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人类情绪最美感的展现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dhamma@Lion (法意), 信区: BudaSitting
标  题: 文章分享: 慈悲喜舍—人类情绪最美感的展现
发信站: 狮子吼站 (Sat Jan  8 03:11:14 2000)
转信站: Lion


慈悲喜舍—人类情绪最美感的展现   - 张大卿 弘法师

慈悲喜舍是世间法通向出世间法的桥梁

  传统佛教有一句话叫四无量心(四梵住),是修止观的基础,修出入息念的
基础。六根触境,若没有慈悲喜舍的作意,就一定是贪、□、痴、慢、疑,你一
天到晚跟人家对立,你会起烦恼的,你的睡眠品质要改善,打坐要进入状况很困
难的,你说你只有修止观,而不修慈悲喜舍,是不得要领的。

  慈悲喜舍是修止观的基础,不但是基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没有修慈
悲喜舍,你要破我见(断身见)是极度困难的。因为身见最大的特徵,就是分彼
此,你是你,我是我,这是我的,这不是我的,经常在是我,不是我的见解、思
考上作反应,有这样的反应,就是没有慈悲喜舍,就不可能断身见(我见)。
为什麽要说慈悲喜舍,而不说直接去看无常、苦、无我,看法印作意(如理
作意),因为这较不容易看到,但慈悲喜舍是符合人类的特性。

  我们常说人之所以像人,是因为他有慈悲心、有惭愧心、有想要修行的心。
惭:就是觉得自己不够慈悲。愧:是从别人眼中感觉自己不够慈悲、所以用别人
的眼睛来看自己,感觉自己对人不够慈悲、善良、对苦不够承担,这样叫惭愧,
有惭愧才会想要修行。所以;慈悲心是一种动力,因为慈悲心会让我们生起惭愧
心,而惭愧心会让我们生起想要修行的心。

  不然,我们为什麽要慈悲,为什麽要修行,都与惭愧心有关。惭愧心,要由
慈悲心来,没有慈悲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惭愧心。惭愧自己不能够对人家好,
对别人不够柔软,这样才叫惭愧。有这个慈悲喜舍的修行,识才能过滤。
慈悲喜舍,是针对我们的粗烦恼,克服我们的悭吝与嫉妒,粗烦恼若不能降
伏,大我慢就没有办法消除。

  慈:就是说:我们很自然会想要对别人好,帮助别人减少他的粗烦恼,帮助
人家修行(法施、财施、无畏施),这就是慈心作意。不但能慈心作意,又能培
养十波罗蜜的美德,清静的性地(个性)。

  修行不只是要改变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个性与心行(习
气),修行以後,个性都没有改变,只是观念改而已,那不是在修行。讲话的态
度都没有变,不够柔软,对人不能微笑,那不是修行,你脑海中记很多经典,甚
至开口闭口都是经典,好像很有知识,那不是修行。

 修行是在讲话中,眼睛是如何看待人,眼睛有瞪人否?有攻击性否?有杀意?
听话的时候,有用慈悲喜舍的眼神去看对方否?我们是用这样来说,你有没有修
行。若不能把这个基本的做好,通通是假的。

  悲心的意思,是我们没有办法,看到众生在受苦,而我们不觉得苦,这就是
人性。人性就是没有办法,看到众生的苦,而自己不苦。

  喜:无条件的正面对待,无论对方对我们有多不好,我们都要感谢,感谢对
方有节制,没有对我们更不好;人家对我们好,我们也要感谢,因为他可以不用
对我们这麽好。所以人家对我们不好,我们要感谢,人家对我们好,我们更要感
谢。

  喜:就是你要很坚定的做下去,同款的月亮、星星、云彩,每个人所欣赏的
角度,都会有所不同。同样的境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心情展现,看彩虹,要
站在42度角,才能看得到它,你若不站在42度角,你就看不到彩虹。每一个境界
□面,都有一道彩虹在□面,那叫喜心作意。灵活取角:你没有办法更好,现在
就是最好。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这样坚定做下去就是喜心
作意。

 一个人之所以不会微笑,是因为他觉得世间欠他。一个人能不能微笑很重要。
远山含笑,我们笑,境界跟著我们笑,我们不笑,境界也跟著我们不笑,我们笑,
世间跟著我们笑。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谅青山见我亦如是。

  目键连尊者,看到地狱道的众生肚破肠流,仍然能微笑,这是一种最寂静、
最轻松的心情迥向。境界已经够糟糕了,我们要以最寂静、最自然的心来迥向。
如同慈悲也是一种最自然的流露,因为你没有办法看到别人在受苦时,你没有感
觉。

 有一天你若涅盘、寂静、就像是太阳光那样,自然的照射,不是为谁在照射,
慈悲本身是无所求,自然流露却不为谁。

 舍:对境如镜,对待每一个境界,都要看成一面镜子,要有这种联想的能力。
从这个镜子看到我们内心的不平衡,从境界里面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无常、
苦、无我),看到境界的当下就看到五蕴皆空,因为你是一面镜子。

 无法见到五蕴皆空,识就过滤不清净,识不清净,就会造成名色(身心)的
馀毒:贪、□、痴、慢、疑,对人、对自己、对真理不信任。为什麽不相信呢?
因为他不曾真正对人慈悲过,不曾真正有过慈悲喜舍的体验,所以他不相信。

  舍心作意很重要是要在异中求同。世间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後,世间是种种
三角关系,你若看不清楚世间,你就会因此计较。佛教不说谁是谁非,而是要计
较自己有没有贪、□、痴,若不肯断世间思惟,就永远走不出三角关系。

  慈悲是一种永远都觉得自己的柔软不够,永远都有一种惭愧心,但是惭愧又
要来自於面对,又要能接受自己。世间本来就很有限,最起码要做到不害,柔软
对待,能承担就帮忙承担,每一个人都没有资格对别人不好,对别人粗涩。

 放下世间人相、我相的标准,一切为了离苦。安住当下,无所求,一切归零,
重新来过。过去已经过去,从当下起,如何对待?不能慈悲时,要懂得离境,离
境是为了给彼此空间,有空间才有回旋的馀地,才能重新来过。

慈悲喜舍与戒定慧

慈悲喜舍包含了戒、定、慧。

 戒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明知道这件事情,做下去对互相都有帮助而没有坏处,
我们才去做。我们不要去做一些令我们产生烦恼,造成我们痛苦、不快乐的事。
除非你是要做地藏王菩萨,明知是火坑,明知痛苦,仍然要去。明知山有虎,偏
向虎山行。这还情有可原,若真的是这样,你真的走下去,你也会较甘愿,对苦
也较愿意承担。

  戒不只是说,避免做一些让我们不能欢喜、快乐的事,还要积极的去做一些
让彼此快乐的事,这种快乐不是一般人所说的那种短暂的快乐,而是会让我们很
欢喜,持久又安稳的快乐、行善、做好事,会让我们快乐,会让我们有一种特殊
的感觉。做坏事我们会没有欢喜心,顶多是窃喜说:对方被我害到了,这不义之
财被我赚到了,但不能持久。因为你赚到了,还想再赚;你害了人家,你也会不
安,因为别人也能害你,这个世间害人的心是很恐怖的。你有害人之心,就会与
有害人之心的人在一起。一个有慈悲心的人,自然会与有慈悲心的人相吸。俗语
说:物以类聚,这就是慈悲喜舍戒的意义。它很微妙的创造另一种清净的世界。

为什麽慈悲喜舍能得定呢?

