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 法海情仇(63)[三自皈]-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DavidChiou@Lion (邱大刚), 信区: BudaXfile
标  题: Re: - 法海情仇(63)[三自皈]-
发信站: 狮子吼站 (Sat Feb 10 12:15:13 2001)
转信站: Lion

==> 於 Post Gateway (abstsai@ms1.hinet.net) 文中述及:
: ---- 法海情仇(63)[三自皈]---------------------------------------
:     Kent 知道顶顶大名的慧琳法师,他的名著《慧琳音义》一百卷
: 是所有密教行者必读的参考书,他在无间寺里问过师父,师父用无比
: 崇敬的语气说到,《慧琳音义》原名叫《一切经音义》,可见这本书
: 的参考价值。

严承钧〈慧琳生平考略〉(摘录自《法音》杂志第四十八期)

  唐.释慧琳所撰之《一切经音义》,无论内容之丰富,还是
致用之广泛,皆足以俯视李善《文选注》、陆德明《经典释文》
,早已成为定评。但慧琳其人却於史无徵。自唐迄清,一千多年
间,历代俗书皆无记载,只见於佛家 史传。宋.释赞宁所撰《
宋高僧传》卷五有小传,宋.释志磐撰《佛祖统纪》、元.释念
常撰《佛祖历代通载》、元.释觉岸撰《释氏稽古略》中亦只有
零星材料。《宋高僧传》卷五之小传,虽然简略但较为完整,兹
录於後∶

「唐京师西明寺释慧琳,姓裴氏,疏勒国人也。始事不空三藏为
室洒,内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声明、支那诂训,靡不精奥。
尝谓翻梵成华,华皆典故,典故则西乾细语也。遂引用《字林》
、《字统》、《声类》、《三仓》、《切韵》、《玉篇》,诸经
杂史,参合佛意,详察是非,撰成《大藏音义》一百卷。起贞元
四年,迄元和五载,方得绝笔。贮其本於西明寺藏中。京邑之间
,一皆宗仰。琳以元和十五年庚子卒於所住,春秋八十四矣。殆
大中五年,有奏请入藏流行。近以海中高丽国,虽三韩夷族,偏
尚释门,周.显德中,遣使□金入浙中,求慧琳经音义,时无此
本,故有缺如。」

  审读此传,似尚有可考补者,今不避续貂之讥,赘述如下∶

  (一)考慧琳是大兴善寺沙门

《传》言慧琳是「唐京师西明寺僧」,「西明寺」应为「大兴善
寺」。慧琳《一切经音义》有景审序,序中称其时为「国朝」,
且有「明唐梵异语」的提法,可证景审与慧琳同是唐人。同朝代
人所作序记当较为可靠。景审〈序〉曰∶「有大兴善寺慧琳法师
者,姓裴氏,疏勒国人也。」据《长安志》记载,「大兴」为「
唐京城,初曰上都城,即隋大兴城。」「大兴善寺尽一坊之地,
初曰遵善寺,隋文移都,先置此寺。」

  《宋高僧传》卷五记作「西明寺」,也不是全无根据的,景
审〈序〉曰∶「元和十二年二月三十日,绝笔於西明寺焉。」这
□所说的「绝笔」是去世的意思,与上引《传》中所言「绝笔」
不同义。《传》曰∶「起贞元四年,迄元和五载,方得绝笔。」
此之「绝笔」是完稿的意思。慧琳是大兴善寺沙门,後卒於西明
寺,这才是客观的记述。《宋高僧传》卷五所 载,以及日本
[HK1262-6]桑雒东狮谷白莲社翻刻本《一切经音义》书首所提之
「唐西明寺翻经沙门慧琳撰」,皆当据景审序正之。

  (二)考慧琳为疏勒王裔

疏勒国是汉代西域诸国之一,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喀什噶尔及
英吉沙尔皆其旧地。隋唐之世,其国尚存,宋元为回鹘所居,清
时入版图。自西汉通西域之後,疏勒成为丝绸之路上敦煌以西的
另一交通枢纽。特别是从疏勒西南行的一条路,通往印度、西亚
乃至欧洲,尤为重要。西汉晚期,印度佛教哲学与艺术,就是经
由疏勒这一门户传入中国的。在唐代,疏勒国与唐只有「朝贡」
关系,是一个遥远的西方属国。虽然如此,疏勒与唐的关系倒是
十分密切的。由於疏勒所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唐高宗曾置疏勒
都护府,派有重兵驻守。疏勒贵族子弟亦常在京师,并且有人在
唐为官。

