无著法师的课中有些讨论值得参考,记录如下:

* 禅相不是必要的,这可从《阿含经》中并没有大量提到禅相可知。但对於有禅相的人,是
可以利用禅相来加深定力的。另一方面,从经中的原理来看,禅相甚至不一定是光明或是形
色,也可以「喜」作禅相(因为初禅、二禅有喜支),例如很多打坐的人不会生起光明,但
会生起「喜」。只是对於禅修指导老师来说,学生以「光明」为禅相比较容易指导,因为这
是很容易描述的;学生以「喜」为禅相就比较难指导,因为较难描述,要够经验的老师。
(David注:原来之前我访谈时问的「喜心的观照」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
udainfo/permalink/462876907155327/ 似乎就是这种状况。)

* David的想法:在无色定时应该是没有「光明」之类的禅相?照经中所述那时的所缘已转
换为无边的空、识、无所有等等。因此这些「禅相」也只是过度的产物。

* 入定时是否能观照?我们在台湾看到的翻译的南传论是认为不行,因为入定是「心一境性
」,不会「分心」,而要在出定时观照。但在这课堂上显然巴利学者对此有各种不同的意见
,台湾听到的翻译是主流看法,但不代表巴利学者全部的看法。

无著法师表示「三摩地」的特性并不单只是「心一境性」,还有其它的特性(他引用一部巴
利经但我没记下),例如心念住、法念住时。

无著法师个人的看法是(他有强调是个人看法):完全地投入禅支时,没有办法「观照」;
而刚出禅支时,像是人先潜到水里,然後把头提到水面上,这时是可以「观」的。这时算是
在水里吗?也算。算是在水上吗?也算。这时可以观照是合理的,只是文字解释上的问题。

部份巴利学者提出有巴利经描述佛弟子在入定时,也有提到观照,无著法师个人的看法是早
期经典的特性是不会非常严谨的□清一些文字细节,而是「指月指」,因为那时的人照著做
很快就会了,看到月亮就不须要多说,不像後代论师讲究文字细节。

* nimitta 是「相」的意思(用在禅定当中出现的徵相才称作禅相),很多经典强调「不能
执著相」,原文就是不能执著 nimitta。涅盘则是 a-nimitta,无相的。另外还有「无相三
昧」等,其中的「相」就是 nimitta。

* Lecture 3 41:30~42:30 时段,课堂讨论提到一点很有趣的:依据《尼柯耶》许多经中的
记载,人死亡、舍报的时候,如果在生时有修习佛法,是极有可能升进、获得佛法上的突破
的时机。(不过尼柯耶中似乎没有将此原理作太多说明?北传这方面则著墨很多。)