 慈啊!就像大地,它有一种承担,愿意去承担彼此的苦,众生的苦。比如说:
我们遇到苦,就深深的吸一口气,把苦吸进去,配合呼吸把苦吸进去,去感觉那
个苦是什麽,已经是苦了,就不要再增加那个苦,而帮忙承担,这就是慈,肯去
承担,所以我们的心会清静,心很清静就会和禅定的三禅相应。

 注意力都放在慈,说:苦总要有人承担,你会转念,他今日之所以对我不好,
是因为他感觉世间对他不好。今天刚好让我们遇到,我们要去承担世间对他不好
的苦。当这个承担的注意力跑出来的时候,心就这样静下来、收摄於清静,我们
的心会很清静无染。

  无论众生有什麽苦,我们都会愿意帮忙承担,无论别人对我多不好,我们都
能够承担,都能够去看到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很苦,他不快乐,他感觉世间
对他不够好。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帮忙承担,让他觉得这个世间,还有人愿意
帮忙承担他的苦。还有人不因为这样,而对他不好,这是慈作意。这个慈作意能
引发心地的清静、收摄,类似三禅的定力。

  悲心像水,能让我们心地广大,无碍无分,无碍无分的意思是,看到众生的
苦,就像是自己在受苦一样,看到自己的苦,也等於看到众生的苦一样,当我们
在受苦时,我们很难让别人快乐,我们看到别人受苦时,我们也很难欢喜,所以
我们很难分别说,这是你的苦,我的苦。我的苦就是众生的苦,众生的苦就是我
的苦,世间的痛苦,就是你的痛苦,你的痛苦就是世间的痛苦、不分啊!

  看到世间的苦时,就感觉苦不分彼此,心就会开起来,心地就会变大,就会
有一种什麽都无碍的感觉。一直去注意苦不分彼此。你的苦我见到了,我不能没
有感觉;我的苦别人见到了也很难没有感觉。我们若不能笑,别人见了也很难微
笑,别人若不能微笑,我们见到了也很难微笑,这世间的苦都在互相迥向。面对
苦,我们会有一种悲心升上来,不会想要再去增加彼此的苦。

  所以无论遇到什麽,我们都不会产生冲突,心就会开,这就是无色界的一种
空无边处作意,空无边处的无色界定。

  喜心作意:注意力若放在喜作意,就没有怨、嫌弃,对事情能够灵活取角。
看事情的角度,会想说,遇到好的事情不敢得意忘形,因为我们知道那是一种无
常。遇到不好的事情,对我们也是一种考验,而且觉得这个不好也是世间整个的
现象。我们住在这世间,就要去承担接受,从不好的境界当中,我们也能学习到
很多东西,这就是喜心作意,喜心作意就能触到无色界的识无边处。识无边处就
是,真的感觉心不分你我,那个时候就能进入,无色界的识无边处,心开了,识
就无边。

  舍心作意:比前面的慈悲喜更强,更不分你我,不分内外。看到世间,我们
真正能让自己快乐,我们就能给别人快乐,自己能微笑,世间就跟著自己微笑,
我们的心能静,世间就跟著寂静。看到世间没有什麽好争的,就会无怼、无诤。
无怼无诤就是说,我争到,你损失,对我也没有什麽好处,你争到、我损失,对
你也没什麽好处,慢慢的去看到,真正对我好的事情,就是对你好,真正对你好
的事情,也能够对我好,那才是真正的好,要不然那个好都是假的,那种好都会
有一种对立,有相对性、有争,有争就不会快乐,所以舍心作意,就会进入无所
有处定。

  我们若不能慈悲喜舍,就不得不选择贪、□、痴、慢、疑,心若放在慈悲喜
舍,就不会有不安,(要有定力,最基本的就是不能有不安),心有不安就很难
打坐。你白天没有慈悲喜舍的心,晚上要打坐就很困难。我们会想到我们怨恨别
人,别人也在怨恨我们,一想到别人也在怨恨我们,你说你的心要静下来很困难
的。

  我们若住在充满慈悲喜舍□面,打坐时,都会感觉有护法神的保护,要不然
越静越危险,你很自然就会胡思乱想。慈悲喜舍是一种保护自己,若没有慈悲喜
舍要勉强静下来打坐,那不太容易。有戒、有定,我们的智慧就容易开展(因此
慈悲喜舍能帮助我们开展智慧)。

  什麽叫智慧?佛教所讲的智慧是有看破、看透,把世间的苦看得透透彻彻,
看到世间为什麽没有快乐,而有苦,能让世间少苦,就是智慧。

  世间有什麽苦,苦包括生老病死苦,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不喜欢的人却偏
偏碰在一起,这是苦。所求的东西得不到也是苦,认为色身是我、我的,用我、
我所与人对立,这也是苦。无常变异也是苦。若再讲深一点的,就是所有的欲望
都是苦。我们没有办法在当下得到快乐,就是苦。当下不能坐著不动,心不能集
中就是苦,身心不能不动就是苦。

  佛教所说的身心不能不动,讲话讲到一半被切断,刚要说话时,对方却说他
要走了,这也是苦。每一个动作的变化都是苦。你若觉得当下很好,你又为什麽
要动,你要动是因为你觉得苦,觉得不舒服,睡觉睡到一半起来上厕所也是苦,
早上被闹钟吵醒也是苦,起床很赶时间,上班遇到塞车也是苦,你不觉得苦,那
是因为你身心粗重,所以你不觉得苦。

 那已经这麽苦了要怎麽办,你说,那麽苦那我用怨恨心来对待。那样会更苦,
我们若能说这些苦就是我想要的,意思是说,你已经遇上了,你离不开这些境界,
所以这些苦就是我们要的,你非要不可。你若不想要,要有能力离境,而且是心
甘情愿的离,没有能力离境,就要欢喜接受。不能更好,现在就是最好,境界已
经够糟糕了,不能再苦上加苦,这就是智慧。

  慈悲喜舍的另一个涵意,感情若不能无条件就会苦,想爱又爱不著,爱到了
却又黏著都是苦。如何处理感情问题,除非把感情转为慈悲喜舍。感情若不能转
为慈悲喜舍,就表示它是有条件的,只要是有条件的,它就很容易变化。当条件
变化时,我们会有恐惧不安、痛苦,我们把它转为慈悲,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对
方如何对待是对方的事,他不能慈悲他也苦,我们不能慈悲,我们也苦。所以我
们只能选择慈悲喜舍,若不能慈悲就要离开境界,若不能离开就要选择慈悲喜舍、
欢喜接受。

十波罗蜜与十一种功德

修十波罗蜜—由世间度彼岸的桥梁。

  十波罗蜜是早期佛教修行时所要具备的基本美德,这十种美德,对修行会事
半功倍,十波罗蜜会让我们的心更宽广。

施—财、法、无畏(证量)。

  在经济上、佛法上、修证上、给予人家帮忙。选择无条件的善待对方,我们
没有权力对别人不好。那他怎麽有权利对我们不好,他不是有权利,而是无法选
择,他若能有选择就不会对我们不好,他之所以对我们不好,是代表什麽?代表
他当下不快乐,他没有剩馀(容量)。

  比如有人摘了一些蔬菜,自己吃不完,一定会分给左邻右舍,不然吃不完放
著也是坏掉,又不能广结善缘。你说你是亿万富翁,别人有困难你却帮不上忙,
那叫没有剩馀,你仍然是贫穷。施的意思是你有剩馀,你很有量,所以你能够给
人家,就像微笑、快乐,你能微笑、快乐,你会愿意分享。

