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导读(二十四)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本文转载自狮子吼站 religion 版 ]
[ 本文原作者为: sendoh ]
第三节:受蕴、想蕴、行蕴
受、想、行三蕴就是心所法,「心所」的字面意思就是心所有的,或属
於心的。心由心所的帮助而完成认知,八十九种不同的心各有它相伴的心所
,依心的善恶等而有不同的善恶心所。心不能离心所而独立活动,心所也不
能离心而独立活动。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犹如国王与待从。
<<清净道论>>对受蕴、想蕴、行蕴的解释,它是以识蕴为主来,依八
十九心为线索来分别解释三蕴与心法相应。但,这种方式解释心所法不易了
解,为了易学易用,以下我们先依<<摄阿毗达摩义论>>的组识编号,依次
解释五十二种心所法。最後则说明心与心所相应。
第一项:解释五十二心所
五十二种心所法可整理成表四,以下依次解释。
表四:五十二心所的分类表
┌————————┬————————┬————————┐
│ │ │ │
│ │ 遍一切心 │ 共某些心 │
├————————┼————————┼————————┤
│同他心所13个 │(1)触 (2)受(3)想│(8)寻(9)伺 │
│ (1-13) │(4)思(5)心一境性│(10)胜解(11)精进│
│ │(6)命根 (7)作意 │(12)喜(13)欲 │
├————————┼————————┼————————┤
│不善心所14个 │(14)痴(15)无惭 │(18)贪(19)恶见 │
│(14-27) │(16)无愧(17)掉举│(20)慢(21)□ │
│ │ │(22)嫉(23)悭 │
│ │ │(24)恶作(25)昏沉│
│ │ │(26)睡眠 (27)疑 │
├————————┼————————┼————————┤
│善净心所25个 │(28)信(29)念 │(47)正语(48)正业│
│(28-52) │(30)惭(31)愧 │(49)正命(50)悲 │
│ │(32)无贪(33)无□│(51)喜(52)慧 │
│ │(34)中舍 │ │
│ │(36)心轻安 │ │
│ │(37)身轻快性 │ │
│ │(38)心轻快性 │ │
│ │(39)身柔软性 │ │
│ │(40)心柔软 │ │
│ │(41)身适业性 │ │
│ │(42)心适业性 │ │
│ │(43)身练达性 │ │
│ │(42)心适业性 │ │
│ │(43)身练达性 │ │
│ │(44)心练达性 │ │
│ │(45)身端直性 │ │
│ │(46)心端直性 │ │
└————————┴————————┴————————┘
1:同他心所共十三个(1-13)。同他心所是指心所本身没有决定的善恶属性
,随其馀相伴的心所来决定善恶。可分成两类。
1.1:遍一切心的心所有七个(1-7),是一切心都必须俱有的心所,完成最基
本的认知作用。
(1)触,就是接触,心由接触的心所而触接到对像。
(2)受,就是感受,包含整个受蕴,心感受经验到对像。
(3)想,就是想知,包含整个想蕴,心忆念想取对像。
(4)思,就是意志活动,统摄相应的心所而集中到对像上。
(5)心一境性,就是心集中在对像上,好人坏人都有心一境性,但发展到
初禅的心一境性则是善心相伴的。依<<清净道论>>则称为定。
(6)命根,就是维持心理现像的机能,犹如色法的命根是维持物质现像的机能。
(7)作意,就是引心指向对像。
1.2:共某些心的心所有六个(8-13),它们的善恶亦由其馀的助伴心所决定,
但只是相应於某些心,不是遍相应一切心。
(8)寻,就是寻找,引心寻思对像,而作意则是引心指心对像,所以作意须
遍一切心。
(9)伺,就是伺察,继续深细考察对像。
(10)胜解,就是确认信解对像,不再动摇犹豫。
(11)精进,就是勇健努力。