  据《唐书》卷一一0所载,裴玢以战功封忠义郡王,累官山
南西道节度使。此人「本疏勒王之裔,後籍京兆。」以此知疏勒
王姓裴氏。《通志》〈氏族略〉所载「又西域有裴氏」,可以作
为佐证。裴玢以战功取官,始於德宗在奉天的时候,几与慧琳的
学僧活动同时。慧琳俗姓裴氏,又是疏勒国人,我们所能得到的
合理推测,理所当然只能是∶慧琳同裴玢一样,也是籍在京兆的
疏勒王裔。

  (三)考慧琳的学习环境及其师承关系

佛教在隋唐两朝,达到极盛阶段。佛经的翻译事业也由直译(强
使汉语切合梵语)改用意译(使译文符合汉语习惯,汉语有疑,
则用训诂定字)而趋於成熟。隋.释彦琮是大兴善寺翻经沙门,
曾作《辩正论》批评译人得失,总结译经经验,提出「八备」要
求。

  (1)「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
  (6)「耽於道术,澹於名利,不欲高炫。」

  以上四条,是译人的品德标准。下面四条是译人的学术标准。

  (3)「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博览佛典,通
达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彼学。」(精通梵文,熟
悉正确的翻译法,不失梵本所载义理。按,(3)、(7)两条,可保
证译文之「信」。)
  (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国训诂
之学,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按,此条可保证译文之「达」。)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
,兼擅文学写作,语言不能过於疏拙。按,此条可保证译文之「
雅」。)

  范文澜在论述佛书的翻译时有一段评介性文字,特采录於此∶

「释彦琮擅长梵文,自称为通梵沙门,住京师大兴善寺,掌管翻
译,前後译经二十三部,一百馀卷,被称为翻经大德彦琮法师。
《辩正论》所指八备,确是经验的总括,并非出於苛求,也说明
作为一个胜任的翻译家,如何难能而可贵。」

  慧琳是唐代大兴善寺翻经沙门。自幼便在大兴善寺精密组织
的译场中学习,一定会受到系统而严格的「八备」传统训练。

  何况慧琳又「始事不空三藏为室洒」,更使慧琳的学业得以
精进。「室洒」,译为所教,弟子之义也。「不空」乃印度人,
幼丧父,随叔父来中国师事金刚智三藏。开元间,往五印广求密
藏,天宝五载(746)还京。译出密部之经轨七十七部。不空还
京主持大兴善寺译场之时,慧琳年仅十三。慧琳师事不空,当正
在此时。不空大历九年(774)圆寂,慧琳已四十一岁了。可以
想见,慧琳在不空指导下学习成长,并参与了不空的译经事业。

  上述学习环境及其师承关系,造就了慧琳「内持密藏,外究
儒流,印度声明、支那诂训,靡不精奥」的学术根底。

  (四)考慧琳生卒时间及音义写作年代

据《宋高僧传》卷五记载,「琳以元和十 五年庚子卒於所住,
春秋八十四矣。」以此推算,慧琳生於开元二十四年(736)。
景审序对卒年记载详明,〈序〉曰∶「元和十二年二月三十日,
绝笔於西明寺焉。」似当依此。以此推算,则比《传》之所言要
早三年,那麽,慧琳之生年当为开元二十一年癸酉(733)。

  至於音义写作的起迄时间,《传》曰∶「起贞元四年,迄元
和五载」,笔耕二十二年,其书始成。若依景审序,则为二十四
年。〈序〉曰∶「以建中末年创制,至元和二祀方就。」陈垣有
言曰∶「然费时二十馀年,书成时年过七十,则二说尚无大异。
」

  综合上列四个方面的考述,兹更作慧琳年谱如下∶

  公元733年(开元二十一年)疏勒王裔慧琳出生,後籍京兆。

  公元746年(天宝五年)十三岁。不空三藏还京。琳入大兴
善寺,师事不空三藏为室洒,可能正在此时。

  公元774年(大历九年)不空三藏圆寂。慧琳在不空三藏教
诲下学习并参与译经事业,共有二十八年。此时慧琳已是四十一
岁的中年人了。

  公元783年(建中末年)五十岁。开始撰写《大藏经音义》。

  公元807年(元和二祀)七十四岁。经二十四个寒暑其书始
成。

  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二月三十日)八十四岁。在西明寺
涅盘。贮其《大藏一切经音义》稿本一百卷於西明寺藏中。