  法施:佛法的布施,我们若知道佛法是什麽,可以告诉人家佛陀修证的法是
什麽,在佛法上互相鼓励、互相帮忙。
无畏施:我们用自己修行的心得与证量、帮忙人家,因为这样的心得、见证,
会让人家得到信心而内心没有恐惧、不安。

  戒—少杀少厌烦,不取不与取少贪,柔软语(非粗涩)少□慢,不求人短,
故生信顺语。

  戒不是要创造对立,不是说你有持戒,你没有持戒、戒□面有很大的包容,
不要常常去看人家的短处,在语言上、在心态上,讲话要柔软、不粗涩,尤其是
对自己的人,你讲话粗涩,会容易生起骄慢心与□恨心,首先受到伤害的是你自
己,也伤害别人,所以讲话柔软会减少自己的□慢。在行为上,我们尽量不杀,
这个世间无法不杀生,无法避免有吃就有杀的矛盾,尽量不以冷漠心、厌烦心、
害意的心杀,因为□心会让我们不快乐的,所以要尽可能的创造乾净的环境。尽
量不拿别人没有给我们的东西,尽量不做会让我们不快乐的事。所以戒不只是自
己不做坏事、看到别人做时,我们会有一种包容,戒不是拿著戒尺到处去量别人,
戒是要反观回来量自己。

         离—离欲、离见、离求变(期待心)、离五盖,离依赖才能真自由。
我们的欲望如果不多,就可以减少那种求不得的苦,因为欲望与真正的快乐,
往住没有多大的关系。有人说:没有欲望,社会会进步吗?问题是我们的欲望真
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吗?我们有很多的欲望往往是没有目的,而不是真正的为了
自己的心安、自己的快乐,所以我们要能离开让心不安的行为,多欲多苦。

        净智—信自己能内净其意。法句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智
慧是来自内心意念清净,意念若不单纯、清净,智慧就不能开展。

活力勤—鸢飞鱼跃、日照风吹。

  就是找一个著力点,能让我们很有精神,又不费力、不懈怠,角度找到了,
活著会让我们觉得很有活力、信心。

  耐心承担堪忍—接受各自不同的因缘,虽不同意也无诤,没有无奈,此是
不随冲动而安住的忍律仪。

  忍耐波罗蜜,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很多事情要紧事缓办。耐心就是说要去
接受不同的因缘,遇到很多不同的意见,我们也能放下。不随冲动而转,安住当
下的动作或呼吸,给彼此时间、空间,不急著要改变对方。

  真诚—无覆藏的心机、单纯、为增上。以境为镜、接受自己。

  对朋友对自己都要有真诚,越单纯越好,目的是为了改善,为了增加互相修
行的因缘。每一个境界都是我们修行的一面镜子,无论我们在境界(镜子)□面,
看到自己多糟糕,都要接受,不能接受自己,就不能改善,唯有真的能接受自己,
真的肯面对自己,才能改善境界。

  写日记时,虽然白纸黑字,也要接受我们贪、□、痴、慢、疑的想法,清楚
知道我们在想些什麽,接受以後才会感觉「贪、□、痴、慢、疑」是一种苦,才
会感觉不快乐的心是什麽,去感觉怨恨心、嫉妒心、骄慢心会造成我们的不快乐,
这不是别人能说服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要看到、要感觉得到。

  坚毅果敢、百折不回—不是顽执逞强。

  坚持不是逞强,逞强是没有能力,又硬要承担。但却可以进二步,退一步的
面对境界,不能承担时就要退,离境以後,还是要再回来面对境界,叫百折不回,
若觉得能减少彼此的痛苦,就试著做看看,若没有能力承担,就要暂时放下,给
彼此时间和空间,有那个因缘再回来面对。

  慈—如母对子,但不是溺爱、如夫妻胶黏、子女束缚,这些是错爱。

  就像母亲对待孩子,无所求,只要教导孩子,好好的长大,长大以後能够适
应世间,适应社会。

  慈就是真的能无条件的善待众生,我们不用去担心,他对我们不好,别人要
对我们不好,我们无法控制,只要求自己无愧於心。

    舍—知轻重比例,无条件的正面对待,异中求同不对立。

  对待所有的事情,要能超越两边,尽量能无条件的正面对待,遇到对立争执,
能异中求同,事情已经遇到了,要知道如何解决,如何妥协。
修慈心作意—得十一种功德。这十一种功德是说我们做慈心作意的好处,同
时它也是在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十一种现象的话,它提醒我们可能做
得不够得体和柔软。

   眠乐:睡眠时的安乐。攍觉乐: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安乐。攎人爱乐、攏非
人爱乐:感觉跟六道众生、动物、甚至非人,人以外的人相处时有更多的安乐。

诸天守护:感觉受到诸天的守护。不见恶梦:在梦中不容易做恶梦。不受
火器、刀杖、毒害。速疾入於心定:是不是很快的能够收摄我们的心进入三摩
地,如果我们的心不能够很快的收摄,那可能在提醒我们自己在慈心作意上做得
不够好。容颜宁静:好像我们随时带著镜子,照照自己的脸孔是否容颜宁静。
不蒙昧而命终:接著这个比较不容易提醒自己,虽然还没有命终,但还是有二
个现象可以提醒。常常觉得自己无精打彩,生活无趣,很容易生气、或者从早上
到晚上睡觉前,有多少昏沈与蒙昧的状态,有可能在提醒我们在慈心作意上做得
不够好。或往生梵天、或证罗汉果。

慈心作意是善法欲,在古代论书,南传经集的注解上称它为一种欲,善法欲
能够导向彼此的幸福和快乐,所以称它为慈悲。
六道轮回

一个人整天是否很有精神、不会懈怠、散乱,都决定在我们的注意力恰当否?
注意力要恰当,决定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是否符合人性。
什麽是人性。儒家孟子:人若不能将心比心,失去恻隐之心,人就不像人,
衣冠禽兽,他只是披著人皮的一只狼。最近很多动物学家讲:人与动物没什麽差
别,这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佛经讲:人有三个特性,有惭愧心,记忆力好,堪
忍。

我觉得人类跟动物最大的不同,是在於人看到众生在受苦,而自己内心无法
不感觉苦,这个是什麽,这叫「悲心」。
比喻说,你看到一只鸡,被人家斩了头,身体却还在地上跳,你能说你没有
感觉吗?你看到一只猴子被架上木制的箱子,身体不断的转动著,露出恐惧与不
安的眼神,然後有人拿起铁□,狠狠的敲在猴子的脑袋上,猴子痛彻心扉,凄惨,
哀伤地哇哇大叫,只因为人类说这样猴脑才新鲜。你说:你看到活生生的这一幕
时,你能没有感觉,没有恻隐之心吗?你能不苦吗?

人类最大的特性,最有救的因素,是在於他没有办法不感觉到别人,甚至是
别的众生在受苦。

全世界最有悲悯之心的动物是海豚,海豚看到其它的动物在受苦时,它内心
会有一种悸动。而人类这个特性更强,人类要不要在地球上长久安住,要不要让
正法流传,这是一个最大的关键,就在於人能不能像人,能不能让悲心源源不绝
地涌现,人有悲心才可能对自己有信心,不然的话,我们都是在逃避,(趋乐避
苦)眼不见为净。

用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地球上从来没有那麽多人在受苦,
因为地球上从来没有那麽多人过,地球上也从来没有人类能那麽方便地使用科
技,相对的地球上也从来没有那麽脏过。人类有能力发明科技,但却是人类有史
以来,最没有能力解决自己废物的时候,就这一点来讲,他是不如动物的,动物
很少为自己的大小便,为自己所制造的垃圾烦恼,但是人类却为了自己所制造的
垃圾在烦恼。

人类在慈悲喜舍的发展上,失去了舍,失去了平衡,人类把动植物逼到一种
绝境,让动植物没有生存的空间,相对的人类也没有生存的空间。表面上是人口
过多,实际上是人类把动植物逼到绝境,也把自己逼到绝境,这是一种很深,很
深的悲哀。

慈悲喜舍是一个绝对的可能,是唯一建立信心的根源,也是人类之所以为人
类,还相信自己是万物之灵的唯一可能。

佛教常讲: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不一定要等到死後,佛教说的六道轮回,包
括每一天心境的变化。我们的心若很容易快乐,我们现在的心就在六道,对人很
容易生气,仇恨心很重,常常被人占了便宜,就想要报复,你的心就处在阿修罗
道。我们人若不能分辨是非善恶,不知什麽叫惭愧心,不知道所做的事情对不起
自己,也对不起别人,叫畜生道。无论吃什麽,或做什麽事情都不能得到满足,
永远都觉得不够,就是饿鬼道。无论在什麽样的环境,都觉得碍到,无论看什麽
都不满意,都感觉到很痛苦,那就是地狱道。

  我们人有可能每天六道都经过,也有可能整天都在地狱道或阿修罗道,我们
人死後的轮回,就决定於一天当中,哪一道占最多。心常处在人道,下辈子出生
为人的机会较多,这辈子若都很快乐,也不去关心别人的痛苦,下辈子就往生天
道。若很吝啬,报复心极强,下辈子就往生阿修罗道。
六道□面最好的是人道,而不是天道,因为人道才有可能修行。佛陀讲人身
难得,主要是说,唯有人才会想要修行,其馀五道都有它不好的环境,阻碍它的
修行。天道太快乐了,他看到别人不快乐时,常常会觉得奇怪,为什麽你会不快
乐呢?他没有办法去体会,其馀五道的人为什麽不快乐,无法看到世间的苦,所
以他没有办法修行。

饿鬼道:是他无论如何都不满足不快乐,他也不相信说有东西可以修行。
阿修罗:只想报复,这个人若不修理,报复心若不完成,我就不修行。
地狱道:每天的心情都很痛苦,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痛苦上,人家跟他讲什
麽,他也没有心情听。唯有人道最特别。

畜生道:本身都是靠著它的本能,直觉在过日子,畜生道也有很好的家庭生
活,家庭生活不是人类的特性。比如乌鸦,大家族的生活过得很好,父母、兄弟
姐妹都能互相照顾。所以家庭圆满,不是人类特性,人类的特性是慈悲心。

慈悲心和惭愧心是动物所没有,高等的动物,多少会有同情心,但是同情心
只限於同类,尤其是同家族的人,比如象,亲族之中若有人死去,它会表现出很
悲伤的样子,看见亲族□面若有死在路边的,它们会群体在□体旁绕上三天三夜,
甚至一个礼拜来怀念它,你会感觉,它很像一种宗教的行为,但只限於同类。

但人更是超越其它动物,有时候看到一只蚂蚁死去都会觉得不忍心,那就是
慈悲心的源头,他不只关心人类也关心动物甚至昆□,所以看到万物的痛苦,他
会有一种恻隐,不忍之心叫慈悲心。

他会想:我能不能减轻众生的痛苦,让众生得到安乐,这是所有动物所没有,
其馀五道所没有的,这就是人性。失去慈悲心,人就不像人,人在心态上已变做
五道的众生。

我们都知道人的特性是慈悲心,但是我们是否从早上醒来到晚上睡觉的时
候,都保持慈悲心,或者说看到别人受苦,你会觉得他是应该的,如果是这样,
那你的心有可能渐渐离开人道了。失去慈悲最大的坏处,就会没有因慈悲心所带
来的欢喜,欢喜若不以慈悲为基础,那种欢喜都有点捉狂(兴奋)有点窃喜。
慈悲的意思,你看到人家的痛苦减少,所以你很欢喜,觉得自己有能力帮忙
人家,看见人家受苦,我们帮不上忙,我们会觉得自己很窝囊。

所以我们若能从早上醒来到晚上睡觉,都把注意力放在慈悲喜舍,则不只是
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能看到自己有什麽苦,帮忙自己少苦,也是少世间苦。
照镜子时,要照看自己能不能无所求的微笑,不要只照看自己有没有漂亮。
美不美实在是很主观,这个主观都是各人的取角,你觉得美,别人不见得也认为
美,美很难传染,但是微笑却能传染给周遭的每一个人,慈悲也会传染。善心的
人会和善心的人在一起,吝啬的人会和吝啬的人在一起,嫉妒心的人会和嫉妒心
的人在一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六道的众生,主要是说,饿鬼道众生自然会和饿鬼道的众生在一起,动物和
动物在一起,人与人之间,又有同样心态的人与同样心态的人在一起。

四无量心三昧

为什麽要讲「慈、悲、喜、舍」?因为「世间是苦」,世间若没有苦,我们
就不需要修行,也不需要慈悲喜舍。所以我们要注意、要常常闻思,能不能不讲
苦而修行?不讲苦,就没有苦集,也没有苦灭,也没有苦灭之道,通通没有,没
有苦谛,其他的谛通通没有了。
所以,修行不必急著要去修四念住,先放下我们舍不得对别人好的悭吝,是
修行的第一步,先放下不能对人微笑的那种紧,是修行的第一步。
如果我们修四念住却不能微笑,如果我们修四念住却不能慈悲,那就离开了
佛陀所教诲的法门。

所以,修行一定要有东西来检验、校正,如果没有东西来检验、校正,就会
以为「我在」修行、「我能」修行、「我是」修行人,这样就会有偏差。
我们的入门、下手处是「慈悲喜舍」,因为它非常符合人性。很多人说贪□
痴是人性,事实上,慈悲喜舍更符合人性。很多人说修行是在逆我们的习气,何
尝不能说,修慈悲喜舍更顺应我们的习气。我会选择从慈悲喜舍下手,是因为他
更适合人性,所谓适合就是慈悲喜舍会让你非常安心,而贪□痴却会让我们连睡
眠都不安稳,睡眠不安怎麽是我们的习气呢?

我们一开始先做慈悲喜舍,再做根本作意、三依一向,又回来做慈悲喜舍,
这样来回往返,见苦的力道就有了,出世间的力道就有了。所以一开始的慈悲喜
舍是世间法,它还是会有纷争对待,还不一定依远离,还不一定见苦见得彻底,
他只是顺应我们的人性、顺应我们的同情心、顺应我们的随喜心、我们从这里契
入蛮容易进入那个感觉里面,然後经过根本作意和三依一向,它就变成了出世间&127;
的慈悲喜舍,所以,慈悲喜舍是我们从世间到出世间,最基本最重要的桥梁。
修「慈悲喜舍」,能令我们的心拓展到无量无边(心量广大),所以又叫「四
无量心」。

这四种无量心,都是慈悲中有喜舍、喜舍中有慈悲,而且,都是见苦离系,
见苦不分彼此,因为如果分彼此,一定会黏著,所以叫「四无量心三昧」,不要
把慈悲喜舍和三昧断掉。

悲心作意

什麽是悲心?

悲心就是我们真的可以将心比心。

悲心就是我们无法看见别人在受苦而心不苦。

你做一个人,是否像人的主要关键,就是有没有恻隐之心?
佛教所讲的悲心,□围非常大,包括看到对方的我慢、看到对方的猜疑心、
嫉妒心很重、很偏激,都可以看到他的苦,照样可以「将心比心」,进入他的心
去感受。即使看到他对我们不好,我们仍然看到他的不快乐,一个人如果快乐,
就不会对人不好。看到他的不快乐,我不会再计较;看到他的苦,我愿意承担,
愿意承担才叫「悲」。

人的心情不是贪、□、痴,就是慈悲喜舍,你选择让自己驻留在那一个?看
到对方的无明、贪、□、痴苦,可以生□,也可以生悲,你选择那一个?你有没
有选择的馀地?能知对方比自己苦,就是悲,悲心不比□心好受吗?何必让自己
非□不可?

不间断的体会,世间就是六道轮回,取一个「六道众生轮回苦难相」,完全
的将心比心,「要我是他,我也会跟他一模样」,真正了解他,就是完全接受他
的身、口、意,能这样,才是了解他、接受他。灵活进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学
习去承担每个人内心的苦。

不间断的问自己:每天从早到晚、从醒到睡,我们是在选择离苦(寂静对待)?
还是避苦(不寂静对待)?

悲心就是一直去看苦,看自己的苦、看世间的苦、看见众生没有选择的苦、
看见众生以五蕴为「我、我所」、种种欲望冲突的苦,一直去看,一直去感觉?
感觉到眼泪掉下来。

把整个人都泡在苦海无边里,泡在对苦的理解里,事实上你我都在苦海里,
都在世间的种种欠缺里,看到苦无法分彼此。

你有十个所爱的人,九个人都很快乐,只要有一个人不快乐,你就很难快乐。
地球上有六十亿人口,有三十亿人过得很好,但有二十亿人都过得很苦,你知道
的话,你能不苦吗?你要不苦只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冷漠,第二种是慈悲,第
三种是涅盘。但若冷漠,冷漠本身就是苦,你若慈悲,除非是进入慈悲三昧,那
个苦才会过滤掉,但是慈悲三昧也是无常,那个无常也是苦,所以要不苦,只有
涅盘,否则世间就是苦。

世间确确实实有几十亿人在受苦,我们会不知道吗?我们都知道,我们知道
却认为那跟我没有关系,非洲人受苦跟我没有关系、中南美洲人受苦跟我没有关
系、别人受苦跟我没有关系,「跟我没有关系」那就是「身见」,有这样的感觉
就是冷漠、就是分别心,这个冷漠、分别心就是苦。

事实上,你越不能感觉到世间的苦,你就越会随著自己的苦而转,当你越能
感觉到世间的苦,反而你离系的力量越强,这就是「习苦生信」,因为你常常泡
在苦海里、常常泡在众生的苦难里,常常取众生苦难相、常常觉得众生的苦难跟
我分不开,那样的一种取相,就是在破我们的身见。

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破身见,身见的最大特徵就是分彼此,你是你、
我是我;你的苦不是我的苦、我的苦不是你的苦,经常在「我、我所」的思维上
做反应,这就是身见。

我们要破身见,不要从见解入手,你分析无我、无我所;分析五蕴非我、非
我所,都不如直接从你的觉受下手,直接去感受面对一个人的苦难,你能否无动
於衷?我们直接来观想众生的苦难,我们来思维,这个思维是要去感受的,它不
是很难。

当你感受到的时候,每一个众生的苦就是你的苦。破身见的时候,就是每一
个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我的苦就是众生的苦。看见别人在受苦,我们的心很难
微笑、很难不感受到苦;我们若不能微笑,别人见了也很难微笑、很难不感受到
苦,这就是世间苦,都在互相回向。

所以,悲心就是在看六根触境当下有没有苦?最根本、最内在的是看自己有
没有苦?再看出去对方有没有苦?整个注意力都是在看苦,和苦的消失。
比如讲一句话,心起作意:「这句话跟离苦有什麽关系?」又比如听一个人
讲一些很无聊的话,此时作意:「这已经是苦了」,而不要说:「你讲这个好无
聊」,这样想就是对立、就是世间粗俗的反应,自己起了好恶心,心不能收摄,
就是苦上加苦。

我们能观到苦,就有一种「不忍之心」,在佛教来讲叫「苦能软坚」,苦能
软化我们的执著和僵硬,让我们那种没有弹性的个性活泼起来,让我们面对境界
时,心念流畅、能够回转,不会停滞在一个角度看事情。
所以从现在起,有人对你傲慢、有人对你猜疑、有人排斥你、攻击你、不喜
欢你、和你对立,你看到的是什麽?你是看到对方的苦,也看到自己不能安住的
苦,这样的苦,已经够了,你就安住在那里,不忍再增加一丝一毫,这就是「见
苦即收」,就是「悲心涌现」。

悲心的好处,让我们的心常常处在一种看到自己的苦、看到别人的苦,感受
到苦是不分彼此的。看到只要有苦,我怎麽去避,那个苦还是在那里,苦是不能
避的,苦只能离啊!离与避最大的不同是,离来自於自己能安住当下、内心平静,
转到一种积极的,想要做一些事来减少世间苦。不但消极的不增加,更积极的想
要帮助,这就是佛教讲的「离苦」。

佛教讲的悲心就是这样一种见到众生苦,内心恻隐悸动、感同身受、完完全
全的接受,却没有伤悲,没有那一种悲伤、挫折、沮丧、忧愁。所有的悲伤、挫
折、沮丧、忧愁,常常都是与自我有关,因为在感受的当下,如果没有住在过去、
没有住在未来的话,他是不会生出悲伤、挫折、沮丧、忧愁的,因为这一些都与
比较有关,都有一种人我比较的成分。

悲心只是很单纯的看到「苦」是来自贪□痴慢疑的不消化,看到每个人都是
做不了主的「境」,去体会「我」不是人,「我」只是一个境界。心苦是因境(相)
苦,境(相)若不苦,心也不会苦。离境不是避苦,是转相,背後原动力是慈悲
心,看到自己的苦与世间互相回向,心生不忍。

对待自己好像对待过去五蕴已灭的再生人,这个「再生人」从零岁开始,从
谁也不认识谁开始,这是一个历「劫」归来却历久弥新的五蕴,对此五蕴唯一的
认识是「他还是无明所覆、爱结所系,还是我慢炽盛,经不起五盖诱惑」,身为
圣弟子,你如何给他由衷的「建议」「提醒」,帮助他少苦少依。

然後做到待人如己,由衷地站在对方立场与处境,去「设想」对方可以少依
少苦、离依离苦的因缘,在体会对方因缘困难的同时,也看到法界的无所不在,
看到真的有法肚(度),只要肯「界相聚」(广结善缘、深结出世缘),只要肯
放下、放松,一定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打从心肝底(内心最深处)愿意无条件、
无所求地「协助」走向离苦、离依之道。

慈心作意

慈心就是我们永远选择无条件、无所求的对人好;永远只对人好,不对人不
好。

能够对人好,表示我们「有馀」,如果我们不能无条件、无所求的对人好,
那表示是我们需要休息的时候。我们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慈悲、一种是休息,
休息够了,再去对人慈悲。

人家若对我们不好,表示什麽?表示他没有「量」,没有量的意思是说他没
有馀,没有多馀啦!他没有多馀的量对人好,因为他有所不足、有所欠缺,好像
我们要向他借钱,他没有多馀的钱借给我们。他对人不好,实在是表示他没有选
择、表示他不快乐。一个人快不快乐就决定在他的心量,你心量越大就越快乐;
你心量越小就越不快乐。

如果有人对我们好,是因为他有馀;我们对人好,也是因为我们有馀,这个
「有馀」不求回报,叫做无所求。犹如微笑,如果有所求就不叫微笑;散步有所
求就不叫散步。

我们从醒来到睡觉,有多少时间是无所求的?修行一开始,就是要增加无所
求的对待;增加无所求的时间,是我们修行的第一步。

不断看到自己有馀,就能无所求的对人好。不断的体会,能够真正对人好,
就是对自己好;能够真正的对自己好就是对人好。我们说只对「人」好,不对「人」
不好,人没有「你、我」,也没有「先对自己好」的先後思维。没有一种好,是
对人好而没有对自己好;也没有一种不好,是对自己不好而没有对人不好。
慈悲喜舍不是为了别人,实在是唯有如此才能心安,才能睡个好觉,实在说,
不是为谁,甚至也不是为自己,纯粹只为减少世间苦,净化世间贪□痴。

世间是此身之所住,世间是地、水、火、风、空、识,慈悲喜舍为的只是地
水火风空识这六界,这六界不是你的、不是我的,微妙的是,只要不以慈悲喜舍
对待、回向,六界回报的也不会是「我见青山多妩媚,谅青山见我亦如是」。
一个修行人只有一种关系,就是他和世间的关系,没有一切人我对待,整个
发心就是对世间,每一个动都是为世间少苦离苦。

如何了解世间、如何对待世间,是一个修行人的心。对一个人讲话,就是对
全世间讲;做一件事就是对全世间做。你要确定这一点,如果不确定的话,你还
是在世间思维,还是在三角关系。

一个修行人,他永远感到自己的慈悲是不够的;面对世间,永远有一种惭愧
心,内心深深的感受到,可以选择对人好,却没有对人好是了去(台语);可以
不对人不好,却对人不好也是了去;可以有能力承担,却没有承担也是了去。那
种感觉要用「死」去感受,一旦他死了,或者你死了,都会觉得遗憾,那种感觉
要抓到。

「有惭有愧」是一个修行人最基本的心。惭愧心要由慈悲心来,没有慈悲心,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惭愧心。惭愧自己不够慈悲、不够柔软、对苦不够担当,这样
才叫惭愧。

惭是在自己的眼中,感觉自己不够慈悲。

愧是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己不够慈悲。

惭是知量、知道分寸、知行合一,知道就意到、说到也做到,这叫自重。

愧是愧对老师、愧对一切阿罗汉正等觉。法界无碍,觉者不死,他们正盯著
你看,这又叫世间增上。

有惭(自增上)、有愧(世间增上)、有信(信法次第、信一切阿罗汉正等
觉与老师的道迹),就进入法次法向。

真正的惭愧是知苦、离苦,不是「受苦」(住在苦受,作茧自缚),是知「过
犹不及」,是再接再励。能够转逃避(避苦)为面对,才能转消沈为惭愧,惭愧
是种奋发图强的增上力,如实的面对苦、按摩苦、消化苦,用最寂静的心来回向。

喜心作意

喜心就是永远无条件的正面取角、永远无所求的正面对待;不断的归零、不
断的回到原点、不断的重新做人;无论在多恶劣的环境之下,都能站在 42度角,
看到那一道彩虹。这是世间法里最重要的东西,你懂得无条件的正面对待,你的
世间法就全部解决了。

什麽叫无条件的正面取角、无所求的正面对待?
今天有人对我们好,我们会很感谢,因为他可以不必对我们那麽好。
有人对我们不好,我们也很感谢,因为他可以对我们更不好。他骂我,还没
有打我;他打我,还没有杀我;他杀我,还没有杀我的亲戚朋友,连他对我不好,
我都感谢,因为他的确有能力对我更不好,但是他没有,感谢他的节制。这就是
无条件的正面对待,这是一切世间善法的总结。

如何面对横逆的环境,一样深情款款的看著对方的眼神微笑?这是我们要练
习的心情。同样的境界,万般的心情,你是你看到境界的主人?还是犯人?
我们今天走到一个地步,已经很糟很糟了,这表示什麽?表示你没有办法更
不好了,「没有办法更不好了」表示再来只会更好,不会更不好,这就要欢喜,
要以欢喜心来面对,已经跌到谷底了,现在就要开始爬起来了,应该欢喜才是。
想一想,已经够糟了,你还不笑,难道还要更糟吗?

如果还没跌到谷底,我们当然欢喜,不但欢喜,还要感谢,因为境界还不是
最坏,还可以更坏。如果你不欢喜,难道你要做境界的犯人吗?不值得啊!
永远记住,如果我们不能使当下更好,那麽当下就是最好。「不能更好,就
是最好」。如果不能减少苦,就要用涅盘寂静的心来回向。

比如我给毒蛇咬了,我还是一样可以生起欢喜心,我第一个想法是:哦!从
来没有过的经验!内心一样有一种喜,而且没有一点点著急,因为你一著急,那
个毒只会跑得更快。并不是我要让毒蛇咬,而是已经咬了,就当作一种体验,要
如何的面对境界?要用怎样的心来回向?修行的功德就在这里展现。

又比如我长得很丑,我如何无条件的正面对待?哦!我长得很丑真好!因为
每一个人看到我都觉得他自己很漂亮;我长得很丑还可以安慰很多人,真好!真&127;
的!真的可以这样想,而且你会让自己很快乐,你不必为了自己很丑,而觉得难
过,你也不必说: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你不必啊!你真的可以让每一个看到
你的人都感到安慰、感到快乐,你真的可以!

喜心也是一种归零的心。什麽叫归零?

归零就是回到原点,这个原点是「截断众流」,一切恩怨情仇通通死去,重
新做人。

你可能会说「世间是各种关系葛藤」「有时你想断,对方不肯断」,修行的
答案倾向於「总要有人先断」。

我常说「我不认识你,你不认识我,如果我有贪□痴,你不需要认识我;如
果你有贪□痴,我也不需要认识你,如果你我都没贪□痴,我们彼此不需要认识,
因为早已心心相印,与佛一鼻孔出气!」

每一个人几乎都希盼「代志」(事情)可以重新再来,重新再活过一次、彼
此再认识一次,再给「我」一次机会。其实只要肯真的放弃「成见」(对人我已
有的认识),真的肯对自己说「其实我们彼此都不认识」,从当下起,我们从陌
生人开始交往,重新从四无量心开始,只对人好,不对人不好。

对自己,重新开始新生活,每天都是新的一天,从来没有过的一天,面对每
天都有如回到原点,这个原点是起点也是终点,既可重新开始也可当下结束。
如果发心就是舍、就是涅盘,那开始就已经结束,每一个开始都是每一个结
束,你没有赶时间,也从来没有浪费过时间。从世间(俗谛)眼光看,也许没有
结果,从出世间眼光(真谛)看,结果早就开始。这就是回到原点、回到当下。
凡事起头难,只要一开始发心正了,就可能产生蝴蝶效应。能常常回到原点,
回到「过去已彻底死去」的当下(这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一个全新的人,
一个对苦乐很敏感,对彼此苦窘无分的人,一个一定选择离苦得乐,不会选择趋
乐避苦的人,一个不再玩生死(苦乐)轮转游戏的人。

「上午稍好,下午就不行」,那就下午再回到原点,再让过去死去,再重新
做一次新人,好像数息,如数豆子几颗般,数错了,不急不悔,重头再数,这个
重头,就是重新做人。

然後完完全全的正面对待,而且,这个对待是从零开始,从我什麽都不是,
从我什麽都没有,我有的,只是对法、对世间无常、苦、无我的认识,从这里,
重新开始,一切现在所有的,都变成慈悲喜舍的工具,然後我可以什麽都没有,
我可以什麽都不是,只有慈悲喜舍,只有简单的谋生提供我生存下去,其他一切,
我可以完全放下。

真正归零就是让自己、让别人都不认得我,我也不认得你。如同瞎眼的人,
第一次睁开眼;如同耳聋的人,第一次听声音,重新去听、重新去看、重新去取
角,重新从无常、苦、无我来取角,重新从涅盘寂静来取角。
不断回到初发心,回到当初受极大苦而欲解脱、信解脱的心,真的是「缘苦
生信」,缘信而得喜悦远离。远离即是「看破」,这个「离」字可以读做「失去」,
因为「色想」也是业习「得来」,这种「得来」有如兴趣,而今看破、看透,即
「失去」兴趣,失去「我胜、我等、我劣」的兴趣,一切以见苦为作意(注意力
的著力点),真的见到「有生即有苦」「苦灭即无生」,看破才能活在当下,离
欲离盖才能轻安三昧。

一心一意的对焦,过去让它过去,一切归零,重新对待,重新锁定目标,回
到当下,不断问自己:「当下是什麽?」正知当下的集、灭、起、落,正知什麽
在生起?什麽在囤积、在聚集?什麽在消失?&127;

境是世间的结束,是众生心的汇流沈淀凝缩;是过去已经过去、已生就是已
灭,已生是境、未生是心;已生是五蕴、未生是五盖,见五蕴在集(无明触的颠
倒妄想)即见五盖在生诱惑、攀缘分心。由衷愿意归零,从自己一无所是、一无
所有开始,重新认识五蕴、六内外入,重新对待,没有过去的包袱束缚,重新看
待每一个众生都是世界的中心、每一棵树都是菩提树、每一株草都是忘忧草。
把每一个今天都当成最後一天,把每一个人都看成是他的最後一天,你如何
对待一个最後一天的人呢?

把一切都看成自己,再把自己看成零。可意、不可意、不苦不乐都好,都无
条件的正面取角。看到一切真的能重新开始,自己真的能重新做人,做一个实在
不认识任何人的人,真的能无所求地对待,没有比高比低,只有无量无尽的爱,
带有喜乐的不忍,与无量柔软清净的慈心。

喜是因为你看到苦的减少;看到对方贪□痴慢疑,自己也能慈悲;当你看到&127;
对方苦的减少,自己苦的减少,你会有喜,这也是一种慈悲,由慈悲而来的喜,
你会有信心,对一切修行会有信心。

有人说:这很难!我想凡事都有第一次,都要有经验,走这条路就是要下决
心,裤管卷起来,真正要「撩下去」(台语),真正要渡苦海,每天不断的演练,
法好比筏,只有渡与不渡?没有做不到的问题。

由喜心作意,你就会看到活力勤,看到勤是一种归零、一种对焦、一种省力,
真正渡下去你才能乘风破浪、腾云驾雾、才能驾轻就熟、才能上轨道,看到慈悲
喜舍与法对焦,是最省力的人生,能够很省力的精进,才能坚持不退转,充满毅
力、恒心,而百折不回。

不断喜心作意、不断回到当下,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做到「正知正念」「正勤」
进入「识无所住」。识无所住就是四念处,可以观身、受、心、法而不留相,进
入无相心三昧。进入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
来」。

舍心作意

看破、看透世间苦,用慈悲的眼神、用喜舍的心情,看待世间(生、老、病、
死、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
舍掉过犹不及的激情,做好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寂静来回向世间。不要一直
想做什麽、想改变什麽,先做到不想做什麽、不想改变什麽,「无来无去无代志」,
先静得下来,经得起「□来无事」,享受「无事」「寂静」,再缘起悲心,为离
苦、少苦而动。这样就见到「一切静是为了动,一切动又是为了静」的舍作意。
比如当别人不接受自己慈悲,或自己慈悲不起来的时候,要能够不逞强、要
懂得撤退、懂得沈默,让自己心静下来。各种因缘条件不具足,就要离、要舍,
舍了以後就有进退的空间,进则承担、退则安住,舍有离境、安住,换取平衡,
再回境界不动心的意思。这个舍也就是不执著,连慈悲都不执著。比如在谈话时,
如果看到因缘不具足,就要选择沈默,不要为了自己有很好的见解,一直想发表,
那就是我慢。

把每一个境界都当成在修行,当成上师在给我们考验,你的阿□黎、你的亲
教师在给你考验。把每一个境界都当成一面镜子,对境如对心,你看到境界就好
像看到一面镜子照到自己的心。看到自己的心跟著境界在乱,然而有看到乱比没
有看到乱好;知道心乱比不知道心乱好,这又是喜心作意,而看到境界就照见自
己的心,这叫做舍心作意,你看到境界就看到心;看到心就看到境界,你感觉心
和境在那里回流、回向。问自己境界已经很乱了,心还要跟著乱吗?境界的乱是
不是要从自己的心静开始?这就是一种舍心作意,觉得世间已经这麽苦了,还要
苦上加苦吗?

对待每一个境界,都要看成一面镜子,从这个镜子看到我们内心的不平衡,
从境界里面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照见五蕴无常、苦、无我的意思,看到境界的当
下就看到五蕴皆空。

若无法见到五蕴皆空,识就过滤不清净,识不清净就会造成名色(身心)的
馀毒(贪、□、痴、慢、疑),对人、对自己、对真理就不相信,为什麽不相信?
因为他不曾真正对人慈悲过,不曾真正有过慈悲喜舍的体验,所以他不相信。
世间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後,世间是种种三角关系,你若看不清楚世间,你
就会因此计较,世间思维不断,就永远走不出三角关系。佛教不说谁是谁非,只
问苦多苦少?向解脱否?

世间是一个漩涡,到处都是漩涡,每一个境都在拉,拉你的眼根、拉你的耳
根,不是吗?每一个境界都正在把我们的眼根拉过去、耳根拉过去、鼻根拉过去、
把我们的六根都拉过去,那就是世间,哪一个世间不是如此?你去到哪里,没有
一个东西在拉你的六根?你的舍心作意一生起,问自己:六根可以不被拉吗?这
就是在娑婆世界修行较快的意思,这麽乱的世间有可能让我们修行更快,所以它
是一个逆增上缘。世间很吵、很乱,愈吵心愈静;愈乱心愈看到世间苦;愈苦心
愈不住在苦里面,心就愈远离,用心的寂静来回向世间苦,这是最慈悲的。
修行就是在境镜中,看到心离五盖,看到一切心地的包装、造作,都是多馀
的勉强、用力,而全然放下,让他流过,爱著、碍著的心思松开了,掉举、消沈
减少了。