以上笔记提供给对「禅相」这主题在尼柯耶中经载有兴趣的同学的参考。


David:
回云水法师,这些词都不是经典上的,而是後代的论师发明的,因此的确是没有标准。

在南传来说,就我所知,一般说来称取来观想的物体在心中清楚呈现的影像作「取像」;打
坐定力深後心中自然冒出的光明或形相为「似像」。这些都是「禅相」。

《中阿含经》第72经中,阿那律尊者以定中的光明来加深定境,这些後代论师就称作是以似
相或禅相来修定。

照《中阿含经》来看,的确是有这种修法,但这也不是唯一的修法。而照《楞严经》的记载
,这是属於色阴区宇,甚至会有相似神通的副作用,因此「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似相或禅相是「定」的修法,还必须接著慧观才能依定生慧。究竟来看,「凡所有相皆是虚
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周福福:
大纲兄说的真好,其实还是要依照戒定慧的方法,其实无论眼前出现光球,或是眼前亲见本
尊(本尊现前)其实都只是一种禅相(清净道论所说的似相),无论是本尊凝结成形,或是
光球凝结成形,都只是『定』的工具,禅相现前时也只是近行定,要专注投入禅相,才能禅
定正受。不过个人比较建议用南传的方法训练定.简单.单纯.快速,用本尊的方法如大纲兄
所说,只有嗔性行的人比较适用,而且容易有两种流弊,1.你很容易把个人强烈想得到的加
持保佑,愿望,希求,加上去,这样在一段时间不修练後,心理会升起恐惧。有希求必然跟
随恐惧。2.很容易自以为成就成佛,然後就去追逐名闻利养。除了潜水的比喻,我也有另外
一种比喻『禅定』与『观慧』就像是锻□宝剑的『火炉』与『气动□』,靠著禅定的火炉把
身心加热的红热软化的状态,然後用观慧的气动□,敲打锻□,火炉的加热是快速的,但是
气动□的敲打锻□也能带来物理性的形变的热能,温度也不会衰退太多,而且锻□,本来就
是反覆进出火炉与敲打。入定然後出定观慧,等到内在言语太多太明显时,身心不够专注时
,再入定,然後再出定观慧,总之『观慧』才能成就涅盘,禅定只是必要的训练,所以也有
法友是直接观慧的。

Linus Hsao:
周兄於解脱法应有定见,随喜随喜。能知道自己适合走哪条路,
本身就是种智慧。

众生性识各异,相信只要是符合法次法向的所有教法都值得推荐如周兄所说也是其一,也就
是符合世尊所说得『佛 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於色向厌、离欲、灭尽
,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识,於识向厌、离 欲、灭尽, 是名法次法向。」 』
。

『色、受、 想、行、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 这才是我们要看得月亮。

指向月亮的"手指"有很多种,面对陌生的手指,当以四大教法来推其虚实究其本末如世尊所
说。由经藏中即可看出很多种实修 的方式,因缘观是其一、不 净观是其一、光明想是其一
.、本尊法、净土法皆是其一...等等面对不同根性众生所说的方式。

佛子能对陌生的手指推其虚实究其本末,才不至於成为佛法灭尽的推手之一。目前的佛教如
经藏所说已经是处在『斗诤坚固』的 时期了,不同宗派间忙著分 割佛法、赞自毁他这应该
大家都看很多了,吾等佛子自当警觉日三省之。

至於要升起『自以为成佛追求名闻利养』,这和哪种法门无关。只要是自认为我的最究竟,
只有我的能解脱,只有我的才能涅盘,那 □真的是通天我最大那 一派了。无论是原始佛教
或是大乘佛教从来都不缺这种通天教。


David:
有网友询问靠禅相或光明想来修行,是「四念住」吗?

禅相不是「必须」的,佛陀也从没说修定一定要禅相;但佛弟子也不须要对禅相恐惧、更不
应贪求,禅相只是修定当中可能遇到的现象之一,知道如何应对的人可以运用禅相而加强念
住,不知道的人走别的路也可以。到头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方法都是阶段性的,
迟早要舍。

其实,《中阿含经》第98经中: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E4%B8%AD%E9%98......
佛陀话讲得很白,光明想也是「身念住」的一种修法:「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
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如前後亦然,如後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
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之所覆。如是比丘观
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以光明想修行的方法,记载於《中阿含经》第72经: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E4%B8%AD%E9%98......
如前所述,对禅相或光明想有兴趣的朋友务必仔细参考经文,以之去除「疑患,彼得心清净
,无念、身病想、睡眠、太精勤、太懈怠、恐怖、喜悦、高心,生若干想,不观色心患」。

四念住有很多的面向,例如十念也是在念住的方法内,而十念又有各种变形,光是《阿含经
》中佛陀教导弟子的四念住的变形就非常多,像教阿难陀的(上天堂看美女然後下地狱看油
锅)当中有用到念天的变形,或是教周利盘特的(认真扫地)也是身念住至心念住的变形,
这些各种方法广义来说都可以归纳回四念住,四念住毕竟是一个基础,能「念住」是重点,
而不在於名相。

David:
之前贴出访谈後,在别的社团有好心的网友说这是「小乘」才有的修法,「大乘」就不会著
相。

是这样吗?