  (五)考《慧琳音义》散佚时间

这一点丁福保在〈重刊正续「一切经音义」序〉中述之甚详,兹
录於後。丁氏曰∶

「越二十三年(严按,慧琳去世後二十三年,即公元840年),
至开成庚申(严按,此据顾齐之〈序〉,其款识为『时开成五年
九月十日』),有处士顾齐之者,入西明寺阅藏。寺主玄畅上人
,示以琳公音义。『齐之以为文字之有音义,犹迷方而得路,慧
灯而破暗。』『 得其音则义通,义通则理圆,理圆则文无滞,
文无滞则千经万论如指诸掌而已矣。』(严按,此两节文字采自
顾齐之序文。丁文未加引号。)乃为序而藏之。又越十一年,至
大中辛未(严按,公元851年),始有奏请以琳公音义入内府大
藏者。

  周.显德中(严按,约公元954年至961年间)高丽国遣使□
金入浙中,购求琳公音义,不能得而返。(严按,上两事据《宋
高僧传》卷五。)《宋高僧传》(严按,当为《宋高僧传》卷二
十五)曰,周会稽大善寺(严按,《大清一统志》∶『大善寺在
绍兴府东一里』)行 [HK1131-6]法师(严按,後周.显德时高
僧),概郭□音义疏略(严按,郭□唐太原处士,著有《新定一
切经类音》八卷),慧琳音义不传,遂述《大藏经音疏》五百许
卷,云云。余以知琳公音义,在吾国五代时已散佚矣。」

  至於散佚的原因,陈垣的推测则比较合理。陈氏曰∶「慧琳
音义大中中虽曾奏请入藏,然广明之後,长安迭经兵燹,经典自
易散亡。」

  (六)考《慧琳音义》的流传、版本及其体制

《慧琳音义》自五代散亡之後,虽不见於宋藏,而辽藏藏之。这
一点在辽文献中可以找到确证。其一,公元987年(辽.统和五
年)燕京(即今之北京)沙门希麟据契丹藏本作《续一切经音义
》。慧琳为《开元释教录》所录汉、唐翻译的佛典作音义;此後
相继翻译的经论及律传等皆无音义,故希麟续之。如果希麟未见
慧琳书,怎麽会有此续作?其二,公元 997年(辽.统和十五年
)幽州僧人行均辑录写本经卷中大量的俗字、异体,编撰成一部
字书,名曰《龙龛手镜》。书中徵引《经音义》的地方多达四十
馀处,其中指名「应法师」、「应师」者有五处,指名「基、应
二师」者一处,指名「琳法师」者一处。兹将指名「琳法师」的
一例抄录如下∶

  《龙龛手镜》平声卷一心部∶「[HK2311-9],和
&HK2399.21; 二音。琳法师云∶僻字也,今作和字。」

  如果行均未见慧琳书,怎麽会直称其名而引其注文?

  公元1072年(辽.咸雍八年)《慧琳音义》由契丹传入高丽
,後有朝鲜海印寺刻本。公元1458年(明.天顺二年)《慧琳音
义》又由高丽传入日本。公元1737年(清.乾隆二年)日僧据朝
鲜海印寺刻本翻刻,称□桑雒东狮谷白莲社藏版。公元1880年左
右(清.光绪初)我国才复得《慧琳音义》於日本。直到公元
1912年频伽精舍据日本翻刻本复印,《慧琳音义》始在中国本土
流行。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本子。

  慧琳所谓「一切经」,指的是《开元释教录》所录汉(永平
十年起)、唐(迄开元十八年)历代翻译的佛典。为便於佛经的
传习,慧琳依其三藏经论目录,沿袭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体
例,逐一为众经作「音义」,以训诂众经,故名曰《一切经音义
》。《慧琳音义》规模宏大,始於《大般若》,终於《护命法》
,总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馀卷。

  慧琳《一切经音义》所徵引之书目达二百五十多种,中唐以
上,凡艺林承学之士,所当户诵家弦者,既已荟萃略备矣!其中
汉魏古籍达几十种,今皆亡佚。光绪初,《慧琳音义》(及希麟
《续音义》)从日本回归中国,其时乾嘉经学鼎盛之期已经过去
,但馀浪未息,凭藉琳、麟二书,又掀起了一次高潮,小学家、
校勘家、辑佚家接踵而起且各有创获。慧琳「瓶受於先师,而泉
泻於後学」(景审〈序〉语),其功不可忘也。


--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欢迎光临:
Ξ 狮子吼站 版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版 - 您的问题就是大家的问题!                        BudaHelp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