触境如镜,事过境迁,面对境转个身,不再看见那镜中「楚楚可怜」或「顾
盼自得」的「我相」;面对境能离境,不再有人我对待的「人相」、□状□v。
不以现前境界为所缘,当机立断,很单纯的回到一呼一吸的法印作意。以出
入息推拿世间众生以「五蕴」为「我、我所」的苦,推拿不肯弃舍「五盖」的苦。
吸时知吸、呼时知呼,五盖生时知五盖生,感谢「生」的苦迫提醒,真的「提」
才真的「醒」,体会「五蕴不集则五盖不生」。

本来无事(寂静),缘於慈悲才起想、才有事(共修事),看到每一个动静
往来(俯仰、屈伸、应对、进退、语默、眠醒)都是为离苦,不是为受苦,看到
苦是世间、是境、也是相,不是你的、我的。看到世间苦,心不寂静,则「心染
众生染」;看到世间苦,心寂静则「心净众生净」,以寂静对待一切相。

心是世间的开始,是众生心对每一个触境的想像取角。把心看成境、把心看
成身(也把身看成心);把过去看成未来、把未来看成过去,把现在看成过去与
未来的十字路口(有红灯、绿灯、黄灯,分别代表止、进、退);把有事看成没
事、把没事看成有事;把重看成轻、轻看成重(这才能举重若轻);可意看成不
可意、不可意看成可意,能这样看,就不会「著相」(男女相、得失相),不会
「著相」才是「舍」。

看到世间就看到自己,接受世间就是接受自己。世间是六根、六尘、六识。
世间是我们内心的□嚏B是我们内心的取相,你今天之所以苦,是因为你看到世
间苦;你今天之所以乐,是因为你看到世间乐;你的苦乐就是世间的苦乐,世间
的苦乐就是你的苦乐。感觉你我不分,你微笑,世间跟著你微笑;你定世间跟著
定,真正的对你我都好才是真正的好,这是一种无对无诤的舍心三昧。

真的见人如见己(慈)、见己如见人(悲)、见境如见心(喜)、见心如见
境(舍),就能见境非境、见境不留影(相)。於可意、不可意能转「相」,灵
活取角、转向自在,不逞强、不抓,放下世间一切现象,再美满也不值得执著。
如实知世间一无所有,「我」什麽都不是,没有想再拥有什麽,无依无靠,对治
受挫、冷漠、冲动、掉悔,与能慈、能悲、能喜的我能、我是、我在之慢。
从此放下过犹不及的法执欲染,面对世间浮沈起落、得失、毁誉、称责、乐
不乐,没有顺求执著,也没有弃嫌逆违,此是不动心解脱。


开示与问答

学生问:悲心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导师答:一个人u要做到一天枴鮬时在身口意上,没有对任何人有一丝一毫的
不好,不用好喔!光是没有对人不好,这样就会很快乐。
因为只要做到这一点,那种感觉就是『无碍』。无碍啊!你的心量就开始扩大
起来。这一扩大你开始觉得,你真的有那个能量对别人更好。
当我们发现别人对我们不好的时候,最好的反应是对别人好一点。可是一开始
先不必做到这一点,先做到『无论别人怎样对待我,我在身口意上就是不对别人
有一丝一毫的不好』。你只要在心里面一直坚持、一直坚持,坚持枴鮬时,你的
心量就会开始大起来。
你一直去注意,我可不可能在身口意上(身就是行为、口就是语言、意就是思
维、念头),都没有对别人有一丝一毫的恶意,或对人不好的念头,做到枴鮬时,
包括睡觉。那你为了怕作梦对别人不好,你睡前就要作意:我作梦一定不能对人
不好。
确确实实的做到枴鮬时,你就会快乐起来!你会觉得你更有馀、更有心量、可
以对别人更好。那时候你会发现,一切的冕D都在这里。
当你看到心量大起来,你发现那不是你故意的,你就发现那个心量不听指挥的
大起来。嗨!你就会很有法喜!那种感觉一出来,就叫悲心三摩地(三昧),悲
心三摩地啊!当你有悲心三摩地以後,你就会慢慢看到慈心三摩地。

学生问:如何练习慈悲喜舍?

导师答:一早醒来,就把心放在慈悲喜舍上。问自己当下是苦?还是离苦?
坐在床上十分钟,闭目观想今天可能遇到的人与事,用慈眼面对对方的眼神,
用慈耳面对对方的说话,观想自己的六根,慈悲的眼根是如何展现?慈悲的耳朵
是如何触声?慈悲的心如何面对境界?……一一的沙盘推演。
等於是有点做气象预测的味道,要有办法作今天情绪的预测,每天都要预测,
早上的情绪是什麽?上班的情绪是什麽?饭前的情绪是什麽?饭後的情绪是什
麽?快下班的情绪是什麽?今天的气象报告要非常的准,你每天要记录自己的气
象报告。
你预测今天情绪的高潮、低潮要很准,只有透过慈悲喜舍来预测才会准,否则
你是不会准的。这是要练习的,没有办法一开始就很准,善m到你完全能预测今
天的气象,你就成功了。
睡前十分钟,回顾今天有没有慈悲面对境界?若有则以感谢心回应,若没有则
观想对方的眼神「由衷」的说:对不起!把今天所遇到的人,忘了说对不起的,
都说对不起;忘了说谢谢的,都说谢谢。
我们常常有感谢的心,心就会往外推、往外扩大,我们常常有惭愧的心,心就
会很收敛、会减少我慢。能够常常在内心世界说感谢说对不起,就是向法界说感
谢说对不起,法界无碍。
常常「由衷」的说对不起、「由衷」的说感谢,说的时候至少自我是没有办法
出现的,因为只要有一点点的我慢,「由衷的感谢、由衷的对不起」,就没有办
法说出口。

学生问:老师常常强调『离苦得乐』,要如何认识苦和乐?

导师答:佛教讲的苦和乐,可能和一般人对苦乐的了解不太一样。佛教讲的苦是
『不寂静』,内心静不下来就是苦啊!内心静得下来就是乐。所以我们常常问一
个问题:「你静得下来吗?」如果你静不下来的话,那麽一切的尬□ㄛO假的,
都是在掩饰你的不安。这是很冲击性的说法,也许你正在快乐,这样的一句话丢
过去,你好像被人泼了一盆冷水,但,事实是这样。一个人真的很寂静的话,他
就能体会,没有一种东西比寂静更快乐,没有,绝对没有。
我想在中文『苦』这个字的翻译不是很好,苦的原意是讨厌『空』、是对『无常
、苦、无我』的抗拒,是一种『不寂静』的意思。当我们愈去感受那一种世间的
不寂静的时候,我们的心不得不寂静下来。世间一个很现实的真相,就是不寂静
,当我们愈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反而会有一种趋乐避苦的现象产生,当
我们愈去思考苦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内心愈有那个容量去接受世间的不寂静,
反而容易离苦得乐。
今天一个修行人,能不能进步,能不能有脱胎换骨的变化,完全决定於是否看到
世间的不寂静,然後他不再对这个世间趋乐避苦,因为他完全看到自己的欲望是
来自内在的不寂静,所有欲望的追逐,都只是为了要阻挡、要掩盖这个不寂静。
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无论你怎麽努力修行,你都不可能有很大的进步,既使修行
到老死,也是停在原地跑步.
--
            ○  多闻圣弟子  於此五受阴      观察非我  非我所    ○
            ○  如是观察已  於世间都无所取  无所取者  则无所著  ○
            ○  无所著者    自觉涅盘  □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
            ○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杂阿含-□○
Ξ 狮子吼站 版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教X档案 - 用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死角                          BudaXfile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