(12)喜,就是喜悦欢喜,使心觉得有兴趣,可以发展为禅的支分。
(13)欲,就是希望去做,如希望修行的善法欲,不是专指恶法的贪求。
2:不善心所有十四个(14-27),它们的特性是不善的,伴随著不善心。也可
以分成两类。
2.1:遍一切不善心的有四个(14-17),乃十二个不善心都必须俱有的。
(14)痴,就是愚痴无知,心的暗味,乃一切不善的根本。
(15)无惭,就是对恶行不感羞耻。
(16)无愧,就是不怕恶行的结果,无惭无愧都有造作恶行的功能。
(17)掉举,就是浮躁不安稳的心态。
图十一:遍不善心的四种心所(待补)
2.2:共某些不善心的有十个(18-27),只伴随某些不善心。
(18)贪,就是渴求爱著对像,乃不善的第一个根。
(19)恶见,就是错误的见解、信念、诠释,痴则著重於不了知对像的暗味
心态。
(20)慢,就是自我标榜、令心高举。
(21)□,就是□恨,包含所有排斥、生气等心态,乃不善的第二个根。
(22)嫉,就是嫉妒,见不得别人好。
(23)悭,就是吝啬,不分享自己的好处。嫉与悭都是与□同伴。
(24)恶作,就是忧悔所作的恶行。
(25)昏沉,就是昏昧低沉,不堪努力工作的状态。
(26)睡眠,就是想睡、昏昏欲睡的样子。
(27)疑,就是怀疑、不确定、犹豫不决。
3:善净心所有二十五个(28-52),它们是伴随善净心而起。
也可以分成两类。
3.1:共善净心所有十九个(28-46),是共一切善净心。
(28)信,就是净信,由信任而净化的状态,如信任正觉真理的佛而净化内心。
(29)念,就是注意念住当下的对象,不是记忆、回忆过去的事。
(30)惭,就是心里羞耻恶行,
(31)愧,就是会害怕恶行的结果,所谓内惭外愧,它们是无惭无愧的相反。
(32)无贪,即不贪,乃贪的相反,有布施等积极的善行。
(33)无□,即不□,乃□的相反,有慈祥友善的德行。
(34)中舍,即不偏颇的平等态度,平衡心与心所,避免太过与不及。
(35)到(46)共十二个,依身与心分成六对,这里的「身」是指心所的总合,
心就是泛指八十九种心。
(35)身轻安、
(36)心轻安,身心的轻安,消伏心所与心的不安、烦躁,乃掉举与恶作的相反。
(37)身轻快性、
(38)心轻快性,身心的轻快,消伏心所与心的粗重,乃是昏沉与睡眠的相反。
(39)身柔软性、
(40)心柔软性,身心的柔软,消伏心所与心的顽强紧绷,乃邪见与慢的相反。
(41)身适业性、
(42)心适业性,身心的适业,消伏不适业而成为堪能作善业,如能于可信乐事中
取得信乐。
(43)身练达性、
(44)心练达性,身心的练达,消伏心所与心的不健全态度而成为熟练通达。
(45)身端直性、
(46)心端直性,身心的端直,消伏心所与心的屈曲折绕,成为端庄正直。
(37)至(42)可与所造色的(17)轻快性、(18)柔软性、(19)适业性合看。
3.2:共某些善心的有六个(47-52),最後六个善心所不全共同伴随善心而起
,只伴随部分的善心。
(47)正语、
(48)正业、
(49)正命,这三个是离心所,<<清净道论>>称为离语恶行、离身恶行、
离邪命,就是远离恶作的心所。
正语是离语恶行,正业是离身恶行,如杀、盗、淫,正命是离邪命,如贩卖
毒品或武器人口、饲养待宰的动物等。
(50)悲、
(51)喜,即四无量心的两个。
悲是同情他人的苦,止息害就是悲的成就,转成悲伤是违反悲心。喜是随
喜别人的成就,相反於嫉。慈与无□(33)、舍与中舍(34)有关,所以不再独
立地置於无量心的心所。
(52)慧根,如实正知对像的机能,乃无痴,是痴的相反。
--
也 纵 缺 完 存 求 获 得 有 有 既 既 散 聚 缘 随 人 【
是 使 陷 善 有 心 得 与 爱 恩 是 是 时 时 尽 缘 与 随
永 一 也 固 随 之 与 失 便 便 相 相 尽 尽 而 而 人 缘
□ 刹 是 可 缘 所 付 无 无 识 逢 其 其 散 聚 之 │ 】
那 美 喜 之 安 出 恨 怨 在 在 间 佚
心 人 我 名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