《楞严经》卷5:「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
戒律,於三摩提,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俱□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
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
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
,明圆灭漏斯为第一!」」(CBETA, T19, no. 945, p. 126, c22-p. 127, a1)

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楞严经》时,完全看不懂这段在讲什麽,怎麽安那般那念在二十五圆
通中的解说,会有「鼻息成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

不知道史上有多少读诵《楞严经》的大德,知道这就是修安那念得「禅相」的标准现象?这
段讲的完全是实修经验,而不是文学家编出来的神话,而且这方法佛陀在《中阿含经》就作
过解说。知道这原理,二十五圆通中许多提到的过程,跟後面五阴区宇就一气呵成了。

当然,不知道这原理,还是可以修,有些天才是自己硬著头皮修完了才终於看懂《楞严经》
这段讲什麽,但这样子的天才毕竟是少之又少。照《中阿含经》记载,大多人在看到这种现
象时首先会有「疑」,然後就退失了,平白跳过一个藉以省思定力的机会。

这不够大乘吗?《楞严经》卷5:「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
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
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
,旋见循元斯为第一!」」(CBETA, T19, no. 945, p. 126, a27-b3)

这方法叫「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很强大啊

还有进一步的应用,就像南传教光明想的宗派把光明想当强力探照灯的应用了:

《楞严经》卷5:「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
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於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
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
,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於同发
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CBETA, T19
, no. 945, p. 127, c29-p. 128, a9)

如果不知道原理,才会把这经文看成神话;看懂了原理,这就是实修的叙述。但这种方法会
有许多副作用,因此才有五阴区宇的说明,再三提醒避免歧路。

其它我就不一一提了。前晚把《楞严经》又看了一遍,这些年来把《阿含经》读熟後,没想
到《楞严经》讲的义理不再生涩难懂,很顺的像在看科普读物。这不是因为有什麽证量所以
读得懂,而是学佛有该有的基础就读得懂。所以圣严法师在「正信的佛教」说:「如果真想
看佛经,应该先由阿含经看起。」诚哉斯言。


Bowen Ke:
禅相不一定是重要的,虽然可能具有某些参考价值。而禅相真的变的重要也是在禅相变成所
缘(禅观的对象)之後,所以真正重要的其实是所缘。

因此,像是中国禅宗的修行者,往往直接由观心意识入手,类似观心念处的生灭或法念处。
所以即使生起这些光明禅相,并非他们的所缘,都当成门头光影,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由
虚云老和尚的例子也可知,用参话头这种方法依然可以修甚深禅定。禅宗的方法其实相当的
简洁了当,只是也是有名的难以入手,初学者妄想成片,想看到话头都不容易。

而某些修念处的法门,也是有可能会生起禅相的。因为很多禅相都是在专注的地方生起的,
而所缘正是注意的目标,所以禅相其实很容易跟所缘结合。例如,观察风大,观到後来风大
发光。这种禅相的生起,往往有助於对所缘的观察。本来是一种感官(触)可以察觉到所缘,
所缘发亮之後变成可由两种感官看到所缘。此种状况通常不用变换所缘,所以可能也不会特
别强调禅相。因为念的修习,观察的□围比较广。

似相是大量应用在某些四禅八定的修习中,把它当成一种类似快到达某阶禅定前的导引方法
。以安般为例,藉由善巧的变换所缘,在似相稳固之後(有判断的标准),会把所缘从原本的
出入息转向似相。所以禅相刚刚升起的时候是不理它的,会继续专注在出入息上,只有等到
禅相非常稳固,称为似相,才把所缘转到似相上。这些似相就像路标一样,不同阶段的禅定
可能会有不同的似相。它在某个时候引导你趋向某个禅定,让禅定稳固。但是当你要往下一
阶的禅定前进,或是你要修观,则目前的似相是要被舍弃而改成其他所缘的。如果执著在似
相上,则似相反而成为绊脚石了。

禅相不一定是光影,有一些人的禅相是特殊的声音,特别是念佛或持咒者比较有这种状况。
禅相可能相当普遍,甚至像外道修的内丹,我觉得也是一种禅相。不过,如果在修行中寻找
禅相,这是本末倒置的。如以上所说,修行中最重要的还是对所缘的观